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创刊的《今日》曾刊发了大量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译著文章,对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该刊的主办者却曾反对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坚持认为中共放弃社会主义革命而从事民主主义革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变节”。这说明
| A.中共民主革命纲领违背了马克思主义 |
| B.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 |
| C.将马克思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任重道远 |
| D.当时存在着大量伪马克思主义者 |
“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这说明
| A.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要性 | B. 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
| C.国民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 D.君主立宪制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 |
“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这反映陈独秀提倡新文化运动的根本出发点是
| A.传播西方进化论与人性思想 | B.打击袁世凯尊孔复古行径 |
| C.抨击立宪道路号召暴力革命 | D.批判封建思想唤醒民众觉悟 |
新文化运动是下列哪些要求在文化上的反映
①推翻帝制 ②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③反对封建军阀的统治 ④反对帝国主义统治
|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 | D.①③ |
拜伦和雪莱的诗有怎样的社会现实意义
| A.指导了当时流行的社会主义运动 |
| B.支持了法国大革命后席卷欧洲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 |
| C.对当时的法国大革命起了鼓舞作用 |
| D.指导了希腊民族独立运动 |
1911年意大利著名诗人和电影先驱乔托·卡努杜发表的一篇论著宣称电影是“第七艺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它融文学、音乐、舞蹈、建筑、服饰等艺术于一身 |
| B.具有其他艺术形式不可替代的综合性 |
| C.蒸汽时代的产物 |
| D.体现了各种艺术的创新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