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摆脱英属殖民地地位及“星(新)马”合并后,马来西亚联邦政府与新加坡自治邦政府在经济等多项政策上很快就产生严重的分歧。双方多次协商未果,导致新加坡最终在1965年被驱逐出马来西亚联邦,并于8月9日被迫宣布独立。世界对于新加坡是否能继续存在表示疑问。
材料二 新加坡改革大事记

经济
设立经济发展局,开发裕廊、红山等工业园区;大力发展旅游业和服务业
政府机构
成立廉政公署
社会
创立公积金制度;成立建屋发展局,负责建筑所有的政府住屋,廉价提供给民众。
教育
决定使用英语为主要教学媒介语
法律、习俗
严厉处罚随地吐痰、嚼口香糖、喂养鸽子、乱扔垃圾、在公共场所吸烟和说粗话脏话;倡导的行为:微笑、礼貌待人以及在公共厕所主动冲水
外交
1967年8月新加坡积极协助成立并加入东盟

 
材料三   新加坡提倡“亚洲价值观”,认为亚洲国家不需要完全依照西方的价值观行事。李光耀因此也一直对西方国家对他专制的批评不加理会,认为西方民主不能强加给亚洲人民。
——据网络资源整理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加坡改革的背景。
(2)依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简要阐述新加坡改革的可取之处。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自新航路开辟以来,以世界市场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的构建,是人类历史主题之一。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在中国步入世界市场的问题上,存在两个观点:
观点1:在16世纪和17世纪,中国是早期世界市场体系构建的“引擎”(发动机)之一。由于中国对白银的大量需求,直接影响了日本和美洲银矿的开发,并推动中国的丝绸、瓷器、金、铜币和其他商品进入世界市场。
观点2:鸦片战争前,中国白银开始大量外流,至二十世纪初达到高峰。此时期,中国被迫逐渐卷入世界市场,并沦为世界市场的附庸。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成立起,至七十年代初,一直被美国主导的世界市场隔绝在外。进入七、八十年代,中国重新进入世界市场,至本世纪,逐渐成为世界制造中心。
(1)据材料一的观点1,结合所学,概括16世纪和17世纪,“中国对国外白银大量需求”的原因,指出中国此阶段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
(2)据材料一的观点2,结合所学,概括指出清朝后期白银大量外流的原因,概述中国社会为改变这一局面(在此阶段)所做的努力。
(3)据材料二,结合所学,阐述新中国政府为反击美国封锁而采取的重大措施,概述七、八十年代中国得以重新进入世界市场的国际因素。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马克思之前,所有重大革命——英国革命、美国革命和法国革命——都发生在西方。但在20世纪,所有重大革命都发生在第三世界(落后国家):1917年——俄国、1949年——中国……。20世纪90年代……由于计划经济的失败,1917年以来在第三世界建立的新的革命政权相继垮台。
——以上材料均引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鸦片战争以后的100多年时间里,中国在西方国家的眼中一直是一个弱小国家,但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最近30年的发展颠覆了这个形象。
(1)材料一所指“美国革命”与“法国革命”,其共同的主要指导思想是什么?是自古希腊以来哪一思想的发展?
(2)材料一所述20世纪“重大革命”与“马克思之前的革命”有何不同?你是否同意“20世纪90年代……1917年以来在第三世界建立的新的革命政权相继垮台”的观点?陈述理由。
(3)据材料二,“但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最近30年的发展颠覆了这个形象”,这个“形象”是什么意思?结合所学,概述民国成立后的前十年之间,为“扭转这一形象”所做的主要努力。
(4)综合上述,指出“中国最近30年的发展”的突出表现,并阐释该发展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界各民族在自身的发展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随着世界各地联系的加强,各种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是不可避免的。这种交流、碰撞,有时表现为激烈的状态,有时表现为平和的状态。早在明朝以前,中外文化就有了交流、碰撞。
材料二明清之际,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光启等合作开展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同时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到了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陆续设立培养翻译人才的学校和译书机构。90年代,梁启超收集部分已译西书目录,按西学、西政等类别编成《西学书目表》,并指出:“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
材料三在历史的不同阶段,国家的对外政策往往决定着文化的交流广度与深度。……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中国的长期孤立、封锁,造成了中国文化与世隔绝。直到中国重新融入主流世界后,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文化扮演了重要角色,并成为中西交流的桥梁。
问题: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主要途径是什么?请结合所学知识试举两例史实说明“早在明朝以前中外文化就有了交流、碰撞。”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所翻译书籍的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后期中国翻译活动出现的新变化及其原因。
(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推动(或阻碍)中外文化交流的因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大禹治水为农耕文明发展奠定了基础,桀骜不驯的黄河和漠北游牧民族的袭扰,迫使平原地区各部落联合互助,由此铸就华夏国家雏形,确定大一统专制政体。开明专制,辅以王道仁政思想,世代延续,形成“以民为本”的中国特色。而共和制最早起源于雅典城邦制度,启蒙运动后更以法国大革命为型范,突然引进到中国所造成的岂止是水土不服?当我们为武昌起义欢呼时,最容易看到的是清延腐败政治的终结,最不容易看到的是中国特有政治文化顽固坚韧的历史惯性。告别帝制,无疑代表着民族的进步与觉醒,但千年制度解构所必须缴付的代价,也是革命党人根本来不及思考而又必须面对的最大难题。
——郑曦原《共和十年》(1911—1912)政治篇
问题:
(1)请依据材料概括指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并说明古希腊的政治制度对近代西方国家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2)近代中国“千年帝制解构”的过程中,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作了哪些努力?
(3)以法国为中心的启蒙运动为资本主义社会构建了哪些理想政体?而美国又是怎样实践的?
(4)综合上述内容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选修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谈到了教育规划:儿童6岁开始入男女分校学习,接受同样的教育,并且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分别进入国家办的文法学校、弦琴学校和体操学校学习。学习内容很丰富包括阅读、书写、计算、唱歌、音乐、体操、骑马、射箭等0—16岁毕业后,大多数人,尤其是手工业者、农民的子弟要进入社会做一个顺从的劳动者。而奴隶主子弟在17—20岁期间要接受较高一级的教育,培养他们的意志和勇敢,使之成为保卫国家的军人。体育训练是主要的学习内容,其次还要学习军人所必须掌握的知识,例如,算术、几何、天文、音乐。这一阶段的学习结束后,大多数奴隶主子弟结束学习,担负起保卫国家的职责,成为军人。只有极少数的人可进入更高一级的学校受教育。用20年的时间来研究辨证法,培养学生用理智去衡量各种事物。这是最后阶段的教育,学生50岁毕业后可担任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同时也成为哲学王。
——摘编自郑晓沧译:《柏拉图论教育》
(1)据材料,概述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2)你能否依据以上材料对柏拉图的教育思想做全面、客观、严谨的评价?说明理由。举出进一步了解柏拉图教育思想的三种途径。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