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共15分)。
下雨天,真好
琦君
一清早,掀开窗帘看看,窗上已撒满了水珠;啊,好极了,又是个下雨天。雨连下十天、半月、甚至一个月,屋里挂满万国旗似的湿衣服,墙壁地板都冒著湿气,我也不抱怨。雨天总是把我带到另一个处所,在那儿,我又可以重享欢乐的童年。
那时在浙江永嘉老家,我才六岁,睡在母亲暖和的手臂弯里。天亮了,听到瓦背上哗哗的雨声,我就放了心。因为下雨天长工们不下田,母亲不用老早起来做饭,可以在热被窝里多躺会儿。我舍不得再睡,也不让母亲睡,吵著要她讲故事。母亲闭著眼睛,给我讲雨天的故事:有个瞎子,雨天没有伞,一个过路人见他可怜,就打著伞送他回家。瞎子到了家,却说那把伞是他的。他说他的伞有两根伞骨是用麻线绑住,伞柄有一个窟洼。说得一点也不错。原来他一面走一面用手摸过了。伞主笑了笑,就把伞让给他了。
我说这瞎子好坏啊!母亲说,不是坏,是因为他太穷了。伞主想他实在应当有把伞,才把伞给他的。在熹微的晨光中,我望着母亲的脸,她的额角方方正正,眉毛细细长长,眼睛眯成一条线。我的启蒙老师说菩萨慈眉善目,母亲的长相一定就跟菩萨一样。
雨下得越来越大。母亲一起床,我也跟着起来,顾不得吃早饭,就套上叔叔的旧皮靴,顶着雨在院子里玩。我把阿荣伯给我雕的小木船漂在水沟里,中间坐着母亲给我缝的大红“布姑娘”。绣球花瓣绕著小木船打转,一起向前流。
天下雨,长工们不下田,都蹲在大谷仓后面推牌九。我把小花猫抱在怀里,自己再坐在阿荣伯怀里,等着阿荣伯把一粒粒又香又脆的炒胡豆剥了壳送到我嘴里。胡豆吃够了再吃芝麻糖,嘴巴干了吃柑子。大把的铜子儿一会儿推到东边,一会儿推到西边。谁赢谁输都一样有趣,我只要雨下得大就好。下雨天老师就来得晚,他有脚气病,穿钉鞋走田埂路不方便。老师喊我去习大字,阿荣伯就会去告诉他:“小春肚子痛,睡觉了。”老师不会撑著伞来找我。母亲只要我不缠她就好。
五月黄梅天,到处粘糊糊的,母亲走进走出地抱怨,父亲却端著宜兴茶壶,坐在廊下赏雨。院子里各种花木,经雨一淋,新绿的枝子顽皮地张开翅膀,托著娇艳的花朵,父亲用旱烟袋点着它们告诉我这是丁香花,那是一丈红。大理花与剑兰抢着开,木犀花散布著淡淡的幽香。墙边那株高大的玉兰花开了满树,下雨天谢得快,我得赶紧爬上去采,采了满篮子送左右邻居。玉兰树叶上的水珠都是香的。
唱鼓儿词的总在下雨天从我家后门摸索进来,坐在厨房的条凳上,唱一段秦雪梅吊孝,郑元和学丐。母亲一边做饭,一边听。晚上就在大厅里唱,请左邻右舍都来听。宽敞的大厅正中央燃起了亮晃晃的煤气灯,发出嘶嘶的声音。煤气灯一亮,我就有做喜事的感觉,心里说不出的开心。雨哗哗地越下越大,瞎子先生的鼓咚咚咚地也敲得越起劲。唱孟丽君,唱秦雪梅,母亲和五叔婆听了眼圈儿都哭得红红的,我就只顾吃炒米糕、花生糖。父亲却悄悄地溜进书房作他的“唐诗”去了。
八、九月台风季节,雨水最多。那时没有气象报告,预测天气好坏全靠有经验的长工和母亲抬头看天色。云脚长了毛,向西北飞奔,就知道台风要来了。走廊下堆积如山的谷子,几天不晒就要发霉,谷子的霉就是一粒粒绿色的麴。母亲叫我和小帮工把麴一粒粒拣出来,不然就会越来越多。这工作真好玩,所以我盼望天一直不要晴起来,麴会越来越多,我就可以天天滚在谷子里拣麴.不用读书了。
如果我一直不长大,就可以永远沉浸在雨的欢乐中。然而谁能不长大呢?到杭州念中学了,下雨天,我有一股凄凉寂寞之感。
有一次在雨中徘徊西子湖畔。我驻足凝望著碧蓝如玉的湖水和低斜低斜的梅花,却听得放鹤亭中响起了悠扬的笛声。弄笛人向我慢慢走来,低声对我说:“一生知己是梅花。”
我也笑指湖上说:“看梅花也在等待知己呢。”衣衫渐湿,我们才同撑一把伞归来。
那是许多年前的事了,笛声低沉而遥远,然而我却仍能依稀听见,在雨中……
(选自《经典美文》2007年07期)
作者为什么说“下雨天,真好”?  (4分)
“彩线穿珍珠”是这篇散文在材料组织上的特点,请说说这篇文章的“彩线”和“珍珠”分别是什么?(5分)
在作者的笔下,母亲是怎样的一个人?(6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传统花鸟画创作在汉语修辞中的意义韩云清
花鸟画的原始符号造型,早在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彩陶、殷周时期的青铜器、汉代壁画及画像石等中就已出现。但真正意义上的花鸟画却始于唐宋。尤其在宋代,由于赵宋王朝最高统治者的重视和倡导,一个由专业画家参与的宫廷画院应运而生,花鸟画创作开始有了一个长足发展。在文人画的推动下,这些具有丰厚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的花鸟画创作,就不再仅仅是为了纯粹的赏心悦目,而是开启了一个把艺术形象从属和服务于某种观念和文化的新时代。诚如苏东坡评文同画竹所言,“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宋元时代的花鸟画是通过对具有隐喻和拟人化手法及具有象征意义绘画对象的承继和拓展,使花鸟画在其发展过程中有了比人物画和山水画更为广阔的天地,花鸟画也因而开始了与自然、与社会、与人性和伦理道德的巧妙融合。
就大多数人而言,一些有着基本温饱的市民阶层依然执著地对未来生活充满了美好憧憬和希望。于是,画家们将诸如“大吉大利”“荣华富贵”“富寿延年”这类含有民俗性文化的美好字眼儿,融入汉语修辞方式中去,并以此为题材创作出许许多多形象生动、内涵丰富的绘画作品。
从汉语修辞学角度来看,花鸟画的许多优秀作品,大多与艺术语言的修辞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血肉联系。自古就有“书画同源”“诗画一体”之说。从汉字的发生、发展的进程看,汉字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按许慎的说法,其形成的基础是“观象取像”。由“观象取象”生成意象,再由意象转化为抽象符号,在这一漫长过程中,意象无疑是汉民族语言文字符号生成的必要条件。而意象也正是中国诗、书、画创作的基础。人们所熟知的“胸有成竹”的“竹”即为意象,就是“以象示意”在中国画创作中的具体表现。汉语修辞学,其中包括拟人、隐喻、双关等修辞手法也是在前人的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我国最早的表意文字是象形文字,是通过意象转化为抽象符号的组合来表达其意义的。汉字中又存在着大量形声字,它兼有表意和表声的双重使命。同音不同义、同音不同形的汉字,以及由此而组成的词和词组,无疑是花鸟画在表达观念上的极好文字载体,也给汉语修辞方式融入花鸟画提供了无限空间和可能。以大家所熟悉的齐白石的一幅画作为例,画面构成是一只盛满青果的木桶,题名却是“祖国万岁”,这其实就是“一统万年”的谐音,即同音不同字、不同义双关。花鸟画的观念性、象征性以及对各种物质符号的选择和运用,其主要媒介是汉民族语言文字。花鸟画创作中所融合的各种修辞方式及由这些修辞方式产生的各种修辞风格,无论从造型的稳定性,还是从主题的鲜明性上看,总是与语言的稳定性、语言的实用性相关联。
下列对画线句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花鸟画创作表达了画家的思想观念,也很好地体现了文字的修辞方式。
B.文字的修辞方式融入花鸟画中时,文字成了画家表达观念的极佳手段。
C.花鸟画借助文字形、音、义不同特点,很好地表达画家的观念和思想。
D.文字有表意和表音的特征,这为花鸟画表达观念提供了修辞上的依据。

下列表述,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A.花鸟画运用隐喻、拟人等手法与自然、社会、人性和伦理道德融合,能体现出修辞特征。
B.一些花鸟画借助具有民俗文化特征的题材表现对未来的憧憬,常常融合了汉语修辞方式。
C.宋元时期的花鸟画继承和发展了象征等手法,因此有着比人物画、山水画更广阔的天地。
D.“意象”是汉字生成的必要条件,因为汉字开始是象形文字,它靠抽象事物的特征而产生。

下列依据文章内容所作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修辞方式,“前程万里”“冰清玉洁”等美好字眼可转化为形象生动、内涵丰富的花鸟画。
B.花鸟画借助汉语修辞方式来表现其丰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应是花鸟画长足发展的标志。
C.中国的文字、书法、诗歌、绘画都以“以象示意”为基础,可见中国古代文化特别重视“意”。
D.花鸟画融修辞方式和自然、社会、人性、伦理等于一体,使花鸟画有了更为广阔的艺术天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逃兵
                   曹德权
   “预备——”随着执刑官的一声厉吼,一排枪刺齐刷刷地抬起,对准了五米外被打得皮开肉绽的十一条汉子。
  十一个战场逃兵有的耷拉着头,有的双目紧闭,有的瞪圆充血的双眼盯着执刑官,有的嘴角斜拉出一丝惨笑……
  逃兵们面前,肃立着一千多刚从战场上撤下来的国军弟兄,这场恶仗拼去了三千多条国军弟兄的生命,换来日军一个半大队的尸首,此时,一千多生者愤怒地盯着面前这十一个败类,十一个丧失血性的孬种。
  逃兵是在上士班长向二狗的带领下从河堤上溜走的,他们没跑出去,被连长带人截住。
  少将旅长冷酷地盯住面前这十一个兵,鼓起的腮帮抽搐着。
  执刑官的右手凝固在右耳上方,就要劈下。突然,少将旅长向执刑官摆了摆手。执刑官举起的右手缓缓放下。行刑队抬起的枪刺缓缓放下了。
  少将旅长来到向二狗面前:“你说,你为什么要带着全班当逃兵?”
“旅长,我错了,我前天接到家里的信,我媳妇被保长给糟蹋了,跳了井……我七十岁的老娘……也气……气疯了!我想,这一仗我们会被打死的,打死了,我怎么报仇呢?我就……就……跑了!”向二狗泣不成声。  
  少将旅长盯住向二狗,一言不发。  
 “旅长,我向二狗不是孬种啊!我不是孬种啊!我犯了军纪,死而无怨,只求旅长为我做主,给我报仇啊!”向二狗仰天惨嚎,嗵地跪下。
  少将旅长将向二狗扶起,命人拿来十一支手枪,二十四颗手榴弹,蹲下身亲手将手枪压满子弹,然后站起,亲手解了逃兵们身上的绳索,再将枪和手榴弹发到逃兵们手上。少将旅长的双眼挨个将逃兵扫过,说:“生死一人一回。你们犯了军纪,罪不容留,必须死,可这个死法,如何对得起父老乡亲?你们……自个选个死法去吧!”  
逃兵们惶恐而不解地望着旅长,好久才回过神来,向旅长行了个礼,拖着沉重的双腿在一千多生者鄙视愤恨的眼光下离去了。  
五天后,情报处长将一份详细书面报告递到少将旅长手上,下面是一段节录:“逃兵李二牛、何喜发,刑场下来后逃往伏牛山,加入赵明英匪部;逃兵方财旺、陆邦才日前夜袭高桥日军弹药库,炸毁其2号炮弹库后滚入烈火中自焚;逃兵王磊、王玉清,深入汪伪张汉田旅部,击毙张旅参谋长高志国部下多名,弹尽拉响手榴弹自尽;逃兵刘四方、魏功德、毛金银,在上士班长向二狗带领下,猛攻日高堡车站,炸翻日军军列,击毙日伪军多名,向二狗以及三名逃兵全部阵亡……”  
  少将旅长长久地盯着报告,叹了口气:“派出两个小组,将李二牛、何喜发和那个保长杀掉。余下这九名逃兵……把他们记入阵亡将士英名录吧!”  
半月后,派出去的两个小组先后回来,报告李二牛、何喜发二匪已被击毙,只有那个保长不知被何人砍了头,祭了向二狗媳妇的坟。
  少将旅长正惊异间,忽听门外一声报告,两名卫兵架了一个血肉模糊的人进来。  
  少将旅长吃惊地盯住血人:“是你!”  
  血人正是向二狗。  
  少将旅长逼前一步:“你,怎么没死?”  
  血人艰难地喘着气,从怀里掏出一件染血的衬衣,双手捧着挪前一步:“旅长,我们攻了高堡车站后,弟兄们掩护我冲出去……去杀保长,报仇!弟兄们要我报了仇后把这件衬衣交给您,我,爬了三天,爬……回……回……来了……”  
  血人说完轰然倒下。  
  少将旅长展开那件衬衣,上面是歪歪扭扭的六个血字:“我们不是逃兵。”还有九个血写的名字。  
少将旅长将衬衣裹了向二狗的尸体,紧紧地抱着他,走出旅部,走向操场……  
这一夜,一个国军少将旅长为一个死去的国军士兵守了一夜灵。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这篇小说描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有十一名士兵在班长向二狗带领下逃跑
的事件,说明每个人的选择都有其合理性,都会实现其不同的人生价值。
B.“这场恶仗拼去了三千多条国军弟兄的生命,换来日军一个半大队的尸首”,一个“拼”
字,两个数字,写出了战斗的惨烈,也衬出了战士们的军人气节。
C.少将旅长 “盯着向二狗,一言不发”、解绳、装子弹、送枪等一系列的动作,透露出
他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感情因素占了上风,侧面刻画了他鲜明的人物形象。
D.从情报处长的书面报告看出,作者笔下真正的逃兵只有两个:李二牛和何喜发。他

们与其他九人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衬托出其他九人知耻后勇,是真正的勇士。
E.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虽然不可预知的外部环境会给人性带来暂时的迷失,但血性男
儿终会有颗维护正义的心。
小说中的向二狗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请结合文本分析结尾“这一夜,一个国军少将旅长为一个死去的国军士兵守了一夜灵”的内涵和作用。
有人说,真正的英雄,应以国家的利益为重,在战友们用性命与敌人相搏之时,冲到最前头,坚持抗战不退缩。可是,作者笔下的这几个人他们会逃跑,为的只是报私仇。这会不会是个败笔?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跟着炊烟回家
马国福
父亲说,孩子,疲惫的时候,你就跟着炊烟回家。他说这话的时候一脸的恬静安详,似乎炊烟成了一个乡间的导师,让那些懵懂的心灵找到情感的慰藉,人生的方向。
记忆里的村庄,炊烟和着日升日落的节拍,发出开启新生活的信号。没有风的时候,一束束炊烟像一个个浓墨重彩的感叹号,提醒人们繁忙的一天开始了。黄昏的时候,我们从地里干完活,走在回家的路上,大老远就能看见一束束炊烟,慢慢地穿过林梢。夕阳的余晖洒在林梢间,像涂上了一层层金粉。那时候,我就想,一辈子再也不离开这个村庄了,只为在每天的日升日落中看这炊烟升起又熄灭,熄灭又升起,多好啊!
肩膀上扛着铁锹的父亲说:傻孩子,一辈子窝在这个村庄里有啥出息啊!有本事的人都到城里去工作,哪有像你这样没有上进心的人啊!
土地就像一根宿命的绳子,把父辈一生都拴在土地上,让他们无法脱离那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沉重劳动。多年后,我通过知识解开这根绳子离开村庄,到城里谋生。想到村庄里的乡亲们沿循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亘古传统,从事永无止境的繁重农活,他们的生活依然很不宽裕,我的心就微微作痛。我知道,父亲当初给我说那番话有他的道理。也许,父亲看透了生活的本质,当时父亲之所以给我狭隘的幸福定义自有他的苦衷吧。
有时候,在城市中受了伤,我就想回到村庄,对着那见证我年少岁月的炊烟,大哭一场。我知道,我的滂沱泪雨,会被炊烟带走,让我无所牵绊地上路、追求。像一缕空气消失在风中,像一抹炊烟擦干我的眼泪,坐在故乡的山冈上遥望炊烟,我的心会归于平静。城市生活衍生的计较、竞争和苦恼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从炊烟熄灭又升起的自然景观中汲取继续抬头前行的力量。计较会让自己更加痛苦,竞争会让自己更加疲惫。一切计较、竞争和苦恼,比与我的生命水乳交融的炊烟还轻,我为什么不放下呢?村庄里可以没有高楼大厦,家里可以没有美味佳肴,灵魂的仓库里可以没有金银细软,但村庄里不能没有炊烟,人的精神家园里也不能没有炊烟。炊烟是村庄里所有人灵魂的导师,她让我们在人生的坐标里找准自己的标尺,时刻保持对生活的信心。
我一直怀念炊烟。远离了村庄的炊烟,我的生命似乎成了一条断流的河,一块荒芜的田地。只有炊烟,以及村庄里那些与炊烟站在一起的风物,才能让我的生命保持长久的美感、幸福和丰盈。心里空虚的时候,我常常打电话给父亲,说我看不到炊烟的落寞。父亲说,孩子,疲惫的时候,你就跟着炊烟回家
通完电话,晚上我就会做梦,梦见炊烟舞动的画面,梦中的炊烟就是一场大雨,湿润我干涸的河流,让我的内心汹涌起思乡的碧波,一波一波,顺着河流的方向回家。
漂泊的宿命已经不能让我经常回家了,命运把我羁押到远方。一年回一次家,看一次炊烟,对我而言是命运的大赦。我只能在梦里跟着炊烟回家。炊烟是一个村庄全部的重量,是生活在炊烟扎根的土地上所有人们的希望。炊烟对我的意义就是灵魂的意义。
一个人的灵魂断炊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我的灵魂里每天舞动着的,那是一束束炊烟。
文章第二段描绘乡村景象,请分析其表现特色。
文章第三段父亲为什么要对“我”说那番话?
文章的标题是“跟着炊烟回家”,请结合全文探究其深刻意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爱中行走
一天,德兰嬷嬷坐火车,看到车窗外一个流浪汉靠树坐着,看样子快死了。嬷嬷很想去安慰他,下一站一到,嬷嬷立即下车,气喘吁吁赶到,那个人已经死了。嬷嬷站了很久,她想,如果有人和他说几句话,握握他的手,他就不会死得这么孤单凄凉。嬷嬷决定建立一个临终关怀院。很多人不理解:把资源消耗在那些垂死者身上,而这些人,有的将几天后死去,有的几小时后死去,有的甚至即刻就死了。嬷嬷说:“每个生命都是尊贵的,不论是贫穷的,还是残缺的,垂死的。”
如果一个病人需要安慰,嬷嬷可以长时间抱着他,不说一句话,直到他安宁为止。有一回,一位身份显赫的牧师来探望她,她正坐在一个垂危的病人身边,握着他的手,为他唱歌,为了安慰这个即将死去的病人,嬷嬷让那个远道而来的牧师等了一个小时。嬷嬷说:“爱不是赞助,而是要伸出你的手——我们的手何其温暖。”
身经百战的美国战地记者哈普来到加尔各答采访嬷嬷,嬷嬷正照料一个垂危病人。看到哈普,她行了一个礼,说:“我没有时间说话,先生。”哈普说:“你不希望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您的工作吗?”嬷嬷停下手里的活,对哈普说:“这是上帝的工作,不是我的工作,去报道那些穷人吧。你只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心观察,就会发现穷人有多可爱、多伟大。”说完,嬷嬷朝另一个病人走去。这人腰上有一个很大的伤口,已经溃烂得生了蛆,病人突然呕吐起来,散发着强烈异味的呕吐物喷在哈普脚上。哈普本能地挪开脚,惊恐得快晕过去了。他见过很多可怕场面,今天比那些硝烟弥漫的战场似乎更可怕。
哈普喊道:“修女,他会传染我的。”嬷嬷平静地说:“不会的,不要怕。”说着,蹲下来把那人脸上、身上的秽物擦干净,又抱起他的头,把他扶正,让他睡得舒适些。哈普惊魂未定,嬷嬷走过来按按他的肩膀,安慰说:“相信我,不久的将来,你就会帮他们洗澡,拿水给他们喝,喂东西给他们吃,你会做到的。”第二天,哈普再次来到临终关怀院,嬷嬷正在为一个病人清理溃烂发臭的伤口,他无法掩饰内心的战栗。这个美国记者日后与嬷嬷成为好朋友,在嬷嬷的感召下,他对乞丐更慷慨,对穷人更友善了。但是有一点他一直没有做到,就是亲手照料那些垂死者。
直到1979年,哈普又一次来到加尔各答,距第一次已经25年了。嬷嬷把哈普带到一个重病的老人跟前,请他给老人喂饭。哈普犹豫一下,在老人身边蹲了下来,舀了一勺饭送到老人嘴里,他很笨拙,不是喂得太多,就是喂的太少,很多饭粒落在老人脖子里,老人举起手,跟哈普说话,哈普很尴尬,以为老人责备他,赶紧说:“对不起。”但老人还是不停地说,嬷嬷蹲下来靠近老人嘴边,细心听了一会,转头对哈普说:“他在祝福你。”哈普很吃惊:“他在祝福我?我仅用口袋的零用钱,就可以帮他买很多很多的食物。”嬷嬷笑了:“但你买不到他的祝福。”对哈普来说,这是极其重要的一天,他以为自己永远做不到的事,今天做到了。他想起嬷嬷说过的一句话:忘记自我,便找到自我。哈普再次被嬷嬷稳如泰山的信念所震动。
很多人对嬷嬷说:“世界上有这么多的穷人——数以百万计、千万计,甚至亿万计,你救得完吗?你的工作有什么意义呢?”嬷嬷说:“如果我不从街上救回第一个人,也就不会救回数亿万计的人,爱得从一个人开始。”嬷嬷选择为最卑微的穷人服务,拒绝使这种服务制度化、设施化。多年来,嬷嬷从不添置治疗方面的任何设备,嬷嬷认为:有了设施,就必然对病人作出选择,那些最有希望痊愈的病人,就会成为医院首选。在临终关怀院里,很多病人被多次收留,每一个再次被收留的人,修女们都以同样的热情、同情和耐心服侍他们。虽然一直以来,都有人对嬷嬷的工作方式提出异议,甚至批评,但嬷嬷不为所动,她认为:现代人迷失在制度、设施里已经很深很深了。
德兰嬷嬷最可敬地方在于:始终坚信穷人是有尊严的,并且付出一生的艰苦努力,在穷人凄惨卑微的外壳内,寻找和发现他们的尊严。嬷嬷说:“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怀抱大爱去做些小事。”举世公认她是穷人之母。
(摘编自华姿《德兰修女传》)
【注】德兰嬷嬷:德兰修女,又译为特雷莎修女,1979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德兰修女是一位伟大的仁爱行动者,为了让更多的穷人在生命尽头不再那么孤单凄凉,感受到爱的温暖,德兰修女建立了临终关怀院。
B.很多人认为德兰修女救助垂死者,是资源浪费,没有什么意义,对此嬷嬷从不解释,依然无怨无悔的耐心服侍每一个需要救助的人。
C.德兰修女让远道而来探望她的牧师等待,把慕名采访的记者晾在一边,这说明她把服务穷人服侍病人放在首位。
D.哈普给一位重病的老人喂饭,尽管很笨拙,却受到老人的祝福,老人的祝福深深震撼了他,让他做到了25年来一直没有做到的事。

E.本文通过对德兰修女艰苦努力创建临终关怀院过程的记述,生动展现了她无私无我为穷人奉献的一生。
德兰修女被誉为“穷人之母”,她对爱穷人有哪些看法?请简要概括。
文中详细写了战地记者哈普的感受和转变,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德兰修女拒绝仁爱服务的制度化、设施化,认为现代人迷失在制度、设施里已经很深了,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方寸之间中国印
卢浪沙
①“印”,别称玺、节、宝、章、记、信、押、戳、图章、关防和篆刻等。中国的“印文化”,发育成为一个独特的文化体系,且历经数千年不曾中断。“印”,在各个领域的活动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②中国印文化源远流长。最早的实物见于新石器时期的印纹陶等,如龙山文化时期出土的陶拍,这是一种在陶坯上抑印纹饰和标识的器具,这一文化征象或早于文字。因天赋的权信功能,“印”很快成为政治、经济、军事、商务和日常生活中的文化主角。从安阳殷墟出土的“亚罗示”、“翼子”和“奇字”玺等实物看,当时的玺印形制已经相当成熟。中国古籍对“印”的诠释为:“印,信也”、“执政所持信也”和“王者信也”等。较早的文字记载有《春秋运斗枢》:“黄帝时,黄龙负图,中有玺者,文曰‘天王符玺’。”《春秋合诚图》:“尧坐舟中与太尉舜临观,凤凰负图授尧,图以赤玉为匣,长三尺八寸,厚三寸,黄玉检,白玉绳,封两端,其章曰‘天赤帝符玺’。”《逸周书·殷祝篇》:“汤放桀而复薄,三千诸侯大会,汤取天子之玺,置之天子之坐左,退而再拜,从诸侯之位。”以上文字虽无实物可据,有可能是春秋战国甚或秦汉之后人所编,却间接反映了春秋战国之后,“印”在改朝换代过程中作为法统凭信的特殊功用,是其他凭信工具所无法替代的法器。
③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为儒、释、道和帝王文化四大体系,那么帝王文化影响最大,乃中国传统文化之核心。秦王朝统一后,“玺印”也“正式”被选定为帝王文化的物化精髓和表征,成为极权制度的管理工具。
④秦王朝虽二世而亡,然其所奠定的玺印体制,已成为中国官僚政体与社稷存废的象征。御玺的转递也成为皇权禅让的标志。
⑤随着纸的发明,魏晋之后中国的文字载体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竹木简牍逐渐被纸所取代,用印方式及规制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至隋唐完成了印史上的一次大转变,官员任命逐渐和职官印相分离,官署公章替代了职官印,印章使用方式亦以钤朱取代封泥。
⑥六朝时印章始与书画结缘,并很快成其构成的点睛元素。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即多有记述。而唐太宗李世民自书“贞观”印,唐玄宗李隆基自书“开元”印等,更开鉴赏用印之时尚。官僚和文人雅士纷纷仿效,文人斋室、书简往来、年号、别号、世籍门族以及抒情寄意和祈福辟邪等闲章形态和功用逐渐兴盛。北宋时收藏、研究古玺印和金石文字的风气十分盛行,出现了诸多的印谱专著如杨克一的《集古印格》和王顺伯的《汉晋印章图谱》等。明清以降,众多的文人书画家,以叶蜡石等软质材料取代金、银、铜、玉等硬质材料,且直接参与刻制,扩大了印章的文化内涵和个性风貌,涌现出诸多的篆刻大师和流派。中国“印文化”的发展进入新领域,文人篆刻逐渐成为印章发展的主流,并成为一项专门的学术体系——印学(亦称篆刻学)。
⑦篆刻艺术,以其独特的文化艺术品质,渐成文人书斋不可或缺的物件。因其便于携带,可随时把玩自怡,而日见受宠。看似小道的篆刻,学极深邃,既兼书法、绘画和雕刻诸技艺,且蕴含丰富的文学、哲学、历史和文字学等信息,渗透着篆刻家对社会与自然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索。
下列对于中国印的作用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器具的抑印纹饰和标识。
B.具有权信功能,作为法统凭信。
C.可作为中国书画的点睛元素。
D.体现人类对社会自然的感悟与思索。

对文中第六段中引述材料的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引述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说明中国印章自唐代起就与书画结缘,并很快成为中国书画的点睛元素。
B.引述唐太宗的“贞观印”与唐玄宗的“开元印”,说明鉴赏用印时尚始于唐初,并由此引领闲章形态与功用的逐渐形成兴盛,扩大了印章的权信效力。
C.引述杨克一、王顺伯的印谱专著,说明北宋时期收藏、研究古玺印和金石文化的风气十分流行。
D.引述明清以降,文人书画家的参与,使篆刻成为印章主流,并发展成为专门的学术体系——印学,以此说明中国印章到明清已经发展到了巅峰。

“中国印文化源远流长”,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述中国“印文化”的发展概况。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