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哲学家李凯尔特说:“历史主要是研究人的,但是在人的生活中,并不是一切事物都对历史具有同样意义……只有价值联系才使我们重视此一事件而忽视彼一事件……假使没有这种价值联系,那么我们对人类历史生活中的个别差别,将像对海上的波浪或风中的树叶那样漠不关心。”对此理解正确是
A.历史研究是人对价值判断的主观体现 |
B.历史研究侧重事件对事件的价值联系 |
C.历史是探索发现孤立的个别事件 |
D.历史研究应以个人的活动为核心 |
《放足歌》:“玉龄女子哭吞声,哭向床前问慈母。母亲爱儿自孩提,如何缚儿如缚鸡。儿足骨折儿心碎,昼不能行夜不寐。邻家有女已放足,走向学堂去读书。”这种现象出现于( )
A.鸦片战争之后 | B.洋务运动之后 | C.戊戌变法之后 | D.辛亥革命之后 |
1911年,从英国留学归国的丁文江参加了清政府组织的“游学毕业考试”,获“格致科进士”,并在京师大学堂开讲地质学。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
A.教育近代化起步 | B.去英国留学人数最多 |
C.科举制度依然存在 | D.教育体制中新旧交融 |
张謇曾说:“我们儒家,有一句扼要而不可动摇的名言‘天地之大德曰生’。这句话的解释,就是说一切政治及学问最低的期望,要使得大多数的老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活。”因此,他把自己创办的纱厂命名为“大生”。从这个角度看近代民族企业( )
A.发展民族工业,救亡图存 | B.应大力发展重工业 |
C.以轻工业为主,注重民生 | D.儒家思想指导商业 |
1896年初,御史王鹏运奏请通饬开办矿务,建议清廷“特谕天下,凡有矿之地,一律准民招商集股,呈请开采,地方官认真保护,不得阻挠”。清廷户部和总署对议奏照准。清廷这一举措( )
A.标志着清廷对民族工业政策的彻底放宽 |
B.其意在支持商办企业与外商企业展开竞争 |
C.目的是模仿西方国家“工业立国”政策 |
D.是为解决战争赔款和财政匮乏而进行调整 |
《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是一部专论清末民初中国经济史的学术专著,该书在论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同时,也阐述了“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精神”。这种中国特色的产业革命精神主要在于追求( )
A.工业化的实现 | B.发展资本主义 | C.民族独立富强 | D.实现民主政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