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1表示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与每条染色体DNA含量的变化关系;图2表示该生物处于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图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处于图1AB时期的细胞可能发生基因突变,D点染色体数目是C点的2倍 |
B.图2乙细胞发生基因重组,分裂产生一个卵细胞和一个极体 |
C.图2乙、丙细胞处于图1中的BC时期,甲细胞处于DE时期 |
D.图2甲细胞含有4个染色体组,染色体数∶核DNA分子数=1∶1 |
稳态概念起源于内环境的稳定,后来逐渐发展成为适用于整个生物科学的基本概念。对此不正确的理解是
A.人体内环境稳态具体是指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和酸碱度的恒定不变 |
B.稳态下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含量相对稳定,但成分不断更新 |
C.人体、种群、生态系统等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均存在稳态 |
D.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因为生态系统存在自我调节能力 |
下列模式图表示几种细胞器,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细胞器C、F都能产生水 B.细胞器B、F的化学成分中不含磷脂
C.植物细胞都含有C、E、F D.A、D及植物细胞的液泡都是单层膜结构
关于下丘脑、垂体、甲状腺所分泌的激素之间相互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
B.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 |
C.促甲状腺激素可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 |
D.甲状腺激素可以抑制垂体和下丘脑的活动 |
神经元接受刺激后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过程中,发生了机械刺激(或其它刺激)转变为电信号、电信号转变成化学信号和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等变化,上述这些转变依次发生在( )
A.突触小体、突触前膜、突触后膜 | B.刺激部位、突触前膜、突触后膜 |
C.刺激部位、突触小体、突触后膜 | D.刺激部位、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