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受禾”、“求年”、“有足雨”的内容。这反映了当时( )
A.农业生产已是重要的经济活动 |
B.农业的收成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 |
C.巫师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织者 |
D.自然环境恶化影响农业生产 |
1984年,经过两年多的物价体制改革试验后,深圳市在全国率先取消一切票证,粮食、猪肉、棉布、食油等商品敞开供应,价格放开,深圳人率先过上了不用粮本、粮票的日子。这主要说明()
A.改革开放带动深圳经济发展 |
B.深圳率先搞活了国内的市场经济 |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卓有成效 |
D.我国基本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 |
1980年1月下旬,全国农村人民公社经营管理会议在北京召开。安徽代表在会上介绍了安徽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特别是经济落后地区农民要求实行包产到户的情况,引起了与会代表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是包产到户到底姓“资”姓“社”的问题,大部分人对安徽的做法持反对意见。以上现象反映了当时()
A.农村改革已在全国全面展开 | B.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困难重重 |
C.改革开放政策没有正式确立 | D.“左”的思想在当时仍有影响 |
《人民日报》某篇社论指出:“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像初升的太阳一样,在亚洲东部的广阔的地平线上出现了,这就是我国农村中的大规模的、工农商学兵结合的、政社合一的……它一出现,就以它的强大的生命力,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材料中“新的社会组织”所带来的影响是()
A.农村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
B.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
C.有利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
D.社会生产力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
1961年5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作关于压缩城市人口的报告。他说,解决粮食问题的根本办法,是从城市压缩人口下乡,就是人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据统计全国在大精简中精简下来的近2 000万职工中,有67%的职工回到了农村。这一现象表明了( )
A.国家城镇化战略的大力推进 |
B.国民经济结构面临重大调整 |
C.初步探索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
D.工业建设以农业发展为基础 |
二战后1949年上台的阿登纳政府废除以行政控制为特征的中央统制经济,建立“社会市场经济”,其理论依据是路德维希·艾哈德的理论,即“在现有条件下,国家必须有计划和有调节地为经济确定目标并且提出方向性的经济政策原则。在这个意义上,国家的主动性就是而且应该是无可辩驳的。”这表明德国()
A.开始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趋势加强 |
C.由市场经济向计划经济过渡 |
D.二战后德国的政治民主趋势更加明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