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二十年,英商将纱机两万锭运达上海,准备投入生产,清廷不准。第二年……英商据之以争,清廷只好允准。省略处内容最有可能是
A.大皇帝恩准英国人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等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
B.清廷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 |
C.中国准增设通商口岸,以便日本臣民从事商业、工艺、制作 |
D.大清国允定各使馆境界独由使馆管理,中国人民概不准在界内居住 |
法国的启蒙运动反映了一个历史时代的特征,主要是因为启蒙思想
A.迎合了新兴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 |
B.是当时世界上最进步的思想,影响了全世界 |
C.适应了宗教改革运动的要求 |
D.是资产阶级实施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实践 |
马克思说:启蒙思想家“已经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并且从理性和经验中而不是从神学中引出国家的自然规律”。启蒙思想家的“理性和经验”基于
A.君主的权力与党派的信仰 | B.权威的判断与历史的传统 |
C.自然科学进步和资本主义发展 | D.民族国家的意志与精神的寄托 |
伏尔泰在《哲学通信》中描绘当时英国的制度:“给予每个人以天赋的权利,差不多在所有的君主政府里,他们这些权利是被剥夺的。这些权利乃是:人身和财产的全部自由;用笔向国家提意见的自由……”后来该书被查禁。《哲学通信》被查禁的原因在于
A.抨击了法国的专制制度 | B.夸大了英国制度的民主性 |
C.法国与英国的关系紧张 | D.伤害了法国的民族感情 |
在18世纪,法语成为欧美上流社会和知识分子的国际语言。这主要是因为
A.启蒙运动的影响 | B.拿破仑对外战争的推动 |
C.《人权宣言》的传播 | D.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繁荣 |
宗教改革前,关于教皇和皇帝的权力,有这样一种形象的比喻: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宗教改革后,人们换了一种说法:上帝的归上帝,恺撒(泛指皇帝)的归恺撒。这种认识的改变反映了
A.教皇和皇帝的权力一直是平等的 | B.教皇的权力在上升,皇帝的权力在下降 |
C.教皇的权力始终大于皇帝的权力 | D.皇帝的权力在上升,教皇的权力在下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