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夫 所 谓 古 今 常 理 者 逆 顺 之 相 形 盛 衰 之 相 寻 如 符 契 之 必 同 寒 暑 之 必 至 夷 狄 所 以 取 之 者 至 逆 也 然 其 所 居 者 亦 盛 矣 以 顺 居 盛 犹 有 衰 焉 以 逆 居 盛 固 无 衰 乎
(取材于辛弃疾《美芹十论·察情第四》)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
阎典史传邵长蘅
崇祯十四年,阎应元迁江阴县典史。始至,有江盗百艘,张帜乘潮阑入内地,将薄城。应元带刀鞬出,跃马大呼于市曰:“好男子,从我杀贼护家室!”一时从者千人,然苦无械。应元又驰竹行呼曰:“事急矣,人假一竿,值取诸我。”千人者,布列江岸,矛若林立,士若堵墙。应元往来驰射。贼连毙者三,气慑,扬帆去。巡抚状闻,以钦依都司掌徼巡县尉,得张黄盖,拥纛,前驱清道而后行。非故事,邑人以为荣。
豫王大军渡江,弘光帝寻被执。诸生欲奉新尉陈明选主城守。明选乃夜驰骑往迎应元。应元投袂起,夜驰入城。是时城中兵不满千,又饷无所出。应元至,则料尺籍,治楼橹,令户出一男子乘城,余丁传餐。令曰:“输不必金,出粟、菽、帛、布及他物者听。”
时大军薄城下者已十万,乃驾大炮击城,城垣裂。应元命用铁叶裹门板,取空棺实以土,障溃处。会城中矢少,应元乘月黑,束藁为人,人竿一灯,兵士伏垣内,击鼓叫噪,若将缒城斫营者。大军惊,矢发如雨。比晓,获矢无算。
帅刘良佐拥骑至城下。刘良佐者,故弘光四镇之一,封广昌伯,降本朝总兵者也。遥语应元:“弘光已走,江南无主,君早降,可保富贵。”应元曰:“某明朝一典史耳,尚知大义。将军为国重镇,不能保障江淮,乃为敌前驱,何面目见吾邑义士民乎?”良佐惭退。
应元性严毅,号令明肃。轻财,赏赐无所吝。伤者手为裹创,死者厚棺殓,酹而哭之。与壮士语,必称好兄弟,不呼名。
贝勒面缚两降将,跪城下说降。应元骂曰:“败军之将,被禽不速死,奚喋喋为!”又遣人谕令:“斩四门首事各一人,即撤围。”应元厉声曰:“宁斩吾头,奈何杀百姓!”叱之去。
贝勒既觇知城中无降意,攻愈急。应元慷慨登陴,意气自若。旦日,城俄陷,大军蜂拥而上。应元率死士百人,驰突巷战者八,所当杀伤以千数。应元度不免,踊身投前湖,水不没顶。见贝勒,挺立不屈。一卒持枪刺应元贯胫,胫折踣地。俄而,应元死。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巡抚状闻闻:使听到 |
B.令户出一男子乘城乘:登 |
C.输不必金必:一定 |
D.若将缒城斫营者斫:砍 |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阎应元足智多谋的一组是()
①应元带刀鞬出,跃马大呼于市②应元至,则料尺籍,治楼橹
③取空棺实以土,障溃处④应元乘月黑,束藁为人……击鼓叫噪
⑤与壮士语,必称好兄弟,不呼名⑥宁斩吾头,奈何杀百姓
A.①②⑤ | B.①③⑥ | C.②③④ | D.④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阎应元刚任职,江盗猖獗。紧急关头,他挺身而出,号召民众抵抗,从者千人,布列江岸,击退江贼,为民除害。 |
B.清兵过江,十万士兵包围江阴城,诸生拥戴陈明选守城。城中兵不足,粮饷无着落。阎应元动员百姓捐物捐钱做好守城准备。 |
C.刘良佐是弘光朝的总兵,投降清朝后,来劝降阎应元。阎应元深明大义,不为荣华富贵所诱,以忠诚之心拒绝投降。 |
D.城破时,阎应元率领百名敢死队,英勇杀敌,临死毫无畏惧,坚贞不屈,和降将刘良佐对比更显浩然正气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事急矣,人假一竿,值取诸我。
(2)伤者手为裹创,死者厚棺殓,酹而哭之
(3)驰突巷战者八,所当杀伤以千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周梅圃君家传
〔清〕姚鼐
梅圃君,长沙人,周氏,讳克开,字乾三,梅圃其自号也。以举人发甘肃,授陇西知县,调宁朔。其为人明晓事理,敢任烦剧,耐勤苦。宁朔属宁夏府,并河有三渠:曰汉来、唐延、大清,皆引河水入渠,以灌民田。唐延渠行地,多沙易漫,君治渠使狭而深,又颇改其水道,渠行得安,而渠有暗洞,以泄水于河,故旱涝皆赖焉。唐延渠暗洞坏,宁夏县吏欲填暗洞,而引唐渠水尽入汉渠,以利宁夏民,而宁朔病矣。君力督工修复旧制,两县皆利。大清渠者,康熙年始设,长三十余里,久而首尾石门皆坏,民失其利,君修复之,皆用日少而成功远。君在宁夏多善政,而治水绩最巨,民以所建曰周公闸、周公桥云。
寻擢贵州都匀知府。从总督吴达善、侍郎钱维城治贵州逆苗狱,用法有失当者,力争无少逊。调贵阳,亦以强直忤巡抚宫兆麟,因公累解职。引见,复授山西蒲州知府,调太原。清厘积狱,修复风峪山堤堰,障山潦,导之入汾,民德之。
累擢至江西吉南道,以过降官,复再擢为浙江粮储道。当是时,王亶望为浙江巡抚。吏以收粮毒民以媚上官者,习为恒矣,君素闻,疾之。至浙,身自誓不取纤毫润,请于巡抚,约与之同心。抚臣姑应曰善,而厌君甚,无术以去之也。反奏誉君才优,粮储常事易治,而其时海塘方急,请移使治海塘。于是调杭嘉湖海防道。君改建海岸石塘,塘大治,被劳疾,卒于任,而王亶望在官卒以贪败。世言苟受君言,岂徒国利,亦其家之安也。君卒后,家贫甚,天下称清吏者,曰周梅圃云。
姚鼐云:梅圃,乾隆间循吏也。夫为循吏传,史臣之职,其法甚严。不居史职,为相知之家作家传,容有泛滥辞焉。余嘉梅圃之治,为之传,取事简,以为后有良史,取吾文以登之列传,当无愧云。
(选自《惜抱轩全集》,有改动)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敢任烦剧剧:繁重 |
B.君力督工修复旧制制:式样 |
C.因公累解职累:积累 |
D.为相知之家作家传知:交好 |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周梅圃悉心为民的一组是
①民失其利,君修复之②以强直忤巡抚宫兆麟
③君素闻,疾之④而其时海塘方急,请移使治海塘
⑤君改建海岸石塘,塘大治⑥君卒后,家贫甚
A.①④⑥ | B.②③⑥ | C.①③⑤ | D.②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针对唐延渠“多沙易漫”的特点,深谙治水之道的周梅圃采用深挖水道、改变水道走向、修复暗洞泄洪等方法,有效整治了唐延渠。 |
B.周梅圃廉洁正直,作者虽未明说百姓因此如何感激、爱戴他,但从文中百姓把他主持的治水工程称为周公闸、周公桥就可见一斑。 |
C.周梅圃就任浙江粮储道后,因为极力反对“毒民”恶政,成为贪官王亶望的眼中钉;调任杭嘉湖海防道后,终因积劳成疾死在任上。 |
D.作者写作这篇文章,意在以家传的形式彰显传主周梅圃的政绩、人品,同时,期待以后有优秀的史官能将本文收录到正史列传中。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修复风峪山堤堰,障山潦,导之入汾,民德之。
⑵吏以收粮毒民以媚上官者,习为恒矣。
⑶世言苟受君言,岂徒国利,亦其家之安也。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
陵 未 没 时 使 有 来 报 汉 公 卿 王 侯 皆 奉 觞 上 寿 后 数 日 陵 败 书 闻 主 上 为 之 食 不 甘 味 听 朝 不 怡。大臣忧惧,不知所出。仆窃不自料其卑贱,见主上惨凄怛悼,诚欲效其款款之愚,以为李陵素与士大夫绝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顾宪成,字叔时,无锡人。万历四年,举乡试第一。八年成进士,授户部主事。大学士张居正病,朝士群为之祷,宪成不可。同官代之署名,宪成手削去之。
宪成举故大学士王家屏,忤帝意,削籍归。宪成既废,名益高,中外推荐无虑百十疏,帝悉不报。至三十六年,始起南京光禄少卿,力辞不就。
宪成姿性绝人,幼即有志圣学。暨削籍里居,益覃精研究,力辟王守仁“无善无恶心之体”之说。邑故有东林书院,宋杨时讲道处也,宪成与弟允成倡修之,常州知府欧阳东凤与无锡知县林宰为之营构。落成,偕同志高攀龙、钱一本、薛敷教、史孟麟、于孔兼辈讲学其中,学者称泾阳先生。当是时,士大夫抱道忤时者,率退处林野,闻风响附,学舍至不能容。宪成尝曰:“官辇毂,志不在君父,官封疆,志不在民生,居水边林下,志不在世道,君子无取焉。”故其讲习之余,往往讽议朝政,裁量人物。朝士慕其风者,多遥相应和。由是东林名大著,而忌者亦多。
既而淮抚李三才被论,宪成贻书叶向高、孙丕扬为延誉。御史吴亮刻之邸抄中,攻三才者大哗。而其时于玉立、黄正宾辈附丽其间,颇有轻浮好事名。徐兆魁之徒遂以东林为口实。兆魁腾疏攻宪成,恣意诬诋。谓浒墅有小河,东林专其税为书院费;关使至,东林辄以书招之,即不赴,亦必致厚馈;讲学所至,仆从如云,县令馆谷供亿,非二百金不办;会时必谈时政,郡邑行事偶相左,必令改图;及受黄正宾贿。其言绝无左验。光禄丞吴炯上言为一致辨,因言:“宪成贻书救三才,诚为出位,臣尝咎之,宪成亦自悔。今宪成被诬,天下将以讲学为戒,绝口不谈孔、孟之道,国家正气从此而损,非细事也。”疏入,不报。嗣后攻击者不绝,比宪成殁,攻者犹未止。凡救三才者,忤魏忠贤者,率指目为东林,抨击无虚日。借魏忠贤毒焰,一网尽去之。杀戮禁锢,善类为一空。崇祯立,始渐收用。而朋党势已成,小人卒大炽,祸中于国,迄明亡而后已。
(节选自《明史》)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外推荐无虑百十疏朝廷内外 | B.裁量人物品评 |
C.宪成姿性绝人超越 | D.比宪成殁比较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顾宪成“品行端正,敢于忤上”的一组是()
①宪成举故大学士王家屏②起南京光禄少卿,力辞不就
③力辟王守仁“无善无恶心之体”之说④故其讲习之余,往往讽议朝政
⑤郡邑行事偶相左,必令改图⑥借魏忠贤毒焰,一网尽去之
A.①②⑤ | B.①②④ | C.③④⑤ | D.②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顾宪成聪明过人, 幼年就有志于圣学。无锡旧有东林学院修复落成后, 顾宪成带领志同道合的高攀龙、钱一本、薛敷教等人在其中讲学, 学者称他为泾阳先生。 |
B.顾宪成曾经说: “在朝廷做官, 志向并不在皇上, 在边地做官, 志向不在民生, 居于水边林下, 志向不在世道, 君子是不这样做的。”朝廷之士仰慕他的风范, 多和他遥相呼应。 |
C.顾宪成为淮南巡抚李三才说话,徐兆魁之徒于是以此为攻击东林党的口实。顾宪成后来也觉得这一做法有些出格,为此后悔。 |
D.崇祯登基后,贤明之士才渐渐有所任用。但朋党势力已经形成, 无耻小人势力大张, 使国家受害, 明代灭亡后才停止。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学士张居正病,朝士群为之祷,宪成不可。同官代之署名,宪成手削去之。
(2)当是时,士大夫抱道忤时者,率退处林野,闻风响附,学舍至不能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①,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②,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注释:1“齐桓、晋文之事”指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
2“觳觫”(hú sù):因恐惧而发抖。下列划线字释义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吝啬) | B.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道理) |
C.若无罪而就死地 (归罪) | D.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隐藏) |
下列句式与例句句式一致的是()3分
例: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B.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
C.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 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
下列划线虚词与例句虚词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A.牛何之? | B.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
C.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 D.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孟子看透了齐宣王的真实想法,用“称王”来诱导齐宣王实行“仁政”。 |
B.齐宣王以牛易羊,不忍心看到牛觳觫,孟子认为他是假仁义。 |
C.齐宣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说明齐宣王真正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
D.孟子用“君子远庖厨也”形象地说明了“仁”的内涵。 |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每题3分,共9分)
方山子①传
[宋]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注]①方山子:即宋陈慥,字季常。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苏轼在任凤翔签判时,与其相识。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闾里之侠皆宗之宗:尊奉 |
B.晚乃遁于光、黄间遁:隐居 |
C.余既耸然异之耸:通“怂”,惊讶 |
D.见方山子从两骑从:跟随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山子是个隐士,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文中几次写他的一些旧时往事,作者有意识地通过前后两种生活的对比来丰富其形象。 |
B.作者描写自己与方山子一起射猎和论兵的情景,旨在表现方山子并非真正的隐逸之士,随时准备驰骋于当世。 |
C.末段以光、黄间其他“阳狂垢污”的异人来衬托方山子,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方山子及其同类异人的生活的向往。 |
D.作者与方山子之间有微妙的情感联系,“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一句与苏轼被贬黄州相照应。本文也可以说折射了作者在黄州的一种心态。 |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
B.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
C.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
D.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2)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3)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