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实录》记载:明成祖即位时即发布诏令,“沿海军民人等,近年以来往往私自下番,交通外国今后不许。所司一遵洪武事例禁治。”永乐二年(1404年)又“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这两处记载可以证明
| A.海禁政策在局部地区出现了松懈 |
| B.当时沿海对外贸易由此获得发展 |
| C.政府开始允许民间对外贸易 |
| D.明成祖延续了明初的海禁政策 |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一些农村吹哨上工,农民听到“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这一顺口溜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农村的生产关系中已出现了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
| B.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
| C.这是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 |
| D.经济建设的速度超越了客观规律 |
依靠价值规律和供求关系自发对经济进行调节的市场机制不是万能的,它也 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等特点。为了克服市场经济的缺陷,主要采取的措施是()
| A.建立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 |
| B.进一步扩大企业自主权 |
| C.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 |
| D.实现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 |
“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钢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诗中反映的20世纪50年代末的社会现象,造成这一现象主要由于()
| A.经济建设缺乏经验 | 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
| 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 D.苏联政府背信弃义 |
1956年,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期间,某资本家担任某厂的副厂长。一时间,工人议论纷纷。以下四种意见,唯一正确的是()
| A.他是资本家,怎么可以担任我们的副厂长 |
| B.资本家是要剥削的,我们一起把他拉下马 |
| C.工人阶级当家作主,他说的话我们不听 |
| D.他懂业务,他说得对,我们还是要听的 |
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新的阶段,其标志是()
| A.中共十四大和中共十五大召开 |
| B.中共十四大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
| C.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 |
| D.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五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