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共3小题,第1、2小题每题3分,第3小题4分,共10分)
晚 秋
亚美尼亚 埃.格林
瓦萨卡在一所大学对面的网球场旁停下了脚步。
秋季里的这一天阳光明媚,风和日丽,但这却让瓦萨卡的心情更加烦闷。温暖晴和的晚秋好像在故意戏弄他,嘲笑他,鄙视他……
一阵已有几分凉意的秋风吹了过来,几片金黄的叶子在空中划着美丽的弧线轻盈地飘落到了地上。两个身材娇好的姑娘从瓦萨卡的身边走了过去,飘过一阵沁人的香水的芳香。这样的姑娘瓦萨卡连想都不敢想,即使在年轻的时候,他也没敢奢望过。她们对他来说来自另一个世界。他和孤儿院长大的玛妮克结了婚。但那个曾经安安静静、勤快能干的玛妮克现在却好像换了一个人,每天唠唠叨叨,不停地数落他,甚至连在床上也是一肚子怨气,所以他越来越不愿碰她的身体了。想到这儿,瓦萨卡感到了一阵良心的责备,仿佛侮辱了自己的妻子。毕竟他们一起忍受了失去第一个孩子的伤痛,后来又生育了一个女儿。最近玛妮克不幸伤了胳膊,肿得很厉害,大概是骨折了,他需要尽快筹到钱给玛妮克拍x光片和治疗……
瓦萨卡的心底一阵绝望。现在他就是在到处找工作,对他来说,时间非常紧迫,每一分钟都很重要!
以前不管怎么说他还能干粗活,当搬运工,可现在却得了疝气,粗活干不了了。可要治好疝气也得一大笔钱哪!
又是一阵略带凉意的微风吹了过来,一种像翠菊似的黄色小花随风摇动着小小的脑袋。这片开满黄色的小花、撒着一片片树荫的草地让瓦萨卡想起了自己的童年。那时他们家住在市中心,后来他们的房子被拆掉了,他们只得到了一点点少得可怜的补偿金。他和父母颠沛流离,几经辗转,最后才在邻近市郊的一个地方落下了脚,生活也随之落到了贫困线之下。
瓦萨卡低低地骂了一句。是啊,他以前真的很喜欢学习,他可不像那个复读生梅鲁日。梅鲁日当年和他同桌,可现在这个梅鲁日已经是大富翁了……
一个穿着绿风衣的女人轻轻地碰了一下瓦萨卡,侧着身子从沿着人行道停着的两辆汽车间穿了过去,急着过马路。瓦萨卡迅速瞥了这个女人一眼:她也来自另一个世界。 于是瓦萨卡马上就把目光移到了别处。突然他被一阵刺耳的刹车声和令人恐怖的尖叫声吓了一哆嗦。他顺着声音望了过去,那个穿绿风衣的女人一动不动地躺在了一辆大客车的车轮下。第一个从汽车驾驶室跳出来的是已经吓得半死了的司机,随后乘客们也慌慌张张地从车上走了下来。有一个姑娘第一个跑到了躺在地上的女人跟前。她动作敏捷、手脚麻利地摘下受伤女人耳朵上那对亮闪闪的耳环,迅速放到自己的上衣兜里,然后大声地喊了起来:“快来人啊!快来人啊!”
瓦萨卡把这一切都清清楚楚地看在了眼里,他愤愤地叹息了一声:“这条母狗!偷了人家的耳环,还像没事似的!”
突然,瓦萨卡发现了一个绿色的东西,就放左边,离他只有一、二十米远。瓦萨卡仔细地打量了一下,好像是一个女式小包,崭新的,样式非常精巧。这个小包最有可能就是那个受伤的女人的。现在众人正要把那个女人抬起来。瓦萨卡的注意力现在已经不能集中了。他要留意那个女人,又要留意这个包。这时候救护车开过来了,车上下来几个穿白大褂的救护人员,把受伤的女人放到救护车里拉走了。出事地点只剩下了一片发黑的血迹。
阳光照到了那个小包上,包上的小锁扣和装饰链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小包正漂亮,肯定价格不菲!它就这么神奇地被抛到了瓦萨卡的的眼前,离他只有一、二十步远……
瓦萨卡心里一阵紧张,他屏住呼吸,朝那个小包的方向走了过去。他刚走了两步,马上又停住了:他心砰砰跳地想等身后响起的脚步声走远。同时,他又忍不住朝那个小包的方向看了一眼,结果他惊恐地发现,一个体态臃肿、手里拿着公文包的中年男人快速地倒着两条腿,像跳舞似的径直朝小包走了过去,一把捡起小包,然后又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似的,依旧迈着跳舞似的脚步朝着一个小花园的方向走去了。
瓦萨卡心里一阵慌乱,额头上立刻渗出了汗珠。这简直就是当着他的面把他偷光了!
那个胖男人已经从瓦萨卡的视野中消失了,但他还站在原地发愣,眼睛呆呆地盯着一个地方。
但过了一会儿,瓦萨卡突然又感到了一阵轻松,如卸重负。“我鬼迷心窍了,”他心烦意乱地嘟囔了一句,“真是鬼迷心窍了……”
凉爽的秋风轻拂在他的脸上,他的呼吸也变得自如了。
他信步在街上走着,孤身一人,漫无目的。只是当他在不知不觉中来到了从前的老同学梅鲁日正在建的那个小独楼的工地上时,他才明白,其实他的双脚一直在朝这个他早就该来的地方走。请指出小说开头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
简要概括瓦萨卡发现小包后经历的心理变化过程。
小说的高潮是中年男人捡走了小包。如果这个人物没有出现,瓦萨卡会不会将小包据为己有?为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
“土豪”的社会与文化隐喻
“土豪,我们做朋友吧!”现在已成网络上一个大家都心有默契的流行语,在这句流行语背后,“土豪”更已成为一个极具传播性的网络新词。不了解当下最新流行词的人,或者会无限纳闷:何为“土豪”?“土豪”为何这么火?
土豪被中国人所熟知,与土改和革命时期的“打土豪,分田地”有关。那时的土豪,是被专政与被打击的对象,因为为富不仁、盘剥贫苦农民、破坏革命等是他们的标签。但现状的“土豪”,其含义已经彻底改变,这个网络词语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土气的富豪”,它多被用来形容网络上的花钱无脑的人和极爱炫耀的族群。
尽管如此,人们对“土豪”的态度,已不再像对“暴发户”等类似群体一样,进行简单的否定与鄙夷。现如今,人们对“土豪”是一种又爱又恨的复杂心态,是“路见不平一声吼,抱着土豪不放手”“我们做朋友吧”这样的自我嘲弄和相互之间的戏谑。
“土豪”与“高富帅”“白富美”等在文化形态上形成了对照,构成了粗鄙与精致的二元区隔。与此同时,它与“屌丝”则在粗鄙层面构成对应,在经济基础的坐标体系中,一个在上一个在下。所以,在我看来,“土豪”已经从政治学意义上的贬义词,转化为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分层与贫富差距的一种直白写照,同时也涉及文化意义上的精神品位和价值取向。
但从文化上,中国人一直并非真正的拜金主义者,对于文化、品位与素质的内心的认同还是很高的。正如我们现在在朋友圈内的相互戏谑,也都是以“土豪”相互称谓与冠名,最后大家会发现,“土豪”的说法满天飞,却没有一个人会真正承认自己是“土豪”。
从暴发户、煤老板到如今的“土豪”,这种称谓与群体标签,本质都是中国人内心与全社会文化内核中,对于有物质无文化、有金钱无素质、有奢侈品无品质群体的一种抵制与鄙视。虽然中国社会已经进入消费社会,拜金主义盛行,但最终这种文化的习惯与传统,还是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我们做朋友吧”的背后,表现出的是一种自嘲与社会表达,民众对于这种残酷的社会现实的一种无可奈何却又不得不服从的认同。
“土豪”这个革命时代的语言,在21世纪的今天,以反讽式的全新含义崛起,隐喻着中国社会分层已进入一种赤裸裸的状态,犹如回归到当年的那种状态。于是,“土豪”就成为一道有着黑色幽默意味的社会裂痕。人们对于现状的不满,通过戏谑与自嘲的姿态,进行了解构与新的建构。这也预示着,如果“土豪”显示出来的社会分层与贫富差距等问题,没有得到重视与解决,以及文化形态上的审美矫正和提升,那么,“土豪”的横行会是一种必然。下列关于“土豪”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土豪”曾经用来指称旧社会的地主阶级,他们为富不仁,压迫百姓,是革命的对象。 |
B.现在“土豪”已经成为社会分层和贫富差距的写照,是某类群体的标签。 |
C.“土豪”这个称谓被用于朋友间的戏谑反映了中国人的文化品格。 |
D.在21世纪的今天,“土豪”以反讽式的全新含义崛起,表达了中国人对这个阶层的否定。 |
根据原文信息,下列观点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中国人内心对于有物质无文化、有金钱无素质群体的抵制与鄙视,所以“土豪”这个政治学意义上的贬义词,在朋友圈里被用于戏谑。 |
B.在文化形态上,“土豪”“高富帅”“白富美”这些称谓属于精致层面,而“屌丝”则属于粗鄙层面。 |
C.在文末所述条件下,未来“土豪”的横行会是一种必然,那么土改和革命时期“打土豪,分田地”有可能再次出现。 |
D.“土豪”隐喻着中国社会分层的明显,“土豪”这道社会裂痕让人感觉到了社会的贫富差距。 |
根据文意概括“土豪”成为网络流行用语的原因,还有哪些网络用语有类似深刻的文化含义,请举例并加以阐释。
现代文(文学类)阅读
第二天
茅盾
①那一夜的十二点左右,我尚在阅读波兰作家显克微支的历史小说《杀人放火》。突然,轰轰地两声,冲破了午夜的寂静。全神都贯注在书上的"杀人放火"的我,略旋瞥眼睛看一下那紧闭的玻璃窗,便又再看书。早几天,我就听说闸北形势紧张,中日两方面的士兵隔沙袋铁丝网布防,并且当天傍晚我也看见了租界当局临时戒严的布告;但听得了不很分明的轰轰两声的那时,我当真没有转念到这便是中日两方军队开火。然而轰轰声音又接连而起。我放下手里的书了。辨认出这就是炮声。我开了玻璃窗,又开了玻璃窗外面的百页窗,夜的冷迫使我微微一噤。我看天空。没有什么异样。
②但炮声是更加清晰,还夹杂着机关枪的声音。无疑的是打仗,而且无疑的是中日军队。一种异样的兴奋就布满了我全身;我心里说:
③“嘿,到底来了!可惜外边戒严,禁止通行!"
④书是不看了,我在房里踱着,设想那开火的结果。平常在街上看见的喂得很壮健的小腿肚就像太阳旗酒气粗的日本海军陆战队的形象,对照着那些瘦黄短小的我们的"粤军"都一起在我眼前出现了。”不抵抗主义"又在旁边冷笑。我几乎要断定那轰轰的炮声以及卜卜的机关枪声只是单方面的进攻—-日本军过阴历年"送灶"。到一点钟左右,枪炮声已经沉寂,我就简直断定"送灶"已完,我非常失望了。
⑤第二天早上九点钟方才醒来,就听得飞机的声音在天空中响。“还没完么?"我一面这样想,就抓起了本天的报纸来看,一行大标题:昨晚日军犯闸北失败!我急急吞完了那密排的详细报告,方才知道我昨晚上的假定是不对了;原来上海毕竟不同于东北,而且瘦小的广东兵也毕竟和关外大汉是两个爷娘养的!
⑥于是接连地来了许多"十口相传战报"。日本海军司令部已经被我方占领了,上海义勇军下紧急命令了,上海全市罢市了,罢工了,闸北大火烧……记也记不清的许多可信可疑的消息。只有一件事是无可置疑的,在我们头上飞翔示威的五六架飞机全有红圈儿的太阳记号。有了海陆空军总司令又有海陆空军副司令的我们中国,光景只有十九路军还"抵抗"一下。
⑦非出去看一下不可了。午后一时我跳上了公共汽车。说是"站数"已经缩短,只能开到四川路桥邮政总局门口了。我大为惊愕。设想到四川路桥以北大概是巷战的战场了,我忍不住笑起来。然而却又意外:邮政总局以北,居然如平常一样;只不过商店都关上了排门,行人道上有许多人无目的地走着看着,马路上拥挤着装满箱笼包裹的各式车子,疾驰而来的卡车满载日本兵,都挺着枪,似乎在战场上冲锋,而日本飞机的响声又在我头上来了;一架,两架,三架,尽在那里兜圈子。
⑧到了蓬路,只有朝南走的人,我一个人朝北走,人家都注目。到海宁路转角,瞥见沿马路的一堵墙上有手写的"大日本海军陆战队"的布告。几十人站在海宁路转角处朝北张望。我也挤了进去。前面马路上静荡荡地只有几个便衣的西洋人在那里来回地踱。我们前面也有几个便衣的西洋人阻止任何人朝北再走一步。附近时时传来劈拍劈拍的声响。
9我只能转入海宁路的西段了。这时我方才觉得有些小小的东西在空中飞。有一片飞到我身上了。是纸灰。海宁路上有一堆一堆的人都仰脸看着。我也学他们。正北天空,冲起三处黑烟,袅袅地在扩大。日本飞机钻进了那烟阵,又飞出来,只在那里循环地绕圈子。旁边有一个愤愤地说:“又在那里掷炸弹了!东洋赤佬的飞机!"
10我问明白了那三处黑烟是北站、商务印书馆等三处大建筑的火烧,我也就明白了为什么天空中满是小小的黑色的纸灰。我想了许多方法,走了许多路,企图从海宁路的每一通到华界的街道走进闸北区;可是各处全被阻止,不是租界上的巡捕,就是中国兵。同样的理由是:“危险!不能过去!"
11天渐渐黑下来了,三处的黑烟却越见红!我只好回去。到南京路浙江路转角看见《生活周刊》的号外,大书:张某某率义勇军尚在北车站抗战!下关日本军舰炮轰南京!商务印书馆全部烧毁!而日本飞机又是三架一队地在租界"领空"盘旋示威。
12《大美晚报》跟着万家灯火一起来了。有一点似乎无可置疑:日本军的进攻遇着了抵抗,而且大败,但没有被追;租界的尊严的"中立性"使得打败的日本陆战队能够回去吃饭睡觉休息,准备今天晚上再动手。可是晚上“休息”着的日本飞机今天却放硫磺弹烧了闸北最繁盛的宝山路!这回中国兵是抵抗了,但只是"抵抗"而已!我觉得一般小市民的忧愤的脸色似乎都透露了这样的失望与愤愤。
13可是他们只能愤愤一下儿。新历史的舞台上,他们早不是主角儿;呀,背里咒诅公平而又死心塌地看着公平脸色的童养媳似的他们!(有删改)本文作者以第一人称来写有什么好处?在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又连用三个“他们”,有何作用。(5)
结合全文,分析第六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4)
本文虽是散文,但行文却有一波三折之感,请加以分析。(6)
第十二自然段里作者用了两个“休息”,请分别加以探究,体会其意味。(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爸爸,请别走得太远
①“爸爸去哪儿啦?”
②不计其数的中国孩子,在向他们的妈妈或祖辈提问。答案形形色色,爸爸出差了,爸爸在外地打工,爸爸要加班,爸爸有应酬,爸爸要为养家挣钱……“爸爸”们似乎越来越多地忙活在另一个餐桌、另一个舞台,甚至另一个城市、另一个国家。
③孩子们睁大眼睛疑惑不解,久而久之,他们习惯了这个家庭的颓其一角,习惯了在妈妈以及奶奶、外婆的教养下长大。“爸爸”这个神秘角色,在儿童成长中,经常成了醒目的缺席者。
④一档“爸爸去哪儿”电视节目的火爆,将习以为常的这个社会现象,一下子推向了公众的聚焦点。
⑤节目中的五位爸爸,几乎都是演艺时尚界人士,这是一群最忙的爸爸,平时与孩子相处的时间不多,所以,由他们和孩子来担纲这档节目,不但有明星效应,也颇典型地诠释了平时经常“缺席”的爸爸们,在孩子面前的不知所措:完全不知该怎么哄哭闹不停的孩子;从未下过厨,不知该怎么填饱孩子的肚子;不会打理孩子的日常生活;不知道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这个节目出人意料飙升的收视率,其意义不仅仅在于明星宝贝们在野外、沙漠、海岛的笨拙天真等萌点让人倍觉温暖,更让公众开始关注父亲在孩子成长中的地位与作用。否则,仅仅是把家庭亲子关系、把儿童教育变成一场流行的表演秀,就太得不偿失了。
⑥随着节目的进展,一直和孩子们“泡”在一起的爸爸们,终于越来越“成熟”,越来越有招儿,和孩子之间的感情也越来越深。他们的喜怒哀乐,牵系着很多家庭。只是,在这档节目的收视率调查中,女粉丝的数量仍然远远超过男士。节目中让人心灵熨帖温存的变化,是妈妈们的向往。而在现实中,当节目中的爸爸与孩子难得地享受相亲相爱时,无数的中国爸爸们仍然无暇关注诸如“爸爸去哪儿”这样的敏感问题。
⑦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农村出现大量留守儿童,和父母特别是父亲常年分离,很多城市里的父亲也因为工作和生活压力巨大,将教养孩子的责任几乎完全推给了母亲。开家长会时,到场的多是妈妈,连周末陪孩子辗转于课外班的,也多是妈妈。父亲们一方面确实很忙碌,另一方面也有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作祟,似乎对孩子投入过多精力,显得过于婆婆妈妈,是件很没面子的事儿。哪怕是在应酬中,为了陪孩子告假或早退,也似乎成了一个不太说得出口的理由。
⑧但是,父爱长时间、经常性的缺席,对中国孩子未来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视。在亲子交流中,父亲的教育往往更偏重于生存能力、抗挫能力与社会责任,偏重于对孩子坚毅、果敢、顽强的性格培养。在充满女性气息的成长环境中,孩子们聪明、用功、敏感,但是,走出爸爸关切的视野,离开爸爸的引领,远离了游泳、滑雪、爬山、远足、野外穿越等男子汉的游戏,很可能不容易养成独立、坚忍、责任意识和迎接挑战、战胜苦难的意志品质。这样长大的孩子们,岂能担当大任?
⑨中国的爸爸们,为了肩上的责任,你可以行色匆匆,但是,请别走得离家太远、离孩子太远,否则,你远离的是更重要的一份责任。
⑩现在,很多中国妈妈都想上演一出现实版的“爸爸去哪儿”,让时常缺席的爸爸和孩子一起走向野外、走向远方,让他们美好地独处,当然,前提是没收爸爸们的手机……
(《人民日报》2013年11月28日05版)结合文意,概括父亲在孩子成长中经常缺席的主要原因。
结合文意简析第③段中“习惯”二字的内涵。
文中④⑤⑥段结合了热播节目《爸爸去哪儿》来分析问题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铁塔
田洪波
我不知道他叫什么名。村里多数人也不知道他姓名,只唤他为铁塔。
他长得很高,块头很大,站在那里,远远望去不就是一尊高大的铁塔。
他平时话语不多,最多“嘿嘿”笑两声。
不知他的父母害了什么病,反正全家常年就他形单影只一个人。
秋天来临的时候,他被派为看青员。他把这活计看得认真,拿把镰刀,高大的身影往来穿梭于茂密的庄稼地里。无论什么人,抓到偷掰玉米的,毫不留情交予大队部。任你疯,任你撒泼,他脸上始终无动于衷。
背地里便常有人恨他牙庠庠。
那时节,大人走起路来随时有被风刮倒的危险,我们同样好不到哪儿去,一众孩子面黄肌瘦,肋条分明。村子里经常有人家呼天喊地哀悼不幸饿死的亲人。因为饿,所以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我们像蝗虫,大面积大范围地围剿铁塔和他的粮食。铁塔疲于招架,一双眼睛同样血红,但常显力不从心。
有小伙伴不幸被铁塔抓到了。孩子对他又打又骂,又踢又咬,把铁塔惹急了,像拎营养不良的小鸡崽子一样,把他拎到大队部去了。这样的结果是很惨的,偷粮食的人家会在秋后被扣工分,还要在全村检讨。
于是,那天孩子凄惨的哭声还留有余音,铁塔家屈指可数的几块玻璃又传来清晰的破碎声。
看见这一幕,铁塔只是咧咧嘴,该干嘛干嘛去。屋子本来就破败透风,又铁塔一个人,他似乎不在乎玻璃的完整与否。
这样的情形就让我们一众小伙伴更加小心翼翼,尽管大人常告诫我们不要去惹他,但我们已经管不得那么多了。特别是把偷到的玉米烤熟了吃,简直是天下最好的美食啊,从胃里涌上的幸福感,可以让我们回味很多天,并且可以在小伙伴们面前炫耀。
那天,差点让铁塔抓个正着,我及时地把自己的双手背过去了。铁塔狐疑地看我两眼,我机灵地冲他一乐:“你守着这么大堆粮食,咋不烤点玉米吃?你不喜欢吃烤玉米吗?”
铁塔居高临下地看着我。我感觉头上悬着一片天。他木然地摇摇头,不过我发现他的喉结却滚动了两下,瓮声瓮气地说:“不!不喜欢吃……”
我平时很少听到他说话,这才知道他的嗓音粗得要命。
“骗小狗吧你!”我冲他眨眨眼,趁他不注意,让自己及时脱身了,事后想想有点后怕。
可是,我最终还是让他抓了现行。那一刻,他的眼睛瞪得很大,好像不相信我也会伸手偷公家的东西。他就那么满脸惊讶地抓着我的手不放。
我情知后果很严重。如果让守寡的娘知道,我的屁股非被她打开花不可。我哭出了声,并且越哭越凶。
铁塔问我家里都有什么可吃的,我绝然地摇摇头。紧接着,他又问我爹到底是怎么死的。我告诉他,爹是为了救村里滑进池塘的一个小孩淹死的,不是偷捞什么鱼。
铁塔沉默了。
“不许和别人说。”铁塔蹲下身子,眼里居然全是慈祥的光,“就当这回事没发生,你悄悄把东西带回家吧。”
那时,我是错愕的,等我确信走出几步远他不会追我时,我撒欢往家跑。心里欢呼雀跃。
自此,我们成了一对要好的朋友。
铁塔依然铁面无私,但对我总是睁只眼闭只眼,有几次我甚至当着他的面吃烤玉米,他下意识地不断咽口水,对我递过去的烤玉米却无动于衷。只顾嘱咐我别让人看见。
由于铁塔的尽职,这一年庄稼收成不错。
这节骨眼上,却突然传来铁塔饿死的消息。
我们都去地里看稀奇。铁塔一米八的高大身躯躺在庄稼地里,就像一根空心的电线杆子。
村里最老的陈奶奶白着头发哭得死去活来,不住地说他是傻孩子。娘也流了泪,上前把手放在他面庞上,他面部肌肉居然塌下去了一块。娘跟着哭出了声。
我在一旁也哭成了泪人,心里默默喊了一声:“铁塔叔叔”!小说题目《铁塔》有什么含义?
文中铁塔的性格特点有哪些?请结合全文举例分析。
作者设置铁塔饿死的情节的用意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为何“著名”多“名著”少
韩志君
当下,我们中国的电影、电视剧创作、生产数量出现“井喷”,其中有精品,也有平庸之作,还有不少属于“豆腐渣工程”。导演吴天明曾在一次接受采访时尖锐地提出:“现在我们到处都是著名导演、著名编剧、著名演员,可名著在哪儿呢?”
文学艺术作品的价值,常常就表现在它是拷问人心的深度和触碰生活的硬度上,特别是表现在它所达到的人民性的高度上。强调以人民为中心来进行创作,就是要提倡“有血痕无墨痕”的佳作,摒弃“有墨痕无血痕”的赝品。我们应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努力拉近银幕、荧屏与观众的距离,让我们的作品与广大的中国观众贴心、碰心。
我们的国家正进行着伟大的社会变革,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太阳很亮,但有些角落又很暗;前行的大潮激流勇进,但同时又有各式各样的沉滓泛起;真与假同在,善与恶并行,美与丑互映;我们的人民,激情澎湃地创造着历史,同时也背负着历史的重负……作为艺术创作者,我们有责任表现这一切,要自觉地贴近、逼近乃至溶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活动,以他们真实的生活为中心,勇敢地抨击假恶丑,大力地弘扬真善美。
但是,我们强调以人民为中心进行艺术创作,强调努力让作品引起广大观众共鸣,与以媚俗的方式迎合观众不是一码事,与“娱乐至死”更不是一码事。娱乐,是文艺作品的重要品格之一,也是它区别于其他一切意识形态最显著的标志。但娱乐,并非是文艺作品唯一的和全部的品格。
应当指出的是,强调以人民为中心进行创作,并不排斥像鲁迅先生那样以笔作为解剖刀,深刻剖析我们的“国民性劣根性”。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使歪风邪气不仅泛滥于官场、商场,也风靡于民间。生活在底层的人们,同样也是复杂的矛盾统一体。他们身上,同样也有人性的落后面,也有精神的痼疾,也有鲁迅先生所说的那种“国民劣根性”的东西。倘若一写到或一拍到他们,就只是一味地同情与赞许,那也不是很可取的。我个人认为,现在我们在表现官场和商场时,作品并不缺少批判的锋芒,但在表现底层人们的时候,往往凝视多于审视,同情多于是解剖,甚至只有凝视没有审视只有同情没有解剖。这,会减弱作品的现实品格和现实主义力量。
还应当指出,强调以人民为中心进行创作,就要摒弃“恶劣的个性化”和过分的“边缘化”的创作。艺术家,在相同的道路上各自失败,在不同的道路上各自成功。没有艺术个性,不敢领新标异,是不可能有大作为的。但艺术个性和领新标异,与“恶劣的个性化”和过分的“边缘化”是两码事。我们在创作中,需要有老黑格尔所说的那种“常醒的理解力”,需要关注“人类共同的认知”。早些时候,我读到艾斯特哈兹·彼得一段很有意思的的话。他在评介皮娜·鲍什的表演时说过:“把脸埋进洋葱里,自然会哭泣。艺术的问题在于:如何将私人的体验与感受转化为共同的认知,如何将个人的哭泣(或对哭泣的模仿)转化为舞台上的哭泣和观众的哭泣。在台上真正地去哭还不够,诚实仅仅是个起点……”历史的发展方向,不取决于少数杰出人物的意志,同样也不取决于个别和少数平民百姓的意志,它取决于整个社会的“合力”。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只有在作品中“将私人的体验与感受”转化为“人类共同的认知”,才有可能在真正的意义上征服观众并与观众心灵相通。
综上所述,我们在电影、电视剧的创作中既要有平民情怀,又要有艺术家的良知。一个成熟的作家和艺术家,需要有自己独立的审美立场和价值判断,进而确定作品与生活现实的关系、作品与未来发展的关系。我一向认为,没有文学支撑的导演是走不远的,没有理论支撑的作家和编剧也是走不远的。艺术创作是一场马拉松竞赛,时间,唯有时间,才是文学艺术作品最权威最公正的评论家。
(选自《新华文摘》)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一部文艺作品,只有在拷问人心的深度和触碰生活的硬度上有所反映,才能体现其价值。 |
B.作为文学艺术创作者,不但有责任表现真善美,还有责任表现假恶丑。 |
C.现今的一些文学艺术作品,一味表现甚至扩大生活于底层的人们的优点,表露自己的同情和赞许,这样的作品没有可取之处。 |
D.对于电影导演而言,拍摄技术和技巧永远是最重要的,相比之下,文学素养的高低并不会太影响一个导演的创作生命。 |
E.艺术家没有自己独立的审美立场和价值判断,就难以确定作品与生活现实的关系、作品与未来发展的关系。下列不属于“著名”多而“名著”少的原因的一项是
A.“有墨痕无血痕”的作品大大多于“有血痕无墨痕”的作品。 |
B.为引起观众共鸣,以“娱乐至死”指导创作,以媚俗的方式迎合观众。 |
C.文学艺术作品将批判的锋芒只指向官场、商场,导致对民间和底层人的批判不够。 |
D.创作者高扬私人体验与感受,忽视对人类共同认知的表达。 |
如何理解文中划线句子中的“相同的道路”和“不同的道路”?
鲁迅先生是20世纪中国的重要作家,其作品以取材于人民、思想深刻著称,请以《祝福》为例,依据文意,分析鲁迅是怎样“以人民为中心进行艺术创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