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问题。共10分。
日前,烟台大学7位保洁员吃学生剩饭的照片蹿红网络。这些老人自愿食用学生的剩菜剩饭,只是为了向莘莘学子传递“节俭是一种习惯”的理念。
其实,我们一直是一个崇俭抑奢的民族。《左传》有言:“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李商隐《咏史》诗曰:“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节俭败由奢。”然而,不知从何时起,奢靡之风逐渐抬头,浪费现象悄然流行。一些人认为宁剩毋缺、宁多毋少才够档次,以为一掷千金、挥霍无度才算有面子,于是个人消费竞相攀比、追逐奢华。太史公高呼:“一饱之需,何必八珍九鼎?七尺之躯,安用千门万户?”司马光告诫后人:“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如果人人厉行节约,13亿人积腋成裘、聚沙成塔,那将是多么巨大的财富?相反,浪费起来,又将是多么巨大的损失?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的是
A.蹿(cuàn)红莘(shēn)莘学子奢靡(mí)宁(nínɡ)剩毋缺 |
B.蹿(cuān)红莘(xīn)莘学子奢靡(mǐ)宁(nìnɡ)剩毋缺 |
C.蹿(cuān)红莘(shēn)莘学子奢靡(mí)宁(nìnɡ)剩毋缺 |
D.蹿(cuàn)红莘(xīn)莘学子奢靡(mǐ)宁(nínɡ)剩毋缺 |
文中划线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一掷千金 | B.一饱之需 |
C.厉行节约 | D.积腋成裘 |
材料中的保洁员形象,作者最认同的一项是
A.自食其力者 | B.传递理念者 |
C.追随时尚者 | D.哗众取宠者 |
下列文学常识错误的一项是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的重要文献。 |
B.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他擅长诗歌写作,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 |
C.《史记》也叫《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中国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长达3000余年的历史。 |
D.《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由北宋的司马迁和他的助手等人编纂而成。 |
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每句2分)
遗忘是心的缝隙,漏掉了多少珍贵的昨天?
答(1):
(2):
(3):
给下面一则新闻拟一条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0个字)
新京报10月18日讯 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李宇明昨天表示,《人名汉语拼音拼写规则》即将出台,此规则将明确规定,人名汉语拼音拼写方式予以统一,要求姓在前名在后。
昨天,中国人民大学承办的首届中国语言生活学术研讨会闭幕。李宇明昨天会议间隙接受采访时表示,接下来将会出台一系列相关规范,其中包括《标点符号用法》和《数字用法》修订,《人名汉语拼音拼写规则》和《汉语拼音正词法》的修订等。李宇明介绍说,现在人名汉语拼音拼写上出现了比较混乱的现象,需要规范。“国际场合的运动员和国际会议上的学者姓名书写都有这个问题,把外国人也搞乱了。”新京报(北京)
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不少学校在某些景点、设施上分别写上一句简短整齐有一定文采的标语,以对师生起到告诫、劝勉、激励、怡情等作用。请根据示例,在下列三个景物中,任选写两个。注意切合对象的特点,有意蕴,各不超过18个字。
【示例】读书亭:入亭无杂念,开卷有书声。
(1)蓄水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翠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仿照下面画横线的示例,再写两个句子,并使之与前面的句子构成排比。
游子千层底里缝不尽的是亲情,黄鹤楼上遥望不归的是友情,千里孤坟里埋不住的是爱情。敢问世间情为何物?情是人生的灵魂,是人生妙章中最重要的一笔。没有亲情,犹如酷寒的冬季没有结束的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人生最重要的应该是情,情如酒一样醇,如茶一样浓,如潭一样深。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一:以下是某中学老师推荐给学生的部分书目:《繁星·春水》《爱的教育》《伊索寓言》《童年》《宗璞散文》《论语》《莫泊桑短篇小说选》《西游记》《丰子恺散文集》《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老人与海》《刘墉作品选》
材料二:以下是最受中学生喜欢的部分书目:《哈利·波特》《小王子》《伊索寓言》《谁动了我的奶酪》《神雕侠侣》《花季雨季》《男生贾里》《流星花园》《麦田里的守望者 》《草样年华》《幻城》《西游记》
(1)请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所反映的现象。(不超过25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对上述材料所涉及的问题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