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真宗幸亳,为留守判官,遂知亳州。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晓锐士,擒贼,斩以徇。
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则赋敛宽,民不劳矣。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悦。
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深衔之。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太后亦喜。
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选自《宋史·李迪传》,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奇之,曰:“公辅才也。”奇:奇妙 |
B.以章献起于寒微 起:出身 |
C.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诛:惩罚 |
D.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弛:延缓 |
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李迪“胆量非凡”的一组是( )
①迪深厚有器局 ②部勒骁锐士,擒贼,斩以徇
③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 ④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
⑤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 ⑥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
A.①②⑥ | B.②③④ | C.②③⑥ | D.③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迪本来是赵郡人,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并以文为媒,结识了柳开。 |
B.李迪不同意章献做皇后,因为这件事,他立即遭到了章献的打击报复,所以贬官衡州。 |
C.周怀政事件使皇帝非常生气,他想惩罚太子。李迪不畏众怒,挺身而出,说服皇帝改变了初衷。 |
D.仁宗登基,章献成了太后。她曾经与李迪有嫌隙,但两人为了朝廷的利益,最终还是和好了。 |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语迪曰:“卿向不欲吾欲国事,殆过矣。”
②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课内句子翻译: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文言文阅读
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锥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始皇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圮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圮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日:“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居下邳,为任侠。项伯常杀人,从良匿。
后十年,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道遇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 “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不去见景驹。
及沛公之薛,见项梁。项梁立楚怀王。良乃说项梁曰:“君已立楚后,而韩诸公子横阳君成贤,可立为王,益树党。”项梁使良求韩成,立以为韩王。以良为韩申徒,与韩王将千余人西略韩地,得数城,秦辄复取之,往来为游兵颖川。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见仓海君东:到东方 |
B.良因怪之怪:认为……奇怪 |
C.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衣:衣服 |
D.父曰:“履我!”履:动词,穿鞋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笑而去因人之力而敝之 |
B.父以足受敢以烦执事 |
C.故遂从之邻之厚,君之薄也 |
D.良为他人言且君尝为晋君赐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张良曾在淮阳学习礼法,到东方见到仓海君。仓海君得到张良这个大力士后,就把一个一百二十斤重的铁锤给了张良。 |
B.老人故意把鞋甩下桥,让张良替他捡鞋并为他穿鞋,张良怕老人身怀绝技,使自己吃亏,故只好忍气吞声,给老人穿鞋。 |
C.张良先打算跟随景驹,半路上遇上了沛公,就归附了沛公。这说明张良是一个“一心事二主”的人。 |
D.张良与老人约会的情节很具有传奇性,为本文抹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
翻译文中划线句子及课文中句子。
①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
②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完成小题。(6分)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孟子•梁惠王上》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梃与刃” 的譬喻是为了说明“以刃与政” 的“不仁”,来引起惠王的警惕,提高他的觉悟。 |
B.“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直接揭露了梁惠王驱兽食人的残暴行径。 |
C.文中用人们对兽相食尚且恶其残忍,来说明人之所以不同于禽兽就是对人的同情,这样来激发惠王对人民的仁心。 |
D.“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强调的是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以此来说明爱民的重要性。 |
分析上面选段,你认为和下面选段在表现孟子思想上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课文选段)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陈情表》对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以刘日薄西山薄:迫近 | B.除臣洗马 除:革除 |
C.则刘病日笃笃:病重 | D.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逮:到了 |
下列对这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三段文字叙述了朝廷屡次征召催逼,自己辞不赴命,进退两难的处境,提出了“愿乞终养”的要求。 |
B.“逮奉圣朝……实为狼狈”一段分别以“逮”“寻”两个时间副词领起,连续两次征召,一次“辞不赴命”,一次“辞不就职”,原因都是祖母“供养无主”,与全文首段呼应。 |
C.本段连用“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到“责臣”“催臣”,不仅文法错落,显出由弛而张、逐步紧迫的情势,同时也体现出先恭维皇恩浩荡,后申诉委屈矛盾的心理层次。 |
D.在第三段中,作者以两个年龄数字的对比,说明报国日长,尽孝日短,表明忠孝难以两全,有力地证明自己只好舍忠而取孝的抉择的正确,以使皇帝心甘情愿地批准他的请求。 |
翻译下列学过的课文中的句子。(每小题3分,共9分)
(1)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文言文阅读:完成小题。(共21分)
(一)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归去来兮辞·序》对下列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耕植不足以自给②诸侯以惠爱为德③家叔以余贫苦④足以为酒
A.①②相同 ③④不同 | B.①②不同 ③④相同 |
C.①④相同②③不同 |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
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等到过一些日子,便产生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 |
B.“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 |
C.“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就盼望遇上丰年,便辞官归乡。 |
D.“饥冻虽切,违己交病”: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到痛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