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结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是新中国外交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其中结论与史实相符的
选项 |
史实 |
结论 |
A |
“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制定 |
放弃了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
B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
最终解决了万隆会议与会国的矛盾和分歧 |
C |
尼克松总统访华 |
促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
D |
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 |
有利于维护地区军事安全与促进经济合作 |
据统计,1900年以前的30余年间,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民族工矿企业有150家,资本总额5000余万元;1901-1911年的10年间,全国新设立的厂矿有320家,资本总额近1亿余元,是以前30余年的两倍多。造成这种变化的因素有
①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②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实业政策的刺激③列强资本输出使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④欧美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①④ |
中国读书人历来“耻于言商,耻于言利”,而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却放弃仕途,投身于近代工商业。这里反映出的观念意识是
A.实业救国 | B.工商皆本 |
C.重利轻义 | D.重农轻商 |
黄遵宪在《番客篇》中写道“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以下对此诗提到的“国初”之政策所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该政策禁止任何人的海外经商活动 |
B.是闭关锁国政策的体现 |
C.主观上有维护清朝统治的意图 |
D.是重农抑商政策在特定领域的体现 |
宋代范正敏《遯斋闲览·证误》:“闽岭以南多木棉,土人竟植之,有至数千株者,採其花为布,号吉贝布。”材料主要反映了宋代福建
A.农民以种植棉花为主业 | B.棉花种植与纺织业日益扩大 |
C.棉布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 | D.商业日益发达 |
清朝雍正皇帝曾经设立农官,奖励务农有成的老农,并从江南请来经验丰富的老农到北方传授农业技术,重视并扶植农业。其原因不包括
A.农民是国家赋税、兵役、徭役的主要来源 |
B.小农经济的兴衰关系到国家外贸的收入 |
C.小农经济的兴衰关系到封建政权的稳定 |
D.小农经济的稳定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