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城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草市原来是乡村定期集市,经过长时期的发展,到宋代,其中一部分发展成为居民点,个别的上升为县、镇;而紧临州县城郭的草市,则发展成为新的商业市区。……这类草市,已经突破了原来乡村集市的涵义,成为州县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这类草市,宋政府并不把它作为乡村的一部分,而作为城市的一部分加以管理。
——农业科技史话(上)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草市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 英国城镇化初期的圈地运动对农民的盘剥,破坏了农业生产力,激化了社会矛盾。这个沉痛教训使英国政府认识到农业是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基础,政府必须制定相关法律来保证城乡统筹发展。从1948年《城乡规划法案》生效起,英国强化农业主体地位,严格控制农地开发,不管是私人或公共机构征用土地,都必须获得当局授予的规划许可证,并且向土地所有者支付补偿。通过实施该法案,使农业用地有了法律保障。英国城镇化在产业支撑方面创造了一种离土不离乡的乡村工业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以乡村为依托,重点发展以农业为加工对象的乡村工业。乡村工业发展的逐步集中,推动了农业与工业的分工,实现了农民的就地转化,同时又为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提供了保障。它一方面……加快了农村的城市化过程;另一方面缓解了大城市沉重的压力。
——刘恩东《英国推进城镇化建设的主要经验》
(2)依据材料二,概括说明英国是怎样推进城镇化建设的。
材料三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是“中国农村社会发展史上一次十分重要的社会运动”。救济农村即拯救国家的普遍认识,是乡村建设运动兴起的强大动力。乡村建设工作者认为中国农村的问题是愚、穷、弱、私,并针对性地制定了以文艺教育攻愚、发扬知识力,以生计教育攻穷,开发生产力,以卫生教育攻弱,培养强健力,以公民教育攻私,增强团结力的系统方法。乡村建设运动的内容,包罗宏富且成效显著。然而在当时的国际背景和土地制度下,乡建工作者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所增加的收获,一旦国外农产品倾销,就不可能转变为农民收入的增加,所以,乡村建设运动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徐秀丽《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不是美国的战略伙伴而是竞争对手”。
材料二“中国第一,俄罗斯第二”。
材料三“不能把中国摆在核心位置”。
材料四曾在2001年的美国对台军售计划中,虽然“宙斯盾”级军舰不在稍售之列,但依然决定出售给台湾4艘“基德”级军舰、8艘常规动力潜艇、12架P3C反潜侦察机以及自动助推的‘‘骑士”火炮系统、MK一一5 3扫雷直升机、AAV7A1两栖进攻型装甲车、MK48型鱼雷、“复仇者”地对空导弹系统等等。
——《中美关系·小布什对华政策理念》
请回答:
(1)20世纪70年代,中美两同签署什么文件标志中美关系正常化?其对世界局势产生什么影响?
(2)分析上述材料,分别概述在20世纪40年代、50年代和70年代美国对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关系的态度,并分别分析其历史原因。
(3)请结合(1)(2)两问题,谈谈在当今中美关系的发展变化中我国该怎样做?
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9年11月15日和1950年1月8日,周恩来外长两次致电联合国秘书长赖伊和联大主席罗慕洛,声明“驱蒋纳我”的立场,中国开始了争取恢复联合国代表权的斗争。
材料二:在1951年11月的第六届联大上,美国借口“中国侵略朝鲜”提出“延期讨论”中国合法席位的提案。在以后的几届联大期间,美国一直以此为借口阻挠中国代表权问题的解决。
表1:“延期讨论”提案的表决情况
(“延期讨论”提案只需要简单多数即可通过)
会议 |
赞成 |
反对 |
弃权 |
缺席 |
总票数 |
赞成百分比 |
1951年六届 |
37 |
11 |
4 |
8 |
60 |
61 |
1952年 |
42 |
7 |
11 |
0 |
60 |
70 |
1954年 |
44 |
10 |
2 |
4 |
60 |
73 |
1956年 |
47 |
24 |
8 |
0 |
79 |
60 |
1957年 |
48 |
27 |
7 |
0 |
82 |
59 |
1960年 |
42 |
34 |
22 |
1 |
99 |
42 |
材料三:表2:1961—1971年“驱蒋纳我”提案的表决情况
会议 |
通过 |
反对 |
弃权 |
1961年十六届 |
38 |
48 |
30 |
1964年 |
40 |
57 |
13 |
1965年 |
47 |
47 |
20 |
1968年 |
44 |
58 |
23 |
1970年 |
51 |
49 |
25 |
1971年 |
76 |
35 |
17 |
材料四:中国恢复在联大的合法席位后,美国驻联合国大使不得不承认“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集团在美国威望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新中国成立时提出了什么政治要求?为什么没有实现?
(2)材料二表l中反映出从哪一年起美国的支持率开始下降?分析下降的原因。
(3)材料三表2中1971年的表决情况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
(4)材料四中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被认为是“历史的转折”,应如何理解?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72年9月25日,周恩来在致田中角荣的欢迎辞中指出,“自从一八九四年以来的半个世纪中,由于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使得中国人民遭受重大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样的经验教训,我们应该牢牢记住。”
(1)写出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日本侵华的重大事例。(至少3例)。概括指出这一阶段中日关系的基本特征。
材料二 2007年12月日本首相福田康夫在北大演讲词:……日中两国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相互加强各种交流与合作,构筑起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密的关系。借用作为总理签署《日中和平友好条约》(1978年签订)的我的父亲的话来说,就是日中联合声明在两国之间架起了一座吊桥,而《日中和平友好条约》又使它变成了一座铁桥……在当今日中两国已经成为影响变化显著的亚洲地区乃至世界的稳定与发展方向的存在,全世界都在关注和期待着我们,我认为,日中两国的未来不是选择合作还是对立的问题,而是如何寻求有效的负责任的方式开展和平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构筑战略互惠关系,恰恰是时代潮流对我们的要求。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福田康夫所指的“吊桥”、“铁桥”各指什么事件?它使中日双方关系发生什么变化?
(3)福田康夫设想的中日关系发展方向是怎样的?有何积极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9年周恩来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我们对外交问题有一个基本立场,即中华民族独立的立场,对于美国帝国主义我们一定要采取严肃的态度,使他们了解中国是不可欺侮的,即使对苏联及各人民民主国家,我们不能有所依赖。
材料二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说:“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又提出:我们在国际上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阵线的一方面,并明确宣布“一边倒”。
材料三 1948年杜鲁门说:“世界正处于大变动当中,革命正从大多数‘无所为’的国家蔓延开来,共产主义正充分利用这个机会。……自由的方针再次受到挑战。这一次是来自一个新的强大地区,即苏维埃俄国,我们必须重新武装我们自己和我们的盟友。”
——摘自《杜鲁门回忆录》
材料四 1972年尼克松访华,对毛泽东来说:“事关紧要的不是一个国家(内部)的政治哲学,重要的是它对世界其他部分对我们的政策。”对周恩来说:“过去我们有时候曾是敌人,今天我们有巨大的分歧,使我们走到一起的,是超越这些分歧的共同利益,无论你和我,我们俩都必须把自己的国家生存放在首要地位。”
——摘自《尼克公回忆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周恩来的外交原则立场是什么?有何意义?
(2)材料二反映“二战”后形成了怎样国际格局?毛泽东的这段讲话指的是什么?
(3)杜鲁门和尼克松的分歧是什么?二者有无本质分歧?为什么?
(4)尼克松的话被周恩来、毛泽东所接受,说明应遵循的一个基本外交原则是什么?
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外交”和“屈辱”是一对孪生兄弟。周恩来曾满怀义愤地指出: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周恩来传》上集
(1)造成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原因是什么?
(2)“跪在地上办外交”的状况在何时得以根本改变?建国初期我国的外交原则是什么?这一时期有哪些重大的外交活动?
(3)70年代,我国的外交有哪些重要成就?这一时期我国外交取得突破的关键是什么?
(4)从旧中国“跪着”外交到当前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说明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