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小题。(16分)
【甲】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 室 倾 颓 奸 臣 窃 命 主上 蒙 尘 孤 不 度 德 量 力 欲 信 大 义 于 天 下 而 智 术 浅 短 遂 用 猖 蹶至 于 今 日 然 志 犹 未 已 君 谓 计 将 安 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选自《隆中对》)
【乙】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依、允等之任也。(选自《出师表》)
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此皆实用心 B.畅军事家喻户
C.死之臣衣缩食 D.日而待千方百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臣本布衣        布衣: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
③遂许先产以驱驰   驱驰:             
④深入不毛        不毛: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以”与“临崩寄臣以大事”中“以”意义相同的一句是 ( )

A.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B.故以怪之矣。
C.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乎?
(2)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联系两段文字来看,甲段中的“将军”就是乙段中的               。
【甲】文中写刘备去拜访诸葛亮,“凡三往,乃见”,又写到刘备对诸葛亮的一席话,【乙】文中也写到“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这表明刘备是个              的人。
阅读两篇选文,从诸葛亮向刘氏父子的进言中,可以看出他是个__________的人。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名著人物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语段,完成小题。

愚公移山

《列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下列各项中加点实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我非子,固不知子也

B.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至于负者歌于途

C.杂然相许

潭中鱼可百许头

D.而山不加增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2)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所欲有甚于生者

C.寒暑易书,始一反焉

是焉得为大丈夫

D.甚矣,汝之不惠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辞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 ,受物之汶汶 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 之白,而蒙世之温蠖 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列传》)

【注释】①醨:薄酒。②察察:洁白的样子。③汶汶:浑浊的样子。④皓皓:莹洁的样子。⑤温蠖(huò):尘滓重积的样子。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

①故不为 · ·   

· 发行吟泽畔   

③所欲有甚 · 生者    

· 自投泪罗以死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3)请简要说说【甲】段是如何提出论点的。

(4)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有无数的仁人志士像屈原一样都把"舍生取义"奉为人生准则,请你另举出一个事例,并说说你如何理解"舍生取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人有馈一木者,家僮 曰:"留以为梁。"余曰:"木小不堪也。"僮曰:"留以为栋。"余曰:"木大不宜也。"僮笑曰:"木一也,忽病 其大,又病其小。"余曰:"小子听之,物各有宜用也,岂惟木哉?"

他日,为余生炭满炉,烘人。余曰:"太多矣。"乃尽湿 之,留星星三二点,欲明欲灭。余曰:"太少矣。"僮怨曰:"火一也,既嫌其多,又嫌其少。"余曰:"小子听之,情各有所适也,岂惟火哉?"

﹣﹣节选自吕坤《呻吟录》

【注】①僮:未成年的仆人。②病:担心,忧虑。③湿:淋湿,浇湿。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人有 · 一木者

馈:   

②木小不 ·

堪:   

③为 · 生炭满炉

余:   

· 尽湿之

乃:   

(2)翻译下面句子。

小子听之,物各有宜用也,岂惟木哉?

(3)小明性格内向,妈妈常常为此担心。请你从小明的角度,结合这篇文言文内容,给妈妈说几句话,加以劝慰。

阅读《岳阳楼记》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下面句子中,对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前人之述 ·

(详尽)

B.连月不 ·

(天气放晴)

C.则有去 · 怀乡

(国家)

D.至若春和 ·

(日光)

(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此则岳阳楼 · 大观也

行道 · 人弗受

B. · 则北通巫峡

康肃忿 ·

C.感极 · 悲者矣

狼亦黠矣, · 顷刻两毙

D. · 必曰

· 真无马邪

(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斯人,吾谁与归"是一个倒装句,起突出强调作用,正常的语序应该是"微斯人,吾与谁归"。

B.选文中间两段,所写的景象特点截然不同,却都写了游人的"览物之情",而这"览物之情"与"古仁人"的理念也并无不同。

C.作者在尾段拟出一问一答,假托古圣立言,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豪言壮语,点明了全篇主旨。

D.选文语言充分体现了汉语的音乐美:记叙多用散句,长短错落,质朴平实;写景多用偶句,两两相对,珠联璧合。

(4)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1)﹣(4)题。

【甲】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曰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节选自《宋濂全集》

【乙】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识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识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 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其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

(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

【注释】①还(xuán):同"旋",转身。②炯戒:明显的警戒。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媵人持 沃灌   

公卿之后   

③莫逾自   

年事蹉跎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当余 从师也

乃记 而去

B.不知口体之奉不 人也

其翼 垂天之云

C.王生好学 不得其法

濯清涟 不妖

D. 昭炯戒

为师矣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②凡师之所言,吾悉能识之,是不亦善学乎?

(4)结合甲、乙两段文字,谈谈你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上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