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后面题目。
范增论 苏 轼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归未至彭城,疽发背死。
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耳。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于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①其神乎!”《诗》曰:“相彼雨雪,先集维霰。”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②时也。
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③。而诸侯叛之也,以弑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是始矣。
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已七十,合则留,不合别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
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呜呼,增亦人杰也哉!
注:①几:事物发生变化的细微征兆。②卿子冠军:即宋义。公元前207年,秦围赵,楚怀王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救赵,途中,宋义畏缩不前,羽杀之。③楚怀王孙心:楚怀王孙子熊心,项梁拥立他为王,仍称怀王。项羽称霸后尊熊心为义帝。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王悄悄地 |
| B.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渐渐 |
| C.方羽杀卿子冠军当……时候 |
| D.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浅陋,没有见识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苏子曰:增之去善矣/羽之疑增必自是始矣 |
| B.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诸侯叛之也,以弑义帝 |
| C.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 |
| D.当于是去耶?/于是余有叹焉 |
下面句子断句正确的是( )
| A.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
| B.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
| C.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
| D.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
下面各项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以《周易》中的话为论据,暗示范增如果能见微知著的话,他早就该离项羽而去了。 |
| B.文中引《诗经》中的话意在证明事物是发展变化的,项羽的性格也是变化着的。 |
| C.作者将范增的命运与义帝的存亡联系起来,认为项羽怀疑范增与此相关,而与陈平的离间并没有必然和根本的联系。 |
| D.本文结构上很有特色。从“增之去”这一点铺开,反复设想推测,多方推理证明,层层深入,逻辑性强。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耳。
(2)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
(3)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论语》选段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篇》)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篇》)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①。”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篇》)以上三则材料中,孔子从哪些角度来论述“仁”?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人未有不乐为治平既久之民者也。治平至百余年,可谓久矣。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视六十年以前增十倍焉,视百年、百数十年以前不啻增二十倍焉。
试以一家计之:高、曾之时,有屋十间,有田一顷,身一人,娶妇后不过二人。以二人居屋十间,食田一顷,宽然有余矣。以一人生三计之,至子之世而父子四人,各娶妇即有八人,八人即不能无佣作之助,是不下十人矣。以十人而居屋十间,食田一顷,吾知其居仅仅足,食亦仅仅足也。子又生刊、孙又娶妇,其间衰老者或有代谢,然已不下二十余人。以二十余人而居屋十间,食田一顷,即量腹而食,度足而居,吾以知其必不敷矣。又自此而曾焉
自此而元焉视高曾时口已不下五六十倍是高曾时为一户者至十户不止。其间有户口消落之家,即有丁男繁衍之族,势亦足以相敌。
或者曰:“高、曾之时,隙地未尽辟,闲廛未尽居也。”然亦不过增一培而止矣,或增三倍五倍而止矣,而户口则增至十倍二十倍,是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而户与口之数常处其有余也。又况有兼并之家,一人据百人之屋,一户占百户之田,何怪乎遭风雨霜露饥寒颠踣而死者之比比乎?
曰:天地有法乎?曰:水旱疾疫,即天地调剂之法也。然民之遭水旱疾疫而不幸者,不过十之一二矣。曰:君、相有法乎?曰:使野无闲田,民无剩力,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赋税之繁重者,酌今昔而减之,禁其浮靡,抑其兼并,遇有水旱疾疫,则开仓廪、悉府库以赈之,如是而已,是亦君、相调剂之法也。
要之,治平之久,天地不能不生人,而天地之所以养人者,原不过此数也;治平之久,君、相亦不能使人不生,而君、相之所以为民计者,亦不过前此数法也。然一家之中有子弟十人,其不率教者常有一二,又况天下之广,其游惰不事者何能一一遵上之约束乎?一人之居以供十人已不足,何况供百人乎?一人之食以供十人已不足,何况供百人乎,此吾所以为治平之民虑也。
(洪亮吉《治平篇》)对下列句了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视六十年以前增十倍焉视:看见 |
| B.视百年、百数十年以前不啻增二十倍焉啻:止 |
| C.而君、相之所以为民计者计:考虑 |
| D.即量腹而食,度足而居度:测量 |
下列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此吾所以为治平之民虑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 B.以一人生三计之 移种民以居之 |
| C.其间有户口消落之家 吾知其居仅仅足 |
| D.疆土之新辟者 |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首先从正面阐述治平之世人口繁衍激增势必造成供给不足、生活困难的道理。 |
| B.作者采用例主法进行论证,以一家人口繁衍的情况为例,说明田屋由“宽然有余”到不足的事实。 |
| C.在文中,作者驳斥了“隙地未尽辟,闲廛未尽居也”的说法;回答了“天地有法乎”、“君相有法乎”的疑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 |
| D.文章以“乐”字句开头,以“虑”字句结束,首尾呼应,形成鲜明的对照,有力地突出了作者的观点。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钟繇字元常,举孝廉,除尚书郎、阳陵令,以疾去。辟三府,为廷尉正、黄门侍郎。是时,汉帝在西京,李傕、郭汜等乱长安中,与关东断绝。太祖领兖州牧,始遣使上书。傕、汜等以为“关东欲自立天子,今曹操虽有使命,非其至实”,议留太祖使,拒绝其意。繇说傕、汜等曰:“方今英雄并起,各矫命专制,唯曹兖州乃心王室,而逆其忠款,非所以副将来之望也。”汜等用繇言,厚加答报,由是太祖使命遂得通。太祖既数听荀彧之称繇,又闻其说傕、汜,益虚心。后傕胁天子,繇与尚书郎韩斌同策谋。天子得出长安,繇有力焉。
时关中诸将马腾、韩遂等,各拥强兵相与争。太祖方有事山东,以关右为忧。乃表繇以侍中守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中诸军,委之以后事,特使不拘科制。繇至长安,移书腾、遂等,为陈祸福,腾、遂各遣子入侍。太祖在官渡,与袁绍相持,繇送马二千余匹给军。太祖与繇书曰:“得所送马,甚应其急。关右平定,朝廷无西顾之忧,足下之勋也。昔萧何镇守关中,足食成军,亦适当尔。”其后匈奴单于作乱平阳,繇帅诸军围之,未拔;而袁尚所置河东太守郭援到河东,众甚盛。诸将议欲释之去,繇曰:“袁氏方强,援之来,关中阴与之通,所以未悉叛者,顾吾威名故耳。若弃而去,示之以弱,所在之民,谁非寇仇?纵吾欲归,其得至乎!此为未战先自败也。且援刚愎好胜,必易吾军,若渡汾为营,及其未济击之,可大克也。”张既说马腾会击援,腾遣子超将精兵逆之。援至,果轻渡汾,众止之,不从。济水未半,击,大破之,斩援,降单于。语在《既传》。其后河东卫固作乱,与张晟、张琰及高干等并为寇,繇又率诸将讨破之。自天子西迁,洛阳人民单尽,繇徙关中民,又招纳亡叛以充之,数年间民户稍实。
文帝即王位,复为大理。及践祚,改为廷尉,进封崇高乡侯。迁太尉,转封平阳乡侯。时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并先世名臣。文帝罢朝,谓左右曰:“此三公者,乃一代之伟人也,后世殆难继矣!”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今英雄并起,各矫命专制矫:假造,伪造 |
| B.且援刚愎好胜,必易吾军易:轻视 |
| C.自天子西迁,洛阳人民单尽单:通“殚”,竭尽 |
| D.后世殆难继矣!殆:危险 |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除尚书郎、阳陵令,以疾去②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
| B.①乃表繇以侍中守司隶校尉②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 |
| C.①援之来,关中阴与之通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 D.①纵吾欲归,其得至乎②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都表现钟繇处事有远见的一组是
①为陈祸福,腾、遂各遣子入侍。
②援刚愎好胜,必易吾军。
③繇送马二千余匹给军。
④纵吾欲归,其得至乎?
⑤朝廷无西顾之忧,足下之勋也。
⑥乃一代之伟人,后世殆难继矣!
| A.②③⑥ | B.①②④ | C.③④⑤ | D.①⑤⑥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赵翼,字耘松,阳湖人。生三岁能识字,年十二,为文一日成七篇,人奇其才。乾隆十九年,由举人中明通榜,用内阁中书,入直军机,大学士傅恆尤重之。二十六年,复成进士,殿试拟一甲第一,王杰第三。高宗谓陕西自国朝以来未有以一甲一名及第者,遂拔杰而移翼第三,授编修。
后出知镇安府。粤民输穀常社仓,用竹筐,以权代概①。有司因购马济滇军,别置大筐敛穀,后遂不革,民苦之。翼听民用旧筐,自权,持羡去,民由是感激,每出行,争肩舆过其村。先是镇民付奉入云南土富州为奸,捕获百馀人,付奉顾逸去,前守以是罢官。已而付奉死,验其尸良是。总督李侍尧疑其为前守道地,翼申辨,总督怒,劾之。適朝廷用兵缅甸,命翼赴军赞画,乃追劾疏还。傅恆既至滇,经略兵事,议以大兵渡戛鸠江,别遣偏师从普洱进。翼谓普洱距戛鸠江四千馀里,不如由江东岸近地取猛密,如其策入告。其后戛鸠兵遭瘴多疾病,而阿桂所统江东岸一军独完,卒以蕆事②。寻调守广州,擢贵西兵备道。以广州谳狱旧案降级,遂乞归,不复出。五十二年,林爽文反台湾,侍尧赴闽治军,邀翼与俱。时总兵柴大纪城守半载,以易子析骸入告。帝意动,谕大纪以兵护民内渡。侍尧以询翼,翼曰:“总兵欲内渡久矣,惮国法故不敢。今一弃城,则鹿耳门为贼有,全台休矣!即大兵至,无路可入。宜封还此旨。”侍尧悟,从之,明日接追还前旨之谕,侍尧膺殊赏;而大将军福康安续至,遂得由鹿耳门进兵破贼,皆翼计也。事平,辞归,以著述自娱。尤邃史学,著廿二史劄记、皇朝武功纪盛、陔馀丛考、檐曝杂记、瓯北诗集。嘉庆十五年,重宴鹿鸣,赐三品衔。卒,年八十六。同时袁枚、蒋士铨与翼齐名,而翼有经世之略,未尽其用。所为诗无不如人意所欲为,亦其才优也。
(选自《清史稿•赵翼传》)
【注】①权:用称秤量;概:用概板刮平。②蒇(chǎn)事:事情已办完。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持羡去羡:盈余。 |
| B.而阿桂所统江东岸一军独完完:完善。 |
| C.以易子析骸人告易:交换。 |
| D.而翼有经世之略经:治理。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说明赵翼文才武略的一组是()
①翼听民用旧筐,自权②由江东岸近地取猛密
③惮国法故不敢④宜封还此旨
⑤重宴鹿鸣⑥尤邃史学
| A.①③④ | B.②④⑥ | C.②⑤⑥ | D.①③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翼少年时就才华出众,受到大学士傅恒的器重,在殿试录取时本应该以头名中选, 但因皇帝照顾陕西而把他改为第三。 |
| B.在针对粤地百姓交谷物的问题上,赵翼施惠于百姓,令百姓感激,在赵翼路过他们 的村子时争着用肩舆抬着他经过村落。 |
| C.在对台用兵上,赵翼向李侍尧建议不能让柴大纪弃城,并封还皇帝让柴大纪以兵 护民内渡的圣旨,为后来破贼立下功劳。 |
| D.赵翼请求退休后,以著述而自得其乐,在诗歌创作上虽然有不尽人意之处,但他优 |
异的才能还是被当时的人充分认可。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邹与鲁讧①。穆公问日:“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
孟子对日:“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③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④而残⑤下也。曾子日:‘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⑥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梁惠王下》)
【注】①讧:交战。②穆公:即邹穆公。③转:弃尸的意思。④慢:轻慢。⑤残:残害。⑥尤:责备、归罪。
11.翻译文中划线句子:“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
12.“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离娄下》),孟子说的也是投桃报李的道理,结合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出乎尔者,反乎尔者”的理解。(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