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宗法制情形可从古代经典中约略窥见,如《仪礼·丧服·传》:“大宗者尊之统也,大宗者收族(按,指团结族人)者也,不可以绝”。“异居而同财,有馀则归之宗,不足则资之宗”;又如《礼记·曲礼》:“支子不祭,祭必告于宗子”。材料主要表明周代早期
A.血缘凝聚力受到地缘成分的影响而崩解 |
B.宗法制的特色是父系与嫡长子继承制 |
C.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祭祀)受宗法力量支配 |
D.丧服制度和行为规范弱化了血缘认同 |
1955年举行的亚非会议是亚非两大洲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陈毅同志曾赋诗“准则昭天下,精神重万隆”。对本次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受到亚非国家的普遍关注 |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受到亚非拉国家广泛的支持和响应 |
C.美苏“冷战”对峙,加大了对亚非等中间地带的争夺 |
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推动了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
“在人类文明交流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克服自然的屏障和隔阂,而且需要超越思想的障碍和束缚,更需要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我国外交政策有
①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③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缓和④“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菲律宾前外长卡洛斯·罗慕洛在谈到一次国际会议时说:“周恩来是我去时候的敌人,回来时候的朋友。”其依据在于这次会议
A.号召亚非国家采取团结起来实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
B.是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 |
C.超越了意识形态并加强了亚非国家之间的合作关系 |
D.使中国外交有了重大突破和转机,打开外交新局面 |
周恩来说:“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呢?中国100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不学他们”的突出表现是
A.采取“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 |
B.采取“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
C.采取“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 |
D.采取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
在厦门曾经流传着这么一幅对联:“厦门金门门对门,大炮小炮炮轰炮。”对联中的局面直到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的出台才结束。关于这部文献的说法,正确的是
A.属于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
B.标志着我国政府对台政策的重大发展 |
C.结束了海峡两岸长期的对峙状态 |
D.成为反对和遏制台独的法律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