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边疆学派”认为:“疆界”从来就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有形的、筑了界碑的。近代以来,一个国家的疆界观与其现代化历程紧密相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请从现代化的角度对中英疆界观进行评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原君》
【材料二】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三】明清时期,诗、词、散文等传统文学体裁渐趋衰落,通俗文学勃兴,小说、戏曲等大众化形式成为文学艺术的主流。
——《中国古代史》
【材料四】明清时期,追求抒情与写意风格的文人画成就突出。
回答:
(1)材料一、二中,都提出了“天下”这一命题,黄宗羲认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一观点的提出有何进步意义?顾炎武是如何界定“亡国”与“亡天下”这一概念的?在“保国”和“保天下”中百姓的责任有何不同?材料二中的一段话后来被梁启超概括为哪一句名言?
(2)据材料三,说明明清时期文学艺术发展的新特点。观察材料四,说明文人画所具有的鲜明特征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出现新变化的时代背景。并说明经济与思想文化之间的关系。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宋淳熙十二年)淮水冰,断流。是冬大雪。自十二月至明年正月,或雪,或霰(xiàn,小冰粒),或雹或雨水,冰冱(hù,冻)尺余,连日不解。台州雪深丈余,冻死者甚众。
——《宋史》卷62
【材料二】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夜必霜,此时放火作煴,则免于霜矣。
——《齐民要术》栽树
【材料三】(及至宋)陂湖之利日脧(juān,减少)月削……昔之曰江、曰湖、曰草荡者,今皆田也。
——《续文献通考》卷3
【材料四】关于(中国古代)灾后救济状况,《周礼·地官司徒》所述最为全面,并首次用“荒政”之名统之,即“(大司徒)以荒政十有二聚万民,一曰散利,二曰薄征,三曰缓刑,四曰弛力,五曰舍禁,六曰去几,……,十有二曰除盗賊。”
——据陈锋、张建民主编《中国经济史纲要》
请回答:
(1)作为史料,围绕自然灾害,材料一至材料三分别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主要信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扼要分析造成我国古代自然灾害的人为因素?
(3)在中国古代,当灾害发生后,材料四的“荒政”措施能从根本上解决灾荒问题吗?试简要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作为世界文明古国的中国和埃及,其城市历史源远流长,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其城市发展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随着1798年法国侵入埃及和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埃及与中国的历史开始由传统国家向现代国家过渡,其城市在西方文明的撞击下开始接受新文明的洗礼。
── 车效梅《开罗、上海城市现代化进程比较研究》
(1)结合时代背景,概述1798年法国入侵前,埃及的政治经济状况如何?
(2)埃及通过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实现了从传统农耕文明向近代文明过渡,简述其措施。
(3)埃及和中国向现代国家过渡的过程有何相似性?
19世纪中后期,日本、中国先后改革——日本实行了明治维新,中国进行了戊戌变法。结合所学知识,问答下列问题:
(1)这两次改革的条件有何相同之处?
(2)这两次改革对各自国家的近代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9分)能否走上近代化发展道路,是近代各国兴衰成败的关键。结合埃及的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俄国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的史实,回答下列问题:
(1)从三国改革的背景看,阻碍这三个国家走上近代化道路的内因主要是什么? (3分)
(2)社会矛盾激化导致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失败,中断了埃及的近代化进程。造成其社会矛盾激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分)
(3)俄国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分别为两国的近代政治制度建设进行了怎样的探索? (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