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沔(音mian,三声),字楚望,齐州人。……加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户部侍郎,参知政事。”此段文字中的王沔最应该是
A.汉朝人 | B.唐朝人 |
C.宋朝人 | D.清朝人 |
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的塞万提斯曾在《堂吉诃德》第二部的作者献辞中,开玩笑的提到中国皇帝给他带信,要他到中国成立一所学院,皇帝委任他当院长。这一史料说明()
A.新航路的开辟极大冲击了欧洲神学思想 |
B.康熙帝对西学非常热忱 |
C.西班牙作为文艺复兴发祥地的中心地位 |
D.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的交流,影响与融合 |
1907年初,梁启超在《现政府与革命党》一文中说:“革命党者,以扑灭现政府为目的者也,而现政府者,制造革命党之一大工场地。”由这段可以看出()
A.梁启超已转化为资产阶级革命党人 | B.暴力革命的道路为国人广泛接受 |
C.清政府的府朽促使革命形势高涨 |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清朝乾隆年间的一首《竹枝词》写道:“呼郎早趁大冈墟,妾理蚕缫已满车;记问洋船曾到几,近来丝价竟何如?”词中的情景当时最有可能出现在()
A.环渤海地区 | B.两湖地区 |
C.四川地区 | D.珠江三角洲地区 |
中国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意大利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在艺术内容上有世俗化的倾向,其共同的原因是()
A.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 B.社会思潮的重大变化 |
C.社会上层的倡导 | D.传统文化的影响 |
“大一统的封建帝国需要这样一种宗教:用统一的神权来神化君权,用祖先崇拜来巩固宗法等级制度,用‘天定’的禁欲主义清规戒律来束缚民众,用教主崇拜来管制思想……经历两次改造,儒家变为儒教,孔子抬高为被崇拜的偶像。”使“儒家变为儒教”的两次改造指的是()
A.孟子主张施行“仁政”;董仲舒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
B.荀子提倡“仁义”和“王道”;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
C.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三纲五常”;朱熹提出 “存天理,灭人欲” |
D.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王阳明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