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有关这条分界线南北自然景观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秦岭—淮河以北耕地以旱地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是春小麦
B.秦岭—淮河以南耕地以水田为主,主要油料作物是油菜
C.秦岭—淮河以北典型植被是亚寒带针叶林
D.秦岭—淮河以南主要是热带季雨林
科目 地理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以下材料是20世纪下半叶我国强沙尘暴发生频率与土地沙化速度统计表,据此回答5—6题。

时间
50年代
6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强沙尘暴次数
5
8
13
14
23
土地沙化速度(平方千米/年)
1560
2100
2460


表中显示我国的土地沙化速度在不断加快,其原因可能是

A.西北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B.南方北回归线附近地区出现沙化
C.长江中上游地区毁林现象严重
D.华北地区土地盐碱化面积扩大

为了制止强沙尘暴次数增多和沙化速度加快的趋势,我们应采取的积极有效的措施是

A.开采地下水灌溉,变沙地为耕地和草地
B.在干旱地区减少耕地,扩大牧场载畜量
C.在农牧交错地带,逐步推进退耕还草
D.在干旱地区禁止任何经济活动的开展,以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

有关中国自然区域内部差异及其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东北地区因降水较少,故只能发展一年一熟的农业
B.秦岭—淮河以南的地区因夏季雨热同期,故均可发展水田农业
C.青藏高寒区只有海拔较高的河谷地带有农业的发展
D.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东部因距海相对较近,降水相对较多,故可适量发展水田农业

区域内部特征具有性,区域之间的特征具有明显的性。

A.相对一致差异 B.绝对一致相对一致
C.差异整体 D.地带非地带

2008年9月6日11时25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以“一箭双星”方式将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简称“环境减灾”)A、B卫星送入太空。据此回答1~2题。
“环境减灾”卫星对生态环境和灾害进行动态监测,直接应用的技术是

A.遥感技术 B.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C.全球定位系统技术 D.数字地球

“环境减灾”卫星不能直接监测的自然灾害是

A.台风 B.洪涝 C.地震 D.森林病虫害

读图,完成23~25题。

制约图示区域城镇分布及城镇人口规模的主导因素是

A.交通线分布及线路等级 B.地表形态及土地面积
C.热量条件及农作物产量 D.水资源分布及数量

图示区域内,与古代相比,当代

A.河流水量更大 B.城镇向河流上游迁移
C.交通线离山地更远 D.山地森林覆盖率更低

图示区域城镇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森林破坏 B.土地荒漠化 C水土流失 D.地面沉降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