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整个世界处在两大阵营对峙的状态中。随着世界殖民体系土崩瓦解,亚洲和非洲出现一大批获得独立的新兴民族国家,这些国家最紧迫的任务就是捍卫国家独立和主权,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民族经济。在这个背景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周恩来于1953年底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刘畅《全球化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挑战和发展》
材料二 更加有趣的是在此时期美国为何会就中国明确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保持着极其相似的态度。l972年2月28日,上海联合公报发表,提出了双方解决“根本性分歧”的方案。……国际争端的解决都要基于这一基础,不得诉诸武力解决和威胁。美国和中国同意将这些原则应用于共同关系。
——罗伯特·基斯《周恩来和平共处外交的当代意义》
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国际形势的发展也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了新问题和挑战。……冷战结束后,美国作为惟一的超级大国,联合部分西方国家破坏国际法准则,尤其是破坏不干涉内政这一核心内容,自认为有权决定别国政权的合法性。
——叶自成等《新中国国际秩序观的变迁》
材料四 2012年2月4日,联合国安理会就叙利亚动武问题决议草案进行表决,俄罗斯和中国投了否决票,决议未获通过。……中国前驻伊朗大使华黎明5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其实,中国的反对票既非“跟随俄罗斯”,也不是“同情巴沙尔”,为的是坚持自己的原则。
——摘自《环球时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时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
(2)据材料二,说明20世纪70年代中美两国实现和解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对华态度变化的自身原因。
(3)据材料三,说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遇到的挑战。材料四体现了中国在新时期实行怎样的外交政策?
(4)综合上述材料,在当今时代,中国应该如何在“坚持自己的原则”前提下妥善处理国际关系?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新兴的工业能够这样成长起来,只是因为它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工具,用工厂代替了作坊,从而把中等阶级的劳动分子变成了工人无产者,把从前的大商人变成了厂主,它排挤了小资产阶级,并把居民间的一切差别化为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对立。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
材料二:资产阶级,由于一切产生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进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抵抗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产生方式……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说明工业革命的核心内容。
(3)材料二所说的“文明”是指什么?
(4)材料二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能统治世界的原因?其核心是?
经济发展和思想文化的进步是高中历史必修的内容,也是我们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课题,某校高中学生确定了一些具体的研究课题开展研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研究课题一春秋战国的思想
材料一: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论语·为政》
材料二:我无为而民白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老子》
材料三:法者,编著于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2:T-N姓者也……。——《韩非子·难三》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出三位思想家的思想主张。他们关注的共同点是什么?
研究课题二世界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创新与调节
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60年来,资本主义不仅没有崩溃,而且许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各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政治、社会相对稳定,人民生活显著提高,至今也看不出垂死的迹象。原因在于罗斯福“新政”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进行了重大的改革,从传统资本主义转化为现代资本主义,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材料二:现代资本主义较之传统资本主义正在发生如下变化:首先,国家对经济实行系统的宏观调控和干预,这是现代资本主义与传统资本主义的主要区别之一……其次,国家职能的变化,即国家不再是单纯的资本主义制度的维护者,而且是国民经济的管理者、各种经济法规的制订者和执行者。……现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建立了福利制度,被称为“福利国家”……社会阶级关系的调整和中间阶层的壮大。社会结构变为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即富人和穷人都是少数,中等收人的中间阶层占大多数。……
——陈启懋《罗斯福“新政”是现代资本主义的开端》《美国研究》2006年第2期
(2)根据材料指出现代资本主义开始的标志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新在何处?
研究课题三近代以来的科学
所谓科学革命一般说来指的就是通行的科学理论体系的急剧转变……迄今为止,科学史上有据可查的关于物质世界的一般理论总共不过三种,分别以亚里斯多德、牛顿和爱因斯坦的名字命名……但真正的科学革命,实际上只发生过两次。
——马克壶《世界文明史》
(3)概括指出材料中两次“真正的科学革命”之成就,并说明两者之间关系?
研究课题四 20世纪初中国的思想变革
不平等条约的这一个世纪(19世纪)对她(中IN)来说特别残酷。……现在中国……发奋要成为一个大国,惟一的大国,不论付出什么代价都在所不惜。因此它渴望付出双倍的革命努力,毫不停息地向前进,并获取新的资源,比如俄文版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宝鉴。正如过去中国欣然接受佛教圣典和试图结识德先生(民主)和赛小姐(科学)那样,她现在着力研究历史、社会学和人种学。——布罗代尔《文明史纲》
(4)简述“过去中国……试图结识德先生(民主)和赛小姐(科学)”的概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面是《中国青年报》的特别报道《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
时期 |
主题词 |
“一五”(1953—1957) |
工业增速、赶英超美 |
“二五”(1958—1962) |
大跃进 |
“六五”(1981—1985) |
走向改革开放 |
“八五”(1991—1995) |
小平南巡、改革潮涌 |
“九五”(1996—2000) |
宏观调控、经济软着陆 |
“十五”(2001—2005) |
指令性计划退场、市场配置资源 |
“十一五”(2006—2010) |
改革开放、坚定不移 |
(1)“二五计划”期间的主题词是“大跃进”,但事实并没有“跃进”,而是出现了左图所示的局面。结合所学知识,请客观概括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特征,并分析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六五”计划期间,我国是如何“走向改革开放”的?
(3)材料一中,从“一五”到“十一五”主题词的变化能够反映我们哪些认识上的进步?
材料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和结构;二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何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新中国不同时期国民经刘成分比例示意图
(4)依据材料概括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两次根本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促成变化的主要原因。
“比较”是确定事物之间相同点和相异点的思维方法,它为客观全面地认识事物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比较”也是一种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选举”与源自西方、现在流行的“选举”虽然中文字面相同,在实质内容方面无疑是有着根本性的差别的。
——戴维·米勒、韦农·博格丹诺《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
材料二:中国进入近代以前,人们心目中所指的“选举”又与现在人们心目中所指的“选举”不同,它不是指人们投票选举代表、议员或者自基层到高级的各级领袖,而完全是指另外的、今人已经相当陌生却正是我们所要叙述的东西。而由此一古代概念的完全更新,也正好可以从一个侧面见出天翻地覆的百年世变。
——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秦汉至晚清历史的一种社会阐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的“选举”与西方现在流行的“选举”之间的根本性差别?
(2)根据材料二,指出“现在人们心目中所指的‘选举”’是指什么选举制度?西方这一制度与古代希腊的“选举”制度有什么不同?
材料三:“民主”一词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最早出现于《尚书》:“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于成汤”。意思是说:暴君夏桀残民以逞,不配做民之主;推翻夏桀的成汤才是民主。
“我们(雅典)的制度被称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
——《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3)材料三中出现了古代东西方世界对“民主”一词赋予的不同含义,请指出它们的不同?
(4)近代资本主义国家最终都选择了君主立宪制和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和法国作为这两种政体的代表有着各自的特点。根据所学,填写下表。(每空1分,共4分)
德意志帝国 |
法国 |
|
政治体制 |
君主立宪制 |
共和制 |
法律基础 |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
|
元首及产生方式 |
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合组成的国民议会选出 |
|
权力中心 |
王安石以“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为信条,锐意变法,但终因众多的因素而致失败,为后人留下了许许多多有待品评的话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面对严峻的形势,社会要求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但官僚集团内部存在着巨大的分歧,在1068年底前后,王安石与司马光展开了一场针锋相对的争论。
(王)安石曰:“……且国用不足,非当世急务,所以不足者,以未得善理财故也。”光曰:“善理财者,不过头会箕敛尔。”安石曰:“不然,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足。”光曰:“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财货百物,不在民,则在官,彼设法夺民,其害乃甚于加赋!”——《宋史·司马光传》
材料二元佑元年(1086年),王安石去世,司马光曾说:“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方今……不幸谢世,反复之徒必诋毁百端,……朝廷宜加厚礼,以振浮薄之风。”
——司马光《与吕公著书》
材料三南宋朱熹认为,王安石“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肆虐,流毒四海。”
——《宋史/卷三百二十七/列传第八十六》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王安石与司马光各自的观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司马光是如何评价王安石的?
(3)据材料三,评论朱熹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