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材料是20世纪下半叶我国强沙尘暴发生频率与土地沙化速度统计表,回答以下问题:
|
50年代 |
60年代 |
70年代 |
80年代 |
90年代 |
强沙尘暴次数 |
5 |
8 |
13 |
14 |
23 |
土地沙化速度(k㎡/y) |
1560 |
2100 |
2460 |
表中显示90年代以前我国的土地沙化速度在不断加快,其原因最可能是( )
A.我国气候有变干的趋势 |
B.西北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
C.长江中上游地区毁林现象严重 |
D.南方北回归线附近地区出现沙化地区 |
为了制止强沙尘暴次数增多和沙化速度加快的趋势,我们应采取的积极有效的措施是:( )
A.开采地下水灌溉,变沙地为耕地草地 |
B.在农牧过渡地带,扩大牧场,发展畜牧业 |
C.采取适当办法调整当地产业结构,解决人民的生活用能问题,以减轻生态环境的压力 |
D.为了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禁止干旱地区任何经济活动的开展 |
人类在不同文明时期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和处理正确的是()
A.采猎文明时期,人类大量猎取动植物,人地关系极不协调 |
B.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已经能正确认识人地关系的不协调 |
C.工业文明时期,由于科技进步,人地关系基本协调 |
D.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已经认识到人地关系协调的重要性 |
读黄土高原小流域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关于a、b、c、d四处利用和治理措施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A a处为常用耕地 B b处适宜开垦成梯田
C c处应大力植树造林和种植水稻相结合 D d处打坝建库除黄土高原外,小流域治理措施还可以推广到()
A 南方低山丘陵 B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C 华北平原地区 D 青藏高寒地区
城市的分布和扩张,深受交通运输布局和技术发展的影响,请回答下列各题我国南方的村落多
A.沿河分布,呈长带状 | B.沿河分布,呈多边形 |
C.沿公路分布,呈同心圆形 | D.沿铁路分布,呈团状 |
星状城市出现在
A.以人力、畜力为主的古代 | B.以铁路、公路为主的近代 |
C.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大发展的时代 | D.地铁、高架公路大发展的时代 |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图序与区域搭配正确的是 ( )
A.①东北平原 ②长江中下游地区 ③南部沿海地区 ④黄河中下游地区 |
B.①长江中下游地区 ②南部沿海地区 ③黄河中下游地区 ④东北平原 |
C.①南部沿海地区 ②黄河中下游地区 ③东北平原 ④长江中下游地区 |
D.①长江中下游地区 ②黄河中下游地区 ③东北平原 ④南部沿海地区 |
①③两地农作物品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
A.土壤不同 | B.热量不同 | C.降水不同 | D.地形不同 |
夏季对①地区农业生产有较大影响的灾害性天气主要是 ( )
A.台风 | B.伏旱 | C.梅雨 | D.风沙天气 |
①②两地都有棉花种植,两地相比,②地优势气候条件主要是 ( )
A.春季多雨,利于棉苗的生长 | B.夏季多雨,利于棉花的生长 |
C.秋季"秋高气爽",利于棉花的收摘 | D.春季降水少,利于棉苗的生长 |
图为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分布简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下列判断正确的叙述是
A.甲区比乙区纬度高,故热量较乙区少 |
B.乙区因比甲区纬度低,故太阳光照比甲区强 |
C.乙区与丙区南部距海远近不同,故以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为两区界线 |
D.甲区比丙区北部距海远,降水少,故以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为两区界线 |
关于三大自然区划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依据是地貌、水文两大要素 |
B.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依据是气候、水文两大要素 |
C.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依据是地貌、气候两大要素 |
D.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可分成东、中、西三个地带 |
有关东部季风区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地形较平坦,海拔均在500米以下 |
B.夏季普遍高温多雨,年降水在400毫米以上 |
C.植被以森林为主,部分为森林草原 |
D.河流多为外流河,以雨水补给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