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1年,英国政府颁布《航海条例》,规定凡是从欧洲运到英国的货物,必须由英国船只或商品生产国的船只运送;凡从亚洲、非洲、美洲运到英国或爱尔兰以及英国各殖民地的货物,必须由英国船只或英属殖民地的船只运送。英国作出这些规定是为了
| A.确保自己的海上霸主地位 |
| B.排挤在国际贸易中的对手荷兰 |
| C.保证本国商品的正常贸易 |
| D.维护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 |
继昌隆缫丝厂等近代民族企业与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军事工业的主要区别是
| A.使用机器生产还是手工劳动 | B.对外国资金是否有依赖性 |
| C.工资高低是否由技术决定 | D.产品是否与市场发生直接联系 |
中国民族工业产生后,多集中于沿海地区,主要原因是
| A.商品经济发达,工场手工业得到发展 |
| B.西方列强入侵,自然经济解体较早 |
| C.沿海地区官僚地主首先接触西方,创办近代企业 |
| D.最早与西方进行贸易,思想比较开放 |
下图为《点石斋画报.快枪传奇》描绘的洋务企业“金陵机器制造局”试验武器的情景。图中三人为:官员郭月楼和徐仲虎,工首唐履堂。图中文云:“工首……匠心运用,造成快枪。”从图文可以得出的信息是
①晚清官府推动洋务军事工业
②洋务产品足令洋人为之汗颜
③“师夷长技”思想的具体实践
④标志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诞生
| A.①②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③ |
有学者认为,外国商品输入造成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可以作为该观点直接证据的是
| A.19世纪末镇江海关报告称:“从前如江北内地各州县,均用洋布,近则用土布者渐多。“ |
| B.20世纪初有人指出:“商市展扩所及,建筑盛则农田少,耕者织妇弃其本业而趋工场,必然之势也。” |
| C.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 |
| D.18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这里对棉织品的需要,和在广州、上海一样,长期受到限制。” |
有史书记载:明朝时期,浙江的棉纺织业出现“商贾从旁郡贩棉花列长期如吾土,则民以纺织所成,或纱或布,顷晨入市,易棉花而归,仍治而纺织之,明旦复持以易”。这段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当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
| B.大量棉花纺织品投入市场 |
| C.有的城市发展成为棉纺织业中心 |
| D.商品经济渗透浙江农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