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希望从后门接纳伟大的中国人民的人失败了,中国在要求恢复它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时,选择了从前门进来”,这表明:
A.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将会越来越重要 |
B.新中国挫败了美国制造的“两个中国”的阴谋 |
C.大国与小国平等磋商国际事务的局面已经实现 |
D.“从后门接纳中国的人”是指以美国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 |
《十驾斋养新录》载:“自明以来,又多一教……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致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与这段记述相符的作品是( )
A.王阳明《传习录》 | B.文征明《甫田集》 |
C.顾炎武《日知录》 | D.吴承恩《西游记》 |
徐光启主张积极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1607年,他与利玛窦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前3卷,并建议开展分科研究。但徐光启开创的“格物穷理之学”并没有在中国产生近现代科学,其主要原因在于( )
A.君主专制制度的阻碍 | B.西方列强的入侵 |
C.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 D.科举考试的束缚 |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粟贵伤末,粟贱伤农。乃当其贵,不能使贱,上禁之弗贵,而积粟者闭籴,则愈腾其贵。当其贱,不能使贵,上禁之勿贱,而怀金者不雠,则愈益其贱。”材料表明王夫之主张( )
A.发挥市场作用,促进商品流通 |
B.实行农商并举的经济政策 |
C.加强政府调控,以平抑粮食价格 |
D.征收工商税以减轻农民负担 |
以下分别是中国古代哪位思想家的思想主张( )
①“仁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将以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
②“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③“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A.①孔子 ②李贽 ③顾炎武 |
B.①墨子 ②王阳明 ③王夫之 |
C.①墨子 ②李贽 ③顾炎武 |
D.①孔子 ②王阳明 ③王夫之 |
明朝时商品经济繁荣,“坊须数十人,间日而作。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吉贝(棉花)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由此不能得出( )
A.长途贩运贸易繁荣 | 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
C.农产品商品化发展 | D.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