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某地区等高线示意图(单位:m)和地形剖面图(单位:m),回答下列各题。左图中剖面线AB和MN的交点在右侧两剖面图上所对应的位置分别是( )
A.①和③ | B.②和③ | C.①和④ | D.②和④ |
若该区位于一个拟建水库的库区内,当最高蓄水位达海拔150米时,图示范围内将出现( )
A.一个岛 | B.两个岛 | C.三个岛 | D.无岛 |
判读卫星遥感图像时常使用对比分析法,具体说就是对不同时间、不同地面物体的卫星图像进行对比和分析。如下图所示,虚实两线分别代表玉米和大豆两种农作物在不同时间对两种不同电磁波的反射强度(图中符号分别代表播种30、75、100、140天后两种农作物反射的电磁波强度)。读图,回答1~2题。 区分两种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最佳遥感图像应拍自播种
A.30天后 | B.75天后 | C.100天后 | D.140天后 |
该卫星图像可能拍自
A.江汉平原 | B.松嫩平原 | C.洞庭湖平原 | D.太湖平原 |
江苏省经济发展水平南北差异较大,目前相对发达的苏南将部分产业向苏中、苏北转移。这既为接收地增加了发展动力,也为转出地产业升级腾出了空间,从而实现苏南与苏北的双赢。结合苏南某市与苏北某市投资要素对比表,完成30~31题。
投资地区 |
招商门槛 |
土地价格 |
平均工资 |
环保门槛 |
苏南某市 |
5000万元 |
100万元左右 |
3000元左右 |
要求高 |
苏北某市 |
1000万元 |
20万元左右 |
1000元左右 |
要求较低 |
苏南地区开始“腾笼换鸟”,被“逼走”的产业所具有的特点是
A.劳动力需求量大 | B.生产规模大 | C.技术含量高 | D.环境污染较轻 |
江苏省内部
出现的这种产业转移,对苏北地区产生的有利影响是
①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市场繁荣②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带动环境质量提高
③促进产业升级,加快工业化进程④土地利用多样化,耕地面积广大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下表为四类工业部门的区位因素评价,读表完成28~29题。
![]() ![]() 部门 |
原料 |
劳动力 |
工厂用地 |
燃料 |
运输条件 |
市场位置 |
① |
△ |
○ |
△ |
○ |
△ |
□ |
② |
□ |
○ |
△ |
○ |
△ |
△ |
③ |
△ |
△ |
△ |
□ |
△ |
△ |
④ |
○ |
□ |
△ |
○ |
○ |
△ |
(□表示指向型因素;△表示重要因素;○表示一般因素)四类工业部门共同的重要区位因素是
A.原材料 | B.交通运输条件 | C.建筑用地 | D.市场 |
数字符号代表的工业部门正确的是
A.①为炼油工业 | B.②为炼铝业 | C.③为建材工业 | D.④为甘蔗制糖业 |
下图表示影响某工业企业主导区位因素随时间的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26~27题。该工业可能是
A.炼铝工业 | B.石油工业 | C.钢铁工业 | D.纺织工业 |
这种变化说明了
A.能源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增强 | B.原料地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增强 |
C.市场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增强 | D.劳动力数量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增强 |
被列入世界环保史册的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目前已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20世纪90年代以来桑基、蔗基鱼塘大量减少,果基鱼塘基本稳定,而花基鱼塘面积明显增加,并且随着盆花的大量外销,花基、鱼塘已需要向其他鱼塘取泥。据此回答24~25题。导致该地农业生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①当地水热条件的变化 ②农产品市场条件的变化
③当地进行了农业结构调整 ④技术条件的提高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④ | D.②③ |
花基农业在发展过程中要注意避免的问题是
①鱼塘内的塘泥逐年减少②当地工业企业对鱼塘的污染
③调整劳动力的投入④布局向粤西地区的转移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④ | D.②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