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重放。
在有皇帝的时候,学童们到腊月十九日就不上学了,放年假一月。儿童们准备过年,差不多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搀合成的,普通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带皮的榛子,高级的用榛瓤儿。儿童们喜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儿。
(1)选文中描写了儿童准备过年的 件事,分别是 。
(2)破折号的作用:a.表示解释说明;b.表示意思的递进;c.表示语音的延长;d.表示意思的转换,跳跃或转折;e.表示句中夹注。
选文中第1、2个破折号表示: ;第三个表示: 。
阅读答题。
阵阵凉风吹皱了平静的海面,白天拥挤的人潮已离去,海浪一波又一波地吞噬着沙滩上的脚印,汹涌的浪涛,向无声的沙滩,诉说着它的寂寞。
艳丽的晚霞,像是打翻了的颜料,洒在天边,烘托着鲜红的夕阳。而夕阳却好像喝醉酒的诗人,投入了水面晃啊晃的,把蓝色的海洋,都染成了耀眼的殷红。
渔船点点,如浪花上的花蕊,在斜阳的陪伴下,家人的期待中,满载而归。
远天,归鸟盘旋海面,翅边仿佛擦过晚霞,此时正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啊!海边的黄昏,真是令人流连忘返。
1.作者通过对()、()、()、()、()、()、()等景物的描写,描绘了一幅壮美的海边黄昏风景图。
2.读下列句子,是拟人句的打“√”,不是的打“×”。
(1)海浪一波又一波地吞噬着沙滩上的脚印。()
(2)阵阵凉风吹皱了平静的海面。()
(3)汹涌的浪涛,向无声的沙滩,诉说着它的寂寞。 ()
(4)夕阳却好像喝醉酒的诗人,投入了水面晃啊晃的。()
3.用横线画出一个比喻句。这个比喻句把()比作()。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断尺
星期天,我和申明等几个同学代表学校去参加市里举行的数学比赛。
预备铃打响了,离比赛还有五分钟了。我打开了书包,拿出文具盒。咦!尺子呢?我翻遍了书包、文具盒,也不见尺子的影子。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嘴里不断叹气。
“徐斌,找什么呢?”坐在我身后的申明看见我这副模样,关心 地问。“尺子!我忘带尺子了„„”我坐在位子上,望着文具盒发呆。额头上渗出汗珠。猛听背后“咔嚓”一声,我惊奇地回头一看,申明将漂亮的塑料尺折成两段,把其中一截递给了我。“这„„”我深情 地望了望申明,紧紧握住断尺,一股暖流涌遍全身。
考试卷发下来了,我顺利地做完了一题、二题、三题„„第六题是画几何图形的题目。我镇静地拿着断尺,小心翼翼地画出了符合题意的图形。此时,我觉得“断尺”成了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
1.本文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作者心情变化的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作者觉得“断尺”成了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片段回答问题。
那么,电脑和多媒体有什么关系呢?人的耳朵能接收声音的信息,眼睛能接收图象的信息,鼻子能接受气味的信息。这些信息由神经系统传到大脑,由大脑统一处理。因此,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多媒体信息处理系统,这个系统的“司令部”就是大脑。同样,要建造一个多
媒体信息处理系统,也必须在系统内设一个“司令部”,这个“司令部”就是电脑。
(1)画“——”的句子采用了()的修辞手法。
(2)这一部分主要采用了()的说明方法。
(3)电脑和多媒体的关系相当于()和()
阅读下面文章,按要求作答。
秘密
①有一天,一个当小学老师的朋友讲了一个小男孩的故事。
②他7岁,上小学二年级。他有一双非常水灵的大眼睛,乌黑的、不谙(ān)世事的、清澈的眼睛。凝视他的眼睛的时候,老师常常会有一种错觉,以为那里面正含着眼泪,像一潭水似的,晃动着,但不涌出来。
③他是一个可怜的孩子,跟着年迈的奶奶一起生活。奶奶只有菲薄(fěi bό)的退休费,祖孙两人有了吃的就没有穿的,总有一样要凑合。“这个孩子特别懂事。一个小男孩呀,你们不能想象他有多么细腻的内心世界。”
④朋友感慨着举了一个例子:小学生的作业本通常都是用得很快的,用不了多久就要买新的。没有一个同学对这件事有疑义。有一次,是在课间休息的时候吧,所有的同学都在操场上玩,只有他,嗫(niè)嚅(rú)着走到讲台旁,仰着小小的脸,伸出小小的手,递给老师一支铅笔。他说:“老师,我想让您以后用铅笔给我判作业。这样,作业本用完了,我用橡皮一擦,就像新的一样了。”
⑤当老师的朋友对我说:当时我注视着这个孩子的眼睛,他的脸特别圣洁。你知道吗?那种天使一样的小孩子,充满了对世界的悲悯(mǐn)和谅解。我看着他,看着看着就要掉眼泪。我拿过了那支铅笔,我说,这是我们两个人之间的秘密,我一定用只有我们俩能看清楚的符号来批改你的作业。孩子特别开心,跑出教室,冲进同学当中。此后,有好几个星期的时间,老师真的用铅笔给他改作业,而且悄悄地告诉他:“如果你都做对了,老师只写上“优秀”两个字,擦的时候也好擦了。”这样,孩子一直保持了优秀的成绩,老师和他一直共有着这个秘密。
⑥过了几个月,孩子的生日到了,老师买了整整100个小学生常用的作业本给他。老师说,这是对他作业一直优秀的奖励。
1.联系上下文给加点词语选择恰当的解释。(在序号前面画“√” )
菲薄: (1)微薄(指数量少、质量次)(2)瞧不起
2.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全体同学对这件事都有疑义
B.全体同学对这件事都没有疑义
C.只有一个同学对这件事有疑义
3.短文第()和第()自然段围绕“秘密”具体写了一件事。
4.短文写谁与谁之间的秘密?“秘密”的内容是什么?
5.短文主要描写了小男孩的语言、___________和__________,表现了他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孩子。
阅读片段,回答问题。
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说:“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遇到风沙还是雨雪,()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不动摇。”
(1)在括号中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2)这段话中写了()、()、()、()这样几种自然灾害,相信你还能写出至少两种来:()、()。
(3)这段话写出了白杨树的三个特点:
①②③
(4)这段话运用了()的写法,借赞美白杨树赞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