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由英、法留学生主办的《太平洋杂志》曾发表《革命后之俄罗斯政变》一文载:“兵士工人代表会者出焉,渐与临时政府上轧轹,几有不可驾驭之势”,“据昨日报端之所传,则俄都之暴动复起……主动者即为极端派首领之雷林。”这场“政变”
A.推翻了腐朽的沙皇专制制度 |
B.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第一次尝试 |
C.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
D.实质上是一场社会主义革命 |
1919年,陈独秀认为立宪政治“在20世纪的人看起来,这种敷衍不彻底的政制,无论在君主国、民主国,都不能够将人民的信仰、集会、言论出版自由权完全保住,不过做了一班政客先生们争夺政权的武器。”这表明他
A.转变救国探索方略 | B.倡导民主共和政体 |
C.反对学习西方文化 | D.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
在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曾上书说:“女子……自童幼加以刖刑,终身痛楚,……试观欧、美之人,体直气壮,为其母不裹足,传种易强也;回观吾国之民,尪弱纤偻,为其母裹足,故传种易弱也。”康有为的上书
①立足于国民的身心健康②受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
③要求男女完全平等④隐含了女性权利的要求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下列这幅漫画中,英国海船上的海军正在给大炮添加“鸦片”炮弹,大炮炮口对准了远处标明 “中国”字样的城堡,而大炮旁边的船舱里堆满了同样的“鸦片”炮弹,这幅漫画反映了
A.英国打开中国大门后发动鸦片战争 |
B.鸦片成为中英正当贸易关系的主流 |
C.英国把鸦片作为对付中国的武器 |
D.英国决心推翻清朝的统治 |
《欧洲瓷器史》第一章提到:(明清时期,欧洲)“银器、精陶和其他器皿,被送到中国作为瓷器模型之用,以致中国提供到欧洲市场上的瓷器也包括了道地的欧洲风格的器皿”,这段材料主要说明
A.明清官窑瓷器大量投放市场 | B.中国瓷器业不遗余力的开拓海外市场 |
C.欧洲普遍采用中国的制瓷技艺 | D.政府对官瓷的工艺水平要求越来越高 |
《张居正传》载:“张居正通识时变,勇于任事。神宗初政,起衰振隳,不可谓非干济才。而威柄之操,几于震主,卒致祸发身后”,这表明明朝时
A.内阁权力的大小取决于君权 | B.内阁掌握着行政大权 |
C.君主与内阁大臣拥有同等决策权 | D.政府的主要形式不是君主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