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共6分)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这首诗的作者是 朝的诗人 。
展开想像,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出来的画面。
你认为这首诗的画线句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
古诗阅读
题江湖伟观
刘黻①
柳残荷老客凄凉,独对西风立上方。
万井人烟环魏阙②,千年王气到钱塘③。
湖澄古塔明寒屿,江远归舟动夕阳。
北望中原在何所?半生赢得鬓毛霜!
【注】①刘黻(fú):南宋爱国诗人,屡遭贬斥。此诗写于南宋灭亡之前。题目中的“江湖”,指钱塘江、钱塘湖。②魏阙:高大的楼观,代指朝廷。③钱塘:临安的别称。
(1)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首联写柳残、荷老、客孤,从物到人,给人以孤独哀伤之感,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
B. |
颔联用“万井人烟”“千年王气”写出南宋朝廷统治下临安的太平景象,表达诗人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 |
C. |
尾联中“北望中原在何所”表达出诗人对故土收复无望的迷茫与哀痛。 |
D. |
诗歌描绘的临安城有荒凉之景,也有繁华之象,隐含着诗人对南宋朝廷安于现状的讽刺和不满,突出其忧国伤己的情怀。 |
(2)请发挥想象和联想,将诗句“江远归舟动夕阳”所展现的画面描写出来。
【古诗赏析】
阅读古诗文,回答下面小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体会诗中结尾两句的含义。
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山雨
何绍基
短笠团团避树枝,初凉天气野行宜。
溪云到处自相聚,山雨忽来人不知。
马上衣巾任沾湿,村边瓜豆也离披①。
新晴尽放峰峦出,万瀑齐飞又一奇。
【注】①离披:零乱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写诗人头戴斗笠穿行于山中,“宜”字写出了“野行”的愉悦。 |
B. |
“溪云”句与“山雨欲来风满楼”都写山雨将至,而景象全然不同。 |
C. |
颈联写雨中行,“任”字以马喻人,表现了诗人遇雨的从容与泰然。 |
D. |
这首诗从多角度着笔写山雨,情感真切自然,具有独特的审美情趣。 |
(2)请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尾联所描写的雨后景象。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题。
从军
【唐】刘庭琦
朔风吹寒塞,胡沙千万里。
阵云出岱山,孤月生海水。
决胜方求敌,衔恩本轻死。
萧萧牧马鸣,中夜拔剑起。
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通过描绘凛冽的北风和无垠的黄沙来表现边塞自然环境的恶劣。 |
B. |
颔联中涌动的层云和孤悬的明月烘托出战斗场面的宏大与战况的惨烈。 |
C. |
颈联通过边塞将士的主动求战和舍身忘死来凸显他们的勇敢与忠诚。 |
D. |
尾联中将士们保持警觉随时准备应战的场景,展现了他们的昂扬斗志。 |
减字木兰花①
[宋]卢炳
莎②衫筠笠。正是村村农务□。绿水千畦。惭愧③秧针出得齐。
风斜雨细。麦欲黄时寒又至。馌④妇耕夫。画作今年稔⑤岁图。
【注释】①选自《全宋词》。减字木兰花,词牌名。②莎:通“蓑”。③惭愧:难得,侥幸。④馌yè:给在田间劳动的人送饭,③稔rěn:谷物成熟。
(1)下列场景与原词内容最相符的一项是( )
A. |
草蓑竹笠湿 |
B. |
田间稚子嬉 |
C. |
风雨麦已黄 |
D. |
寒风雪又至 |
(2)词中“□”处,有人推测是“时”字,有人推测是“急”字,你赞同哪种观点?请联系全词内容阐述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