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如果》完成后面的题。(共21分)
如果
龙应台
①他一上来我就注意到了,老伯伯,留着平头,头发灰白,神色茫然,有点像个走失的孩子。他裹着一件浅褐色的夹克,一个皮包挂在颈间,手里拄着拐杖,步履艰难地走进机舱。其他乘客拖着转轮行李箱,昂首疾步往前,他显得有点慌张,低头看自己的登记证,抬头找座位号码。不耐烦的人从他身边用力挤过去,把他压得身体往前倾。他终于在我左前方坐下来,怀里紧抱着皮包,里头可能是他所有的身份证明。拐杖有点长,他弯腰想把它塞进前方座椅下面,一阵忙乱,服务员来了,把它抽出来,拿到前面去搁置。老伯伯伸出手臂,用很浓的甘陕乡音向着小姐的背影说:“要记得还给我啊。”
②我低头读报。
③台北往香港的飞机,一般都是满的,但是并非所有的人都去香港的。他们的手,紧紧握着台胞证,在香港机场下机,上机,下楼,上楼,再飞。到了彼岸,就消失在大江南北的版图上,像一小滴水无声无息地落入茫茫大漠里。老伯伯孤单一人,步履蹒跚行走千里,在门与门之间颠簸,在关与关之间折腾,不必问他为了什么。我太知道他的身世。
④他曾经是个眼睛清亮,被母亲疼爱的少年,心里怀着莺飞草长的轻快欢欣,期盼自己长大,幻想人生大开大合的种种方式。唯一他没想到的方式,却来临了,战争像突来的飓风把他连根拔起,然后恶意弃置于陌生的荒地。在那里,他成为时代的孤儿,堕入社会底层,从此一生流离,半生坎坷。当他垂垂暮老时,他可以回乡了,山河仍在,春天依旧,只是父母的坟,在太深的草里,老年僵硬的膝盖,无法跪拜。乡里,已无故人。
⑤我不敢看他,因为即使是眼角余光瞥见他颓然的背影,我都无法遏止地想起自己的父亲。
⑥父亲离开三年了,我在想,如果,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仅仅是一次机会,让我再度陪他返乡——我会做什么?
⑦我会陪着他坐飞机,一路牵着他瘦弱的手。
⑧我会一路听他说话,不厌烦。我会固执地请他把他当年做宪兵队长的事迹讲完,会敲问每一个细节——哪年?驻扎在镇江还是无锡还是杭州?我会问清每一个环节,我会拿出我的笔记本,用一种认真到不能再认真的态度,仿佛我在访问一个超强大国的国家元首,聚精会神地听他每一句话。对每一个听不懂的地名、弄不清的时间,坚持请他“再说一遍,你再说一遍,三点水的‘淞’?江水的 ‘江’? ‘羊坝头’怎么写?怎么来台湾的?坐什么船?几吨的船?炮有打中船吗?有没有人掉进海?吃什么?馒头吗?一人分几个?”
⑨我会陪他吃难吃的机舱饭。我会把面包撕成一条一条,跟空中小姐要一杯热牛奶,然后把一条一条面包浸泡牛奶,让他慢慢咀嚼。他颤抖的手打翻了牛奶,我会再叫一杯,但是他的衣服不会太湿,因为我会在之前就把雪白的餐巾打开铺在他的胸口。
⑩下机转机的时候,我会牵着他的手,慢慢地走。任何人从我们身边挤过而且露出不耐烦的神色故意给我们看,我会很大声地对他说:“你有教养没有!”
⑪长长的队伍排起来,等着过关,上楼,重新搭机。我会牵着他的手,走到队伍最前端。我会把他的包放在行李检查转轮上,扶着他穿过电检拱门。如果检查人员说:“请你退回去,他必须一个人穿过。”我会坚持说:“不行,他跌倒怎么办?”我会不管三七二十一,牵着他的手,穿过。
⑫当飞机“砰”一声触到长沙的土地,当飞机还在滑行,我会转过身来,亲吻他的额头——连他的额头都布满了老人黑斑,并用我此生最温柔的声音,附在他耳边,跟他说:“爸爸,你到家了。”
⑬“砰”的一声,飞机真的着陆了,这是香港机场。我的报纸,在降落的倾斜中散落一地。机舱仍在滑行,左前方那位老伯伯突然颤巍巍站了起来,我听见空服员急促的声音:“飞机还没停稳,请不要离开座位!” (本文有删改)阅读文章,将⑦——⑫段假设再度陪父亲返乡的场景补全。
场景一:牵父亲的手陪他坐飞机。 场景二: ①
场景三: ② 场景四: ③
场景五: ④ 场景六:亲吻父亲,温柔地告诉父亲到家了。第④段画线句子语言生动,富有感染力,请你从修辞方法和用词两个角度作简要分析。
作者在飞机上看到那个因为战争而流落在外的老兵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已经去世三年的父亲,
“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仅仅是一次机会,让我再度陪他返乡”,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作者为什么要再度陪父亲返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不超过140字)
姚明的告密信
(美)莱斯利·亚历山大谢素军译
那天晚上12点37分,网页的E-mail提示意外地“嘀”了一声,我收到一封来信,是关于姚明的。
这让我回忆起9年前,差不多也是这个时段,同样是关于姚明,我收到了一封告密信。一位来自中国的热心球迷警告我,他对姚明很熟悉,没有人比他更了解姚明的状态了,他慎重地在信里分析了姚明的身高、体重、转身、跳投等方面存在的缺陷。这确实吓出了我一身冷汗,他竟然连姚明受了多少伤、什么地方容易受致命伤都告诉了我,毫无疑问,写信的人非常熟悉姚明。
中国有句俗话:“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如果姚明真如信中所说,那我作为火箭队的老板可就亏大了,必须趁着他那圈状元的光环尚未退去,早点寻个好价钱交换出去。所以,收到信的第二天,我便秘密地组织了一个针对姚明的调查组。
我想,后来我在福布斯NBA财富榜上一跃排到了第9名,财富陡增至12亿,很大程度上要感谢这封告密信。因为它,我真正地了解了姚明。他确实受过伤,但在身高上极具优势,在体力上超越了一般的东方人,在速度上更是难能可贵,总之,那次源于告密信的调查促使我产生了这样一种想法:姚明应该是核心,因为他有这个实力。
中国的NBA市场就像那封告密信所隐藏的商机一样,十几亿人关注姚明,每一场火箭队的比赛收视率都处在联盟前列,我的火箭队能不赚钱吗?谢谢你,姚明!谢谢你,告密者!
9年过去了,我没想到还会收到一封信,而且依旧是关于姚明的,同样是对姚明的身体状况、运动状态的分析,同样列出了种种不利于姚明的信息。但我的心情却与9年前完全不一样了,因为后面落款的位置不再是一片空白,而是清清楚楚地写着“姚明”两个字。
我相信这封信是姚明自己写的。虽然我一向冷静,但这封信的内容写得非常诚恳,不怕大家笑话,用老伴的话说,我看得简直有点老泪纵横了。
姚明告诉我,他萌生了退役的想法,岁月不饶人,应该把位置让给新人。这些话我都可以理解,但让我震惊的话在最后。姚明说:“对于这个邮箱,你一定似曾相识吧。现在可以告诉你了,9年前的那封告密信,是我自己写的。”
姚明竟然自己告自己!但细细想来,他真是个聪明人。一个中国篮球选手进军NBA非常不容易,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让自己的名字跳出来,让自己的实力摆出来。他做到了,那封告密信的目的不是告密,而是挑战和宣言。
但姚明第二封信的目的是什么呢?我想,他是真的要离开了。他那么坦诚,我又怎么可以耍什么花招呢?他是个聪明的“小巨人”,我可不想做一个愚蠢的“小老板”而得罪所有中国球迷。
我得向姚明学习,要想让自己的球队占据有利位置,首先得有实力,其次便是向媒体、球迷写一封“告密信”。人生的种种比赛,皆不过如此。(《读者》2011年第21期)文章开头有什么作用?
文中共写了两封信,这两封信的内容分别是什么?姚明为什么要写这两封信?(内容各1分,原因各2分,共6分。)
面对姚明写来的两封信,姚明的老板是如何做的?
文中最后一段中的“告密信”是指什么?
说说你从姚明身上学到了什么?(4分。 至少找两个点)
人类水资源现状
①水是人类及其他生物繁衍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们生活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是生态环境中最活跃、影响最广泛的因素,具有许多其他资源所没有的、独特的性能和多重的使用功能,是工农业生产重要资源。工业生产中,水具有冷却、加工、沸腾、蒸发、传送等一系列功能。农业用水占了全球使用量的73%,这里主要指灌溉用水。
②全球有水139万亿立方米,其中97.3%是咸水。2.7%的淡水中又有69%以冰雪形式存在或作为冰帽集中在南北极的高山上难以开发利用。只有很少的水可供人们使用,有直接经济效益。水的数量虽在一定时期内是保持平衡的,但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又是非常有限的。目前,世界上早已有出现了水危机的国家如埃塞俄比亚。联合国已发出警告:"水将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危机。"水资源已成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持续发展的非常稀缺的资源。现在世界上约2/3的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水的危机。
③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十分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尽管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左右,但地区分布十分不均,有八成分布在南方,而南方耕地只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3左右。水土资源不相匹配,生态环境相对脆弱。我国地域广阔,南北跨度极大,远距离调水的难度可想而知。因此,总的水资源可利用量并不很大。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300立方米,到2030年人口高峰将达到16亿,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700立方米,将接近或达到世界公认的用水警戒线。缺水将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中国平均每年因旱受灾的耕地面积约四亿亩。正常年份全国灌区每年缺水300亿立方米,城市缺水60亿立方米。全国年排放废污水总量近600亿吨,其中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域。在全国调查评价的700多条重要河流中,有近50%的河段、90%以上的城市沿河水域遭到污染。
④供需失衡的结果,一是国民经济用水挤占生态环境用水,二是城市与工业用水挤占农业用水。目前,北方水资源开发程度已超过50%,导致河道断流和湖泊萎缩;南方水网地区污水超标排放,造成水体污染;西北干旱区大量挤占生态用水,荒漠化趋势蔓延;西南山丘区坡陡田高水低,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艰巨。从全国看,水资源现状承载能力和生态环境容量已经明显不足。这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____,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
第③段"人均水资源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一句中的"仅"能否删去?为什么?
这篇说明文采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第④段中,作者举出北方地区、南方水网地区、西北干旱区、西南山丘区等几个地区的用水情况,是为了具体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共5分)从③段中看,我国水资源十分短缺的主要原因是,针对我国目前水资源现状,请你提两条合理化建议,并简要说明理由。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一个小女孩的求助
周灵峰
①电视台派我到西部拍一部反映农村原生态生活的纪录片。
②到青阳村的第三天早晨,我扛着摄像机正准备从村公所出发,一个瘦瘦的小女孩忽然拦住了我:“阿叔!”小女孩胆子很小,说完就怔怔看着我。我放下摄像机弯腰一笑,小女孩胆子大了:“阿叔,你能不能上我家去拍?”我摇摇头。小女孩急了:“我给你鸡蛋。”说罢从口袋里掏出两个鸡蛋伸了过来。望着小女孩清澈的眼神我有些疑惑,但还是摇头。小女孩呆了呆,接着哇的一声哭了:“阿叔,求求你去我家拍吧!我妈妈快不行了。”我心中一紧:“你是要我给你妈妈拍?”小女孩使劲点点头:“我妈妈一直生病,这次快不行了。阿叔,求求你。”我拉着小女孩的手心里酸酸的,看她身上这套大人旧衣服改小的外套,家境一定很不好,肯定是家里没钱拍照她才来求我。
③一到小女孩家,我顿时被屋内的寒酸惊呆了,斑驳的墙壁上到处都是孔,陈旧的房梁被积年的烟火熏得摇摇欲坠。小女孩的妈妈半依在床上,额头缠着毛巾,双眼深陷,瘦骨嶙峋。我怔怔地看着她,悲悯之心油然而生。
④“阿叔可以开始吗?”我匆忙调准镜头对准这对母女。“我妈妈不能说话了。”小女孩拉着她妈妈的手,紧了紧被子,“她躺了三年,家里已经没钱治病了,我爸爸在外地打工,有了钱就送回来带我妈妈去医院。上个月我爸在工地扎伤了脚,因为舍不得钱治疗,呜呜——呜——我爸爸那只脚残废了。”
⑤我的眼泪不知不觉地流了出来,肩头的摄像机一直在微微发抖。当我擦干眼泪再将镜头对准这对母女时,小女孩正端着一个缺了口的黑碗给妈妈喂水。“家里已经什么都没有了,爸爸不能干重活,只能在外面拾垃圾捡破烂。爸爸也很辛苦。我希望——有好心人……能帮帮我们。”小女孩喂完水,扶着妈妈靠在了床边说:“阿叔,好了,就拍这么多吧!”
⑥我没有停下,将镜头再一次定格在母女俩脸上:这是一张饱经沧桑的脸,岁月给她们留下了深重的记忆。我要让小女孩不再遗憾,让她永远记得曾经这么近距离地和妈妈一起坐在床头。
⑦第二天一早我到县里把照片打印了出来,当我把照片交到小女孩手中时,女孩激动得满脸泪花:“阿叔,是不是带上这些照片我就可以去城里向别人求捐了。那样我妈妈的病就有钱治了。”
⑧我浑身一颤,泪水汹涌。我明白了孩子的用意。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请你说说“小女孩胆子很小,说完就怔怔看着我”和“我怔怔地看着她,悲悯之心油然而生”两句中的“怔怔”一词分别包含的意思。
选文结尾说“我明白了孩子的用意”,请问“我”明白了孩子的用意是什么?上文哪个句子对此做了暗示?
选文中的小女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假如让你在微博上写几句话送给她,你会说些什么呢?(80-100字)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扬州玉器
①扬州是我国玉器加工的重要基地之一。
②扬州的琢玉工艺源远流长,古籍《书经·禹贡篇》便有“雍州贡琳琅”、“扬州贡瑶琨”的记述,把扬州琢玉史追溯到4000年前的夏代。1977年在扬州蜀冈尾闾,发现新石器时代后期氏族公共墓葬60多处,有石斧、石锛、玉璧、玉琮等器物,说明早在4000年前的夏代,先民们就在这里生产生活,有了玉石琢磨的活动。
③汉代扬州的琢玉工艺,随着经济和政治的变化,更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从出土的玉器中,可知扬州玉器到了汉代,由小件发展到中件,从一般的装饰品玉镯、玉环发展至观赏的玉蝶、玉璧、辟邪等。唐代的扬州琢玉,在当时手工业兴盛中有新的发展。一方面,贵族豪门用之于装饰楼阁建筑炫耀门庭,所谓“雕栏玉户”者是也。另一方面,在民间以小件玉器作为佩饰用品亦渐开风气,同时扬州玉器和琢玉技艺也陆续对外交流。宋、元、明时代,扬州玉器已向陈列品方面发展,花鸟、炉瓶等品种日见丰富,琢玉中的镂空、圆雕技法亦始于宋代。扬州琢玉工艺发展到清代中叶,可以说诸品齐备,艺术水平空前提高。尤其是乾隆年间进入全盛时期,扬州成为全国玉材的主要集散地和玉器主产制作中心之一。两淮盐政除在建隆寺设有玉局,大量承制清朝宫廷各种大型陈设玉器外,每年还按岁例向朝廷进贡大量玉器。如:有名的白玉如意,用和田羊脂玉琢制,玉料洁白无瑕,凝腻如脂,造型精致典雅,被定为“扬州八贡”之一,每年都要大批送缴宫廷,供皇宫内院陈设或作为对臣下进行奖赏的“御品”。现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的清宫中重达千斤、万斤的近十件大型玉器多半出于扬州琢玉艺人之手。由此可见,清代扬州琢玉技巧和艺术水平之高,生产规模和作业能力之大,能工巧匠之多,实是前所未有。
④进入20世纪50年代,扬州琢玉业开始复兴,成为现代中国玉器的主要产区。今天的扬州玉器,全面继承和发展了传统优良技艺。艺师们设计制作了大批造型优美、琢工精致的玉器,艺术水平仍居全国前列,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70年代初琢制的《白玉宝塔炉》,1986年琢成的《白玉五行塔》,同年琢制完成的《聚珍图》碧玉山,1989年运用薄胎工艺琢成的青玉《百寿如意》,1990年运用“山子雕”工艺琢成的白玉山《大千佛国图》,均荣获国家金杯。上述5件玉器,经国家评定为珍品,现收藏在中国工艺美术馆珍宝馆内。选文第②段中划线句子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说明方法:
作用:选文第③段说扬州琢玉工艺发展到清代中叶“进入全盛时期”,请你根据文本信息分要点归纳能够说明这一点的内容。
选文第④段“扬州琢玉业开始复兴,成为现代中国玉器的主要产区”句中划线词“主要”有何作用,能否去掉?
玉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深入到中国人的血脉。请你结合有关“玉”的成语或者熟语(不少于2个),谈谈你对中国玉文化的认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月亮,在半梦半醒之间
迟子建
①太阳是不大懂得养生的,只要它出来,永远圆圆着脸,没心没肺地笑。月亮呢,它修行有道,该圆满时圆满着,该亏的时候则亏。它的圆满,总是由大亏小亏换来的。所以亏并不一定是坏事,它往往是为着灿烂时刻而养精蓄锐。
②故乡的夜晚,一本书,一杯自制的五味子果汁,就会带给我踏实的睡眠。可是到了月圆的日子,情况就大不一样。穿窗而过的月光,进了屋后,招呼也不打,仰面躺在我身旁空下来的那个位置。它躺得并不安分,跳动着,闪烁着,一会儿伸出手抚抚我的睫毛,将几缕月光送入我的眼底;一会儿又揉揉我的鼻子,将月华的芳菲再送进来。这调皮的月光,让我只能睡睡醒醒。
③月光和月光是不一样的。春天的月光,带着股嫩嫩的绿意;夏日的月光,饱满丰腴;秋天的月光,洗尽铅华,安详恬淡;冬天的月光,虽然薄而白,但落到雪地的月光新鲜明媚。相比较,冬春之交的月光,就没什么特别动人之处了。雪将化未化,草将出未出,此时的月光,也给人犹疑之感,瑟瑟缩缩的。
④今天是满月的日子,回到自己的住处时,月亮已经升起来了。微醺的缘故,未及望月,就熄灯睡了。大约凌晨三点,我被渴醒了。床边的小书桌上,通常放着一杯白开水。室内似明非明,我起身取水杯的时候,发现杯壁上晃动着迎春枝条般的鹅黄光影。喝过这杯被月光点化过的水,无比畅快。
⑤回床的一瞬,我有意无意地望了一下窗外,立时被眼前的情景震住了:天哪,月亮怎么掉到树丛中了?我见过的明月,不是东升时蓬勃跳跃在山顶上的,就是夜半时高高吊在中天的,我还从没见过栖息在林中的月亮。那团月亮也许因为走了一夜,被磨蚀得不那么明亮了,看上去毛茸茸的,更像一盏挂在树梢的灯。那些还未发芽的树,原本一派萧瑟之气,可是掩在林间的月亮,把它们映照得流光溢彩,好像树木一夜之间回春了。
⑥看过了这样的月亮,我再回到床上时,又怎能不被美给惊着呢!虽然接着睡了,可是眯上一段时间,又惦记着什么似的,醒来了。只要睁开眼,朦胧中会望一眼窗外——啊,月亮还在林间,只不过更低了些。再睡,再醒来,再望,也不知循环往复了多少次。月亮终于沉在林地上,由灯的形态,变幻成篝火了……这是那一夜的月亮,留给我的最后印象。
⑦第二天彻底醒过来时,天已大亮。哪还有满月时的圣景。消尽了白雪而又没有返青的树,看上去是那么的单调。虽然寻不见月亮的踪迹,但我知道它因为燃烧得太忘我了,动了元气,此后的半个月,它将一点点地亏下去。待它枯槁成弯弯的月牙儿,才会真正复苏,把亏的地方,再一点点地盈满。它圆满后,不会因为一次次地亏过,就不燃烧了。因为月亮懂得,没有燃烧,就不会有灰烬;而灰烬,是生命必不可少的养料。
⑧我怎么能想到,在印象中最不好的赏月时节,却看见了上天把月亮抛在凡尘的情景呢。假使我彻头彻尾醒着,这样的风景即使入了眼,也不会摄人心魄。正因为我所看到的一切在黎明与黑夜之间,在半梦半醒之间,那团月亮,才美得夺目。
(选自《知识窗》2011年第5期,有删改)阅读第①段,说说作者认为太阳和月亮有什么不同。(4分)
请从修辞或词语运用的角度,简要赏析文章第②段中画线语句。(4分)
“月亮,在半梦半醒之间”具有“夺目的美”,举例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这样的美的。
说说文章第⑦段中“没有燃烧,就不会有灰烬;而灰烬,是生命必不可少的养料”一句给你哪些启示。(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