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之士群趋而奔向之。上意所向,风俗随之,人才高下、士风之醇漓,率由是出。”材料描述的制度是
| A.察举制 | B.九品中正制 |
| C.三省六部制 | D.科举制 |
古书记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该材料实质上反映了( )
| A.各国纷纷变法图强 | B.社会性质发生变革 |
| C.封建宗法制趋于瓦解 | D.边疆诸侯争霸中原 |
下图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示意图,属于造成B段发展趋势的原因是( )
| A.列强放松侵略为其提供发展机会 |
| B.政府的鼓励政策激发了投资热情 |
| C.群众性爱国运动为其赢得市场 |
| D.政治革命为其扫清发展障碍 |
三峡博物馆保存有国家一级文物《大汉四川军政府示》。内容为:“照得编结毛辫,向非汉制所遗。自从满清入主,强迫人民为之。现已实行改革,积习自当力除。惟直光复伊始,剪否听民便宜。衣服暂可仍旧,并非必仿泰西。凡我大汉民族,切勿误会惊疑。”从中可以获取的正确信息有( )
①满汉矛盾体现为是否剪辫子
②体现了四川革命者理性、宽容的态度
③民国时期的“发型”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④20世纪初的剪辫子风潮首先从四川地区开始
|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②③ |
老北京的象征正阳门是内城九门中最为高大、雄伟的一座城门,俗称“大前门”。近代一首竹枝词这样描述:“都城一洗帝王尊,出入居然任脚跟。为问大家前二载,几人走过正阳门。”促成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 A.戊戌变法 | B.八国联军占据北京 |
| C.清末新政 | D.辛亥革命 |
1902年6月创办于天津的《大公报》曾经登载了这样一则征婚启示:“今有南清志士某君,北来游学,此君尚未娶妇,意欲访求天下有志女子,聘定为室。其主义如下: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如有能合以上诸格及自愿出嫁,又有完全自主权者,毋论满汉新旧,贫富贵贱、长幼妍媸均可。”对以上材料解读错误的是( )
| A.近代报刊的创办反映了社会风俗的变化 |
| B.受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影响,新妇女观逐渐被人们接受 |
| C.时人都认识到应废除缠足、婚姻自由、提倡男女平等 |
| D.该报刊的发行具有宣传教育、启迪民众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