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一而且是最重要的是禁止以人身为担保的借贷,第二是任何人都有自愿替被害人要求赔偿的自由,第三是向陪审法庭申诉的权利,这一点据说是群众力量的主要基础,因为人民有了投票权利,就成为政府的主宰了。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材料二 梭伦揭开了一系列所谓政治革命……的确,一切所谓政治革命,从头一个起到末一个止,都是为了保护一种财产而实行的,都是通过没收(或者也叫作盗窃)另一种财产而进行的。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梭伦改革维护了“人民”的哪些权利?这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哪一突出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梭伦改革的哪些措施具有“政治革命”的性质。分析梭伦采取这些措施的原因。
秦始皇、唐太宗和康熙帝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帝王。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三位封建帝王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分别作出了什么贡献?(3分)
(2)在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再次强调,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来看,唐太宗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的思想是什么?请列举其改善民生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大举措。
(3)《清史稿》认为康熙年间“天下和乐,克致太平”,结合世界历史发展趋势,你怎样理解当时的天下太平?
(4)综上所述,你认为我们在评价封建帝王时应该坚持哪些基本的标准?
简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顾炎武是清代学术的开山之祖。……他一生激烈批评空谈心性、剿说玄理的虚芜之论,坚决反对雕琢辞章、缀辑故实的无用之学,……他主张以“修已治人之实学”,代“明心见性之空言”,强调学问不仅要修诸身心,更要达于政事。
——魏长宝《顾炎武与乾嘉学派》
材料二:考证学在清代中叶达到了顶峰,它完全主导了中国的学术界。……清代学者对丰富的中华文化遗产重新作了评估和整理,但没有建立什么新的思想成分,或者说没有创立什么重要的哲学学派。他们是中国文化的勤勉尽心的解释者和整理者,但不是创造性的建设者。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第6版
材料三:王国维在提到龚自珍、魏源所代表的学术转型时,就精辟地概括说:“龚魏二氏实际上承乾嘉专门之学,而有清初诸老经世之志”,不过,从根本上说,他们……体现了一种新的学术追求。
——《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四:泰西自十五世纪文学复兴以后,学者犹不免涉于诡辩,陷于空想。自倍根(注:弗兰西斯·培根)兴而始一矫之。有明末叶,正中国之诡辩空想之时代也。及时之亡,顾、黄、王、颜、刘诸子,倡实践实用之学。得其大者,(乾嘉)…诸君,同时蔚起,各明其一体。其时代与倍根同,其学统组织之变更,亦颇相类。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材料五:李鸿章说:“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麋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万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今日喜谈洋务,乃圣之时。……公等可不喜谈,鄙人若亦不谈,天下赖何术以支持耶?中国日弱,外人日骄,此岂一人一事之咎!过此以往,能自强者尽可能自立,若不自强则事不可知。”他希望“士大夫留心经世者皆当以此为身心性命之学,庶几学者众而有一二杰出,足以强国而赡军。”
——苑书义《李鸿章传》
回答:
(1)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清中叶、鸦片战争前后三个阶段的学术思想发展的特征,它们在思想发展上面临的共同阻力是什么?
(2)材料三中“新的学术追求”具体含义指什么?简述其背景。
(3)梁启超曾总结清朝中期的学术发展,誉之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时代”。据材料二、四和所学知识,对梁的观点进行评述。
(4)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材料五,说明19世纪中期以来李鸿章的思想认识有哪些新发展?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他的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最大影响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较与世隔绝,它仅仅受到西北游牧民的侵略,……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互相混战不绝,……新的、更有效的铁制工具使农业有可能从原先的黄河发源地向南扩展到森林茂密的长江流域,铁制工具还促进了流域地区大批的排水工程、为长距离施运大批商品而进行的运河开挖以及西北干旱地区的灌溉工程。……伴随着经济变革而来的是重大的政治变革,即分封制转变为中央集权制。……法家人物关心的是改革社会,以加强他们所奉事的诸侯的力量。
——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秦所创设的皇帝制度,把最崇高的名号、最显赫的地位、最根本的权力集中到君主一人身上,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的确立。……丞相是协助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的行政首脑。……“九卿”,分管中央政府的具体政务。……秦王朝全面推行郡县制,意义同样重大。郡县作为中央政府辖属的地方行政机构,各级长官的任免、考核、奖惩之权,悉操于中央政府和皇帝之手。
——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
材料三:在唐代,一个政令的形成,必须先由宰相在设于中书省的政事堂召集会议,形成决议后才上报皇帝批准,再由中书省以皇帝名义拟就诏令。但诏令发布之前,还必须送门下省审查,门下省认为有不合适的,可以拒绝在诏令上进行“副署”。而诏书缺少了他们的副署,依法是不能颁布的。……三省制应该是属于集体领导制的,……自唐太宗李世民当政后开始,规定皇帝的诏书也必须由门下省“副署”后才能生效。…… 但到了明朝初年,……皇帝直接管辖六部,即有自兼宰相的意思了,皇帝手里的权力得到了高度的集中。中国封建社会也从君主专制变为实行起君主独裁制了。……清朝建立后完全承袭前代明制,中国社会的封建制度由于失去了必要的制衡,各种局限性和问题逐渐暴露、扩大,走到了历史的尽头。
材料四在皇帝和皇权的长期统治下,在中国历史上逐渐形成这样的文化心理:世界上最令人敬畏的是皇帝,人间的祸福都来源于皇帝的“旨意”。人们总是希望有一个“好皇帝”,依靠他拯救众生。因此,在中国封建制社会中,皇帝及皇权的长期统治便凝聚成对皇帝敬畏的世俗宗教意识。真正对这种制度进行理性思考,指出皇帝为天下之“屠毒”者、“敲剥”者、“大害”者,思考如何创设一种新的制度,这要依靠先进知识分子自觉的理论思维。清朝初年大思想家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一书就是从理论的高度批判君主专制制度的杰作。
——以上椐互联网资料综合整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材料二制度出现的历史条件,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说明其历史影响
(2)材料三中的三省制相对于材料二有何进步?有人认为这是限制皇权,证明我国早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了民主政治的萌芽,对此,你怎么看?
(3)材料三、材料四分别体现了什么发展趋向?共同说明什么实质问题?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我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特点、基本矛盾和发展趋势分别是什么?
世界市场19世纪中期逐渐形成,从那时起就出现了关于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之争,一直持续到今天,仍是世界舞台中一个重要“课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40年代,英国开始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大幅度降低了关税,同时与法国等国家签署了减免关税的双边协议。这一政策也推广到欧洲以外,用武力强迫中国等东方国家减免关税、开放市场。
材料二危机爆发后,美国国会于1930年5月19日通过霍莱—斯姆特法令,对890种商品提高进口税率,各种进口商品的税率平均提高约40%。这一法令的实施,遭到33个国家的抗议,引发了30年代的关税战。
——王斯德主编(《世界现代史》)
材料三 1948年美国出口贸易占资本主义世界的1/3,到1972年,下降到13.7%,而欧共体的出口贸易占33.7%。美国和欧共体虽然互为对方最大的贸易对象,但它们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欧共体指责美国实行高关税壁垒;而美国认为欧共体是实行贸易歧视政策。双方在关贸总协定进行了七轮激烈的谈判,到1979年完成《东京回合》,决定发达国家将关税都降至5%的水平,以实现自由贸易的目标。
——《世界现代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原因。基于这一政策,英国是如何用武力强迫中国减免关税的?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霍莱—斯姆特法令实施的结果,及其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
(3)据材料三,分析20世纪70年代美国与欧共体之间的关系及导致这种关系的原因。
(4)根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世界市场的认识。
法国学者布罗代尔提出:“社会各阶层的衣、食、行方式绝不是无关紧要的……整理、重视这些场景是饶有兴味的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女性“足的革命”推动了“鞋的革命”,妇女不再以穿自己纳的鞋为满足,喜欢花样繁多、美观大方的欧式鞋。下图是民国时期非常流行的一款国产欧式女鞋广告。
材料三一位老市民看到熟悉的粮票,十分激动,动情地讲述过去的岁月:“当年买东西不像现在,什么都是用票,买米用粮票,买煤用煤票,……就连买件棉袄,还要用到棉花票。”1993年5月,粮票停止发行使用。副食品票证、布票、纺织品专用券、自行车券、缝纫机券等票证早已悄然淡出。
(1)有人说“《清明上河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2)根据上述图文材料,分析国产“欧式”女鞋流行的原因。
(3)材料三反映出当时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