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腾格里沙漠腹地生态脆弱却生机勃勃,这里分布着诸多第三纪残留湖,地下水资源也十分充足,当地还蕴藏着丰富的芒硝、原盐、煤、铁等资源,许多牧民的集居于此。近年来当地“筑巢引凤”的发展战略,吸引了苏、浙、沪众多重化工企业在此落户,这些企业一边大量开采地下水资源用于生产,一边将未经处理的污水排入沙漠。
(1)分析下图中工业园企业生产对当地水体的不利影响
(2)生态专家认为“沙漠地下水一旦被污染后,修复几乎是不可能的”,请分析原因。
(3)为了促进该地经济发展,当地是否应该承接高耗水高污染的产业?请表明观点并阐述理由。
.读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9分)
⑴图中两大地形区分别是: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
②地形区中的商品粮基地是______________。A河的主要补给源是_____________。(4分)
⑵简要分析A地区种植棉花的有利自然条件。(3分)
⑶ 填表回答:①、③两大地形区中典型的地貌类型及其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2分)
典型地貌类型 |
地质作用 |
|
① |
沙漠地貌 |
a |
③ |
b |
流水侵蚀 |
读中国简图,回答:(10分)
⑴ A为我国的______(海), B为______(岛),C为______(海峡),D为______(半岛)。
⑵ E河为______,F省简称为______。
⑶ G地区的沙土丘陵地区具有发展优势的油料作物是_____。H地区的糖料作物是______,
⑷ 填注我国商品粮基地名称:I______、J______。
读“基塘生产环节的联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珠三角农民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在_____________的地方挖地成塘,堆泥成基。
(2)基塘农业的生产环节将________(植桑、种蔗) 业、养殖业和______(丝厂、糖厂)业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综合经营。几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有机循环联系起来。塘泥和滤泥等基本上解决了植桑、种蔗的__________问题,蔗叶和蚕沙等基本上解决了养鱼、养蚕的__________问题,使生产成本大大降低。这种连环性生产体系能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___________(社会条件),创造出最大的经济效益。
(3)基塘农业是一种典型生态农业的模式。生产过程中实现了生态上和经济上的良性循环。塘泥、蚕沙和滤泥等前一环节的___________成为后一环节的营养成被充分回收利用,成功减少了_____________,保证了生态的良性发展,同时克服了当地洼地_________之弊,实现了农业的___________发展。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所示等温线为________(季节)气温分布情况。相对于同纬度而言E处气温偏__________,主要受______________(地形区)影响;F处气温偏_________,主要受___________(地形区)影响。
(2)结合图示资源优势,在方框图中填上适当的工业部门完成煤炭生产链条。
|
(3)我国“西电东送”工程已取得实质性进展,这将使山西煤炭在东部地区的__________份额进一步减少;由于长期开采,山西省煤炭的_____________不断下降,开采成本不断上升。如果不及时调整_____________,山西省经济将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
探日本产业转移之因, 思中华强国之路。
自20世纪80年代,日本出现了传统产业向国外转移的热潮,并持续至今。
(1) 能源:自1955—1969年,日本用了15年时间建立了以钢铁、机械、石油化工等重化工为主的工业结构。重化工对原料、燃料的消耗量大。20世纪70年代,国际“石油危机”导致石油价格上涨,重化工业的制造成本提高,产品价格上涨,从而( )了日本重化工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2)汇率:1985年日元对美元升值了1倍多。原来国际市场上日本产品卖1美元,升值后售价就达2美元。意味着日本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大幅度( )。日本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下降。
(3)市场:至80年代,日本传统工业品的( )(国内/国际)市场趋于饱和,自身市场满足不了发展的需求。
(4)劳动力:日本劳动力一方面价格高,另一方面老龄化严重,劳动力的数量减少,日本传统产业的国内企业生产受劳动力( )和( )的双重制约。
(5)土地:日本工业高度密集于( )洋沿岸地带。这一带用地紧张,价格昂贵,环境污染严重。促使日本企业的区位选择向国土的南、北部和( )发展。
(6)政策: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提出“技术立国”的基本国策,工业生产由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向知识技术密集型转换。政策明显对传统企业在国内生产不利,即企业要么向( )密集型转型,要么向( )转移。
(7)简要谈谈你的强国之路(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