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唐诗现在又开始让人感觉真切和亲切了,这是经历了和传统文化分别的痛苦之后才有的内心感觉。经历了千年,唐诗还留下那么多,可以想象当时的创作盛况。那么多唐诗显然不可能都是为了功名而写作的。它是一种流行的东西,是社会场合的一种交流方式,更多时候就像现在的歌词。王之涣和高适、王昌龄几个去歌台舞榭,听歌女唱他们的诗。几轮下来,独独听不到王之涣的诗。王之涣指着歌女中最美的一个,对在座的诗人们说,如果她唱的不是他的诗,他从此就不写诗了。那个最美的歌女出场唱的果然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那一首。这说明我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当时很可能多是传唱的歌词。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在晚唐大概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
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内地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经历着,悲欢冷暖,酸甜苦辣,都会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歌唱的内容就是人的现实和梦想,譬如生命、爱情、母亲、故乡、离别、重逢、游历和从军等等。这些在唐诗里也都写遍了。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对于故乡的依恋和怀念的心情,和李白的《静夜思》是一样的精致平实。谷建芬作曲的《烛光里的妈妈》和孟郊的《游子吟》可以匹敌,《思念》和李商隐的无题诗,美感是相通的。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比,也是不见逊色的。
把现在的歌词和唐诗比较,只是想说明两者是同样的东西。尽管不在同一时空,两者的文化身份是一样的。虽然两个时代的作品也无法混淆,同样的留别的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罗大佑的《追梦人》就不一样。但徐志摩的文本的诗无愧于时代,罗大佑的歌词同样无愧于时代。至于说历代的歌唱同样珍贵,为什么唐诗让我们心存景仰,甚至是徐志摩的诗总觉得要比现在的歌词好多了?且以唐三彩为例。唐人见到的唐三彩一定和我们见到的不一样。我们见到的唐三彩要美得多,是时间和距离产生了美。当时的唐三彩和唐诗一样流行,时尚。时时面对的东西,美不到哪里去。迎面的歌唱可能不被看重,千百年的歌唱,会滋润和鼓舞同样歌唱着的心。
(摘自陈鹏举《诗与歌词》)下列对于唐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唐诗让人感到真切、亲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
B.唐朝写诗的人太多了,唐诗并不都为了求取功名而作。 |
C.唐诗在当时是社会场合的交流方式,也是流行的东西。 |
D.大诗人李白的诗在盛唐被歌唱,到晚唐渐渐不再流行了。 |
下列关于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的比较,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唐诗为宋词元曲所取代,三十年来中国的流行歌词却长盛不衰,值得欣喜。 |
B.李谷一的《乡恋》和李白的《静夜思》异曲同工表达了对故乡的依恋怀念。 |
C.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比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出色。 |
D.唐诗和现在的流行歌词都写人的现实和梦想,使人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 |
根据原文内容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最美歌女唱的是王之涣的诗,说明王之涣的诗当时被广泛传唱。 |
B.时间和距离产生美,现在流行歌曲的歌词若干年后应该会被人们推崇。 |
C.杜甫的诗难以流行因为它可能文本些,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系。 |
D.唐朝人没把唐三彩和唐诗看得很珍贵,它们就是流行、时尚的东西。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庄子的“心灵开放”与尼采的“精神自由”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庄子的哲学和尼采的哲学都是自由哲学。但是,他们所说的自由,并不是现代政治法律制度下权力义务关系规范下的自由,而是一种精神性的自由。他们虽然都崇尚精神性的自由,可是各人的精神自由却具有不相同的文化特性和哲学内涵。
尼采对于“固定的习性”深感厌烦。他说:“习惯使我们双手灵巧而头脑迟滞。”他又说:“我感到它有如暴君般地在我的身旁,使生活的气息窒息。”他对于基督教的道德规范,尤感厌恶,认为“道德使人愚昧,它是创造新的更好的习惯的障碍”,并视基督教道德为“意志的疾病”的产物。
当尼采谈论精神自由的时候,他总是针对基督教的思想和道德观念所造成的人的不自由而发的。尼采也指出了基督教的道德是奴隶式的道德,西方人的思想被基督教的道德所奴役,人们失去了他们自己的主见性、自尊心和自信力。可见,尼采所讲的自由,是为了反对基督教的灰黯的人生观,这种人生观是使人郁闷、禁锢的。他批评基督教的人生观给人们造成的思想上和精神上的压迫,主张超越基督教的人生观而获得精神自由。
在讲人的精神自由的时候,首先,庄子认为,束缚着人、使人不得精神自由的,是人为的因素,即文化传统的规范和社会关系的规范对人的限制和禁锢。在文化传统方面,庄子批评了以儒家为代表的仁义礼智违反了人的自然本性,对人性造成了束缚。而在社会关系方面,他批评各种学派之偏见限制了人的思想,使人的心灵得不到开放。人的本性是向往自由的,但是,已有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关系给人划上了许多框格规范,使每一个人都变成自我中心,这就造成了人的自限自小,精神上失去了自由。
其次,庄子认为,还有自为的因素,也束缚着人们,使人不得自由。这种自为的因素,是由人的自我封闭的心灵造成的。所谓自我封闭心灵,也就是《齐物论》里所说的“成心”,《逍遥游》里所说的“蓬之心”。“成心”是指人们具有主观成见,这种主观成见形成了人的自我局限的格局。“蓬心”是指人的视野的短浅,胸襟的褊狭,这种短浅视野和褊狭胸襟形成了人的心灵的自我封闭。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也是没有精神上的自由的。
为了从人为和自为的因素的重重束缚中超脱出来,获得精神自由,庄子借助鹏鲲来打开广阔的世界,从宇宙的广场来安排人的精神活动。在庄子的世界中,认为人只有视野开阔,心灵开放,才能使自己达到“精神四达并流”,获得真正的精神自由。
(摘编自陈鼓应《悲剧哲学家尼采》)下列对于庄子和尼采所说的精神自由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和尼采所说的自由是一种精神性的自由,而不是现代政治法律制度下权利义务关系规范下的自由。 |
B.庄子哲学和尼采哲学的精神自由具有不相同的文化特性和哲学内涵,可是,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自由哲学。 |
C.尼采对于基督教的道德规范,尤感厌恶,他批评基督教的人生观,主张改变基督教的人生观而获得精神自由。 |
D.庄子认为,文化传统的规范和社会关系的规范对人的限制和禁锢以及人的自我封闭心灵,束缚着人,使人不得精神自由。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尼采对于“固定的习性”深感厌烦,他认为习惯使我们的双手灵巧而头脑迟滞,使生活的气息窒息。 |
B.尼采指出,西方人失去了他们自己的自主性、自尊心和自信力,所以思想被基督教的道德所奴役。 |
C.基督教的思想和道德观念造成人的不自由,尼采指出,基督教的道德是奴隶式的道德。 |
D.基督教灰黯的使人郁闷的、禁锢的人生观给人们造成思想上和精神上的压迫,尼采所讲的自由是为了反对这种人生观。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认为,人为的因素使每一个人都变成自我中心,这就造成了人的自限自小,精神上失去了自由。 |
B.人的本性是向往自由的,庄子批评了以儒家为代表的仁智违反了人的自然本性,对人性造成了束缚。 |
C.《齐物论》里所说的“成心”和《逍遥游》里所说的“蓬之心”,造成了人的心灵的自我封闭,束缚着人们,使人不得自由。 |
D.在庄子的世界中,认为人只要视野开阔,心灵开放,就能从人为和自为因素的重重束缚中超脱出来,获得真正的精神自由。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古典音乐是属于过去的音乐,但它的精粹在历史的长河中始终闪烁着异彩。它作为一种健康、明朗的“感情符号”,不但可以维系人的心态平衡,而且可以使人的感情沸腾、升华,达到感情的“高峰体验”(马斯洛语)。荀子早就提出音乐有“入人也深,化人也速”的强烈情感特征。表现真善美的古典音乐,能使心与心之间彼此关照、沟通,就像让·保尔说的:“因为有了你,幽闭的心儿相互呼应起来;因为有了你,在荒漠中遥遥相隔的声音连接了起来。”同时,因为声波的谐振片能调节生物内部的平衡机制和促进新陈代谢,巴洛克时期音乐中的慢乐章,它每分钟六十拍的节律,正好和人的正常心跳一致,因此,常作为“维生素M(music音乐)”来维系人的生理、心理的平衡与和谐。美国在1934年成立了一家专门设计和制作各种场合所用的背景音乐和特种音乐的公司,叫“穆扎克”,它通过人造卫星将音乐传送到十七个国家的几十万用户中去。听了这些音乐,秘书的打字错误可以降低百分之四十,而用于超级市场的音乐可以挽留顾客在店内多留三分钟……
流行音乐是属于现代的——特别是青年人的音乐,它随着时尚风向不断变换,所以我们得用一只“招风耳朵”来听它。有时,它以高度刺激(撕裂的吼声、震耳欲聋的电声、重低音)与高度单调(单一强拍的重复)相结合的高度自由、高度宣泄的摇滚乐出现;有时则沉醉于轻声唏嘘、低语回荡的“情调音乐”。这是现代人的心理节律的两个极致,也是对人类“原始本体”的追寻和回归——在这里找到了“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本我。
现代音乐由于它的实验性与超前性,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属于未来的。一方面,它表现了被异化了的现代人的孤独、无助的精神境界,同时反映了音源无限扩大后的光怪陆离、斑斓多彩的一个崭新的音响世界。既然有如此“全信息”与“多功能”的音乐输出,就该有同样“立体声”“多声道”的耳朵来接收。多元文化的“交叉感染”,“轻”“重”音乐之间的鸿沟已非泾渭分明,势不两立,而是相互渗透、彼此补充的了。“超级天才指挥”普列文一面身兼三个交响乐团的指挥,一面却在洛杉矶的夜总会里组织了一个爵士乐队。他说:“我唯一的原则是不论演员们做什么,只要他们不亵渎音乐就行。”美国作曲家格什温将爵士乐融入交响乐之中,创作了轰动乐坛的《蓝色狂想曲》,使他成为“爵士阵营和正统音乐之间的一个纽带”。法国作曲家米约的创作深受流行音乐的影响,在他创作的芭蕾舞曲《世界的创造》中只用了一个十七件乐器的爵士乐队;至于美国“现代音乐之父”科普兰的早期作品,干脆被称作“法国的—爵士的”,在他的《剧场音乐》《钢琴协奏曲》《维特勃斯克》和《交响颂歌》中,爵士乐几乎成了他的“母语”……
世界真奇妙,音乐有多好。让我们竖起三只耳朵来听音乐吧!
(摘自陈钢《三只耳朵听音乐》)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典音乐是属于过去的音乐,作为一种健康、明朗的感情符号,始终在历史的长河中恒久不衰,闪烁异彩。 |
B.流行音乐是属于现代的音乐,它随着时尚风向不断变换,时而震耳欲聋,时而低语回荡,受到青年人的青睐。 |
C.现代音乐是属于未来的音乐,这种说法如从其实验性与超前性而言,是可以的,它呈现出一个崭新的音响世界。 |
D.让我们竖起三只耳朵听音乐,就是要从古典、流行、现代音乐中感受世界的奇妙和音乐的美好。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表现真善美的古典音乐,能使心与心之间彼此关照沟通,这一点,得到了让·保尔很形象的解释。 |
B.“穆扎克”通过人造卫星将音乐传送到世界各地的用户中,用户听了这些音乐,都收到了预期效果。 |
C.摇滚乐与“情调音乐”风格迥异,是现代人的心理节律的两个极致,也是对人类“原始本体”的追寻和回归。 |
D.现代音乐“全信息”与“多功能”的音乐输出,要求我们应该有同样“立体声”“多声道”的耳朵来接收。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斯洛所谓古典音乐能使人达到感情的“高峰体验”,与荀子所谓音乐“入人也深”的特征相契合。 |
B.如果人的生理、心理失衡,最好是听听古典音乐,尤其是听听巴洛克时期的慢节奏音乐将大有益处。 |
C.爵士乐在美国“现代音乐之父”科普兰的早期作品中,几乎成了“母语”,说明爵士乐是其最擅长的表现手段。 |
D.普列文、格什温、米约与科普兰等音乐家的创作实践,表明了不同音乐之间可以走向相互渗透与补充。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对孔子仁学的重新解读
孔子的仁学思想始于亲,却非终于亲,这也是儒家的仁爱观念能够成为最普遍的道德原则的关键所在。孔子主张将仁爱由亲亲之情逐步向外扩展,惠及整个人类——“泛爱众而亲仁”(《学而》);尔后再进一步将对人类的道德关怀推及到自然万物——“知者乐水,仁者乐山”(《雍也》)。
为了不使“仁民”“爱物”的思想流于空疏,孔子提出了“畏天命”(《季氏》)的观念。在孔子那里,“天命”主要被理解为一种异己的客观必然性。这种必然性是人的力量所不能抗拒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畏天命”,是孔子在为人的意志自由划界。在孔子看来,要使天、人关系处于和谐顺应的状态,只有唤起人们对“天命”的敬畏之情,才不至于在“天”或“天命”面前,变得胆大包天、肆意妄为,否则将“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八佾》)。当然,我们也不否认“畏天命”观念中蕴涵着某些宿命论的因子。
孔子认为,君子之所以“畏天命”,是因为君子“知天命”,而“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季氏》)。而“知天命”并非是指对天命有着清晰、透彻的理解或预测,而是意味着只有知晓了何谓“天命”,即觉解到人的自由的界限,才能“不怨天、不尤人”,“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不仅感知到“天命”的存在及其对人事的作用,而且还意识到这种存在和作用具有一定的神秘性,难以被人真正知晓。既然天命难知,也就自然要“畏天命”了。这是一种十分明智的态度,正是这种态度使得孔子在大自然面前具有虚怀若谷的圣人气象。
必须指出,孔子对“天命”神秘性的认知、敬畏,并没有将其引向神秘主义。孔子从不为神秘性所囿,而是超乎寻常的理智。知“天命”之难知,并不等于天命不可知,或者放弃对天命的追问。孔子终身都致力于学习,并且还辩证地意识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学”与“思”的目的之一就是力争达到对“天命”的“知”。孔子从未因为“畏天命”而把人引向对“天命”的单向的依赖或畏惧,他更多的是在对“天命”的反省、审视、考问的过程中,更大程度地肯定了人在“究天人之际”中的那份主动。然而,孔子也深切感悟到:人的有限的生命难以揭示无限的天命。
这种推人及物的情怀,对导引今人走出“人类中心论”和“自然中心论”的怪圈,具有启迪意义: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既不能只强调人类利益而忽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也不能只注重自然保护,而完全置人类利益于不顾。人类利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必须兼顾,但这种兼顾,又是有“重点”和“差等”的。只有这样的生态观,才不至于使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陷入尴尬的“二难”境地。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对孔子提出的“畏天命”观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畏天命”观念是孔子基于对“天命”的认识提出来的。 |
B.“畏天命”告诉人们,要敬畏自然,否则将“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
C.面对“天命”,孔子是无力又无奈的,因此,他的“畏天命”观念包含着宿命论成分。 |
D.“畏天命”观念表现了孔子在大自然面前的明智和虚怀若谷的圣人气象。 |
对文中孔子的“人”与“天命”的关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只有唤起人们对“天命”的敬畏之情,才能使天人关系处于和谐顺应的状态。 |
B.孔子意识到了“天命”的存在、对人事的作用及前二者的神秘性,所以要“畏天命”。 |
C.“天命”难知,并不等于天命不可知,从而放弃对天命的追问,放弃人的主动性。 |
D.孔子提出的“学”与“思”的目的就是要人们力争达到对“天命”的“知”。 |
下面的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泛爱众而亲仁”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孔子将人类的道德关怀推及自然万物。 |
B.“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是因为“小人”不努力学习,没有知识,无知者无畏。 |
C.在强大的“天命”面前,孔子提出“畏天命”思想,还是没有摆脱“自然中心论”的怪圈。 |
D.本文认为,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不仅要强调人类利益,更要注重自然保护。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清明节的人文精神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我国传统节日的形成与二十四节气有关。记载了二十四节气的先秦古籍《逸周书·时训》中说道:“清明之日,桐始华。”这里记载的节气不等于节日,节气是季节时序的标记。而清明节气的重要特点是冬季即将过去,春天已经降临。这个时候人的活动要与物候相对应,将社会活动的节律与自然的时间进程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大约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学术界认为清明节的起源与寒食节有关。关于寒食节的起源有各种说法。有的学者认为由纪念介子推起,推而广之要祭拜自己的祖先。后来,由于清明节和寒食节的日子接近,而寒食节是民间禁火的日子,渐渐地,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唐玄宗在公元732年颁布诏书曰:“寒食上坟,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现在寒食节在某些地区已经消失,而清明节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节日流传至今。我国的传统节日都有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春秋祭祀,以时思之,春秋祭祖,符合人们春祈秋报的心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祭祖敬祖的传统,尊重祖先,尊重祖先创造的优良传统,这是中华民族的美德。这种传统已经积淀为一种民俗文化心理,成为人们的集体意识。
清明节的习俗又与现在消失了的节日上巳节有关。农历三月三日的上巳节有两个活动内容:一是人们在春天到来之时到野外踏青嬉戏;一是招魂续魄,召唤亲人的亡魂,也召唤自己的魂魄回归。随着原始信仰的淡化,上巳节演变成了春游,上巳节消失了,这个文化因子在清明节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人们在节日里踏青郊游,尽享春光。或家族合欢,或交友团聚,总之在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加凝聚力。
清明节的另一项民俗活动是插柳,清明节又一个说法叫“插柳节”。插柳有多种形式:有的插在家里的门楣上,有的戴在头上。民间有“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清明不插柳,红颜变皓首”的说法。柳枝插在门楣上,其文化含义在于辟邪除灾,民间认为这样做是图个吉利。另外柳枝插在门楣上,还有意味着家庭兴旺的文化含义。而把柳插在头上,为的是求生保健,青春永驻。中国人喜柳爱柳,柳树是旺盛的生命力的象征。
我国传统的节日不仅在节气的选择上与自然界的变化合拍,而且人们的活动也适应季节、气候、物候的变化。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传统节日又一主题。
经过历史的演变,现代的清明节主要的民俗活动是扫墓和植树。这是传统继承中的变异。但是无论如何变异,都存在着古老的文化因子。农历节日及其习俗是几千年文化积累的结果,民众习惯用它们来表现自己心中的价值,走过有意义的人生历程,这种价值与文化形态的契合是很难改变的。清明节是中国民众共享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保护和弘扬清明节文化,可以增加民众的文化认同意识,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财富。下列不能体现清明节所包含的人文精神的一项是( )
A.将社会活动节律与自然的时间进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
B.在清明节,人们拜祭自己的祖先,体现了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 |
C.清明节继承了上巳节的一些传统,人们在清明节踏青郊游,尽享春光。 |
D.在现代生活中,清明节的主要活动是扫墓和植树。 |
下列关于清明节起源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清明节的起源不仅与寒食节有关,而且与已消失的上巳节有关。 |
B.清明最开始是一个节气,后因与寒食节日子接近,而渐渐合二为一,形成了一个节日。 |
C.清明节起源于寒食节,由纪念介子推开始,推而广之要拜祭自己的祖先。 |
D.古人在“插柳节”那天在门楣和头上插柳祈福,这一习俗也是清明节的起源之一。 |
下列各项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清明之日,“桐始华”,古籍用极为简练的文字说出了清明的节气特点。 |
B.人们喜欢在清明节时到野外踏青,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
C.古人常在农历三月初三那天到野外招魂续魄,后演变成踏青郊游,上巳节因此消失。 |
D.到现代社会,那些积淀着民族文化的传统节日需要得到进一步的保护,使之成为我们共同的精神财富。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还是一个破落户”
鲁迅毕竟是“五四”时代的知识分子,性情又和郭沫若那一类人很不相同,不习惯在精神上迅速地脱胎换骨,因此,在整个三十年代上半叶,他只要谈到民众,多半都还是重复以前的看法。他屡次打比喻,说现代中国的历史就是几个人轮番变戏法,老百姓呆头呆脑地围着看。回忆往事,他记起家乡旧时的“堕民”,不禁感慨他们“不但安于做奴才,而且还要做更广泛的奴才,还得出钱去买做奴才的权利”;愈到晚年,他对民众的揭发还愈深刻。
既然给社会诊病的时候,他常常还是照着老思路,他接着提治疗意见,就难免还是要抄旧方。事实上,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他不断地重复这种中国人必得向外国学习的“五四”式的启蒙主张。他说中国人的“哑”,是因为精神上的“聋”,倘再不输入精神的粮食,中国人便要成为尼采所说的“未人”。于是他提倡“拿来主义”,再三强调,说这是当务之急:“启蒙工作在现在是最需要的。”
也就从三十年代初开始,他一面说“唯无产者才有将来”,一面又读起了中国的史书,尤其是宋、明两代的野史。他会在这个时候去读这些书,本身就说明了他对现实的绝望,正像他自己说的:“一个人处在沉闷的时代,是容易喜欢看古书的。”他向来有一种从今天看出昨天的锐利的眼光,三十年代的中国又恰似大厦将倾,一派末世景象,他越是细读宋、明野史,就越觉得自己也正活在那样的时代。心里这样想,笔下就不免也要这样写,于是他三十年代的私人通信和公开文章中,不断出现了以古比今的文字。直到一九三六年,他还不断以明末的事情,来比附现实中文学家的“逸民气”和老百姓的怯懦性,那种以直自己正是活在宋季和明末的强烈感觉,始终没有消散。
心中存着这样一面古代的镜子,脑中又时时闪过历史循环的念头,鲁迅对现实中的人事,看法就自然会和周围的人很不一样。一九三四年,周作人在上海的《人间世》杂志上发表一首打油诗,编者又加上“五十自寿”的标题,引来蔡元培、钱玄同等人的一连串和诗,一时间颇为热闹。这引起上海等地的左翼青年作家的不满,纷纷撰文批评,有的措辞还相当激烈,闹得沸沸扬扬。“左联”的许多年轻人都在那里愤愤地声讨周作人,鲁迅却回过身来看透了他们的心肠,而这是连他们自己也未必能看清的,鲁迅与他们的精神距离,实在是太大了。
一九三○年秋天,上海文化界的共产党组织通过美国记者斯沫特莱,租了一家荷兰人开设的西餐馆,给鲁迅庆祝五十岁的寿辰。到了那一天,上海的几乎所有左翼文化团体都派代表来参加,把那家餐馆挤得满满的,气氛相当热烈,鲁迅也很高兴。可是,当他站起来致辞时,却说出这样一番扫兴的话:我现在被人请求出来领导无产阶级文学运动,我的几位年轻的朋友还坚持要我做一个无产阶级作家。我要是真装作一个无产阶级作家,那就幼稚可笑了,我的根子是植在农村中、农民中以及学者的生活中。我也不相信中国的知识分子的青年,没有对工人、农民的生活、希望和痛苦的体验,就能创作出无产阶级的文学……这整篇讲话,简直好像是故意在强调他和那些给他祝寿的人的精神差别,后面那几句,更是明显夹着刺了。他对那些明明和他一样——或者还不如他,却摇身一变,以无产阶级自居,大骂他落伍的人,一直耿耿于怀,只要有机会,他就要指责他们的善变。他这样去指责别人,自己就更会警惕,即使真是非常欣赏那激进的左翼浪潮,他理智上也会不断地提醒自己站稳双脚,不要使自己整个陷进那潮水中去。所以,连向激进的青年表示奋斗的决心,他往往也很注意分寸,只是说“呐喊助威,则从不辞让”,并不自居为中军。直到一九三五年,他还对一位亲近的朋友这样描述自己:“使我自己说,大概也还是一个破落户,不过思想较新”,依旧是沿用十年前那个“中间物”的说法。看起来,一直到最后,他都还保持着这份清醒的自觉,他知道自己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节选自王晓明《鲁迅传》)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鲁迅说自己是一个思想较新的破落户,没有像郭沫若等人那样,在思想上迅速地脱胎换骨。 |
B.鲁迅认为,中国人的不敢发声在于精神上的失聪,故他提倡“拿来主义”,主张立即进行启蒙工作。 |
C.鲁迅对于中国老百姓身上的奴性与怯懦、对现实是绝望的,于是他在晚年,对民众的揭发更加深刻。 |
D.一九三四年,周作人发表了一首五十自寿的打油诗,一批名人争相和诗。对此,鲁迅进行严厉批判。 |
E.鲁迅始终保持着清醒,即使在向激进的青年表示奋斗的决心时,也是很注意分寸的,采取中间立场。三十年代的鲁迅在思想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文中说“鲁迅与他们的精神距离,实在太大了”,“精神距离”差距在哪里?
国人对鲁迅大都充满了崇拜之情。本文对待鲁迅的态度如何?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