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村一片森林中,有四棵松树晴天滴水,村民们争相前来围观,百思不得其解。一些老人认为是“菩萨显灵”,纷纷用盆子接“神水”喝。林业局植物专家实地调查后认为是随着气温升高,植物的蒸腾作用逐步加强的结果。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主体因素的制约
②人们对事物认识角度不同,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③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必然产生不同的认识
④对事物的认识结果受制于主体的知识结构
A.①④ | B.①② | C.②③ | D.③④ |
法国文学家雨果说:“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这句话值得中国城市深思。2011年的暴雨让我国的多个城市“停摆”。要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必须( )
A.加强立法,确保城市建设有法可依 |
B.求真务实,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 |
C.加强监督,确保公正司法严格执法 |
D.依法执政,提高管理和服务的水平 |
K市市镇两级政府每年拿出两亿元资金,逐步实施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三项工程,为农民构建起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了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在这件事中,政府的角色是( )
A.经济建设的组织者 |
B.公共服务的提供者 |
C.经济活动的调控者 |
D.公共权力的所有者 |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政府管理方式正在发生积极变化:北京京广中心附近道路塌陷,许多人次日一早收到市政府发来的短信,提醒市民绕道而行;春节前,很多市民收到了市政府的拜年短信,叮嘱燃放烟花爆竹要遵守规定,注意安全;清明节前,市政府又通过媒体提醒扫墓市民注意行车路线、防火和安全。如果要将上述事件写成新闻报道,你认为最合适的标题是( )
A.转变职能,政府性质逐渐改变 |
B.以人为本,政府服务更加完善 |
C.重视安全,政府职能日益多样 |
D.执政为民,政府权力不断扩大 |
北京市财政拨款上亿元,购买300个社会组织的公益服务项目,主要用于百姓的扶贫救助、医疗卫生、促进就业等十大领域,从过去亲自为百姓“办服务”转变为向社会“买服务”。这一转变体现了北京市政府( )
A.在创新社会管理方式 |
B.拓宽社会服务的领域和范围 |
C.在打造全能型和服务型政府 |
D.实现由服务型向管理型转变 |
为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社会管理体系,山东省某市推出“社会管理创新十项举措”,整合公安、司法、行政、工商、城管、交通等基层力量,完善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和社会管理的信息化服务机制。如果给这则消息拟写一个新闻稿件,需要确定一组“关键词”,下列最准确的一组是( )
A.协调人民内部矛盾,维护公民一切权利 |
B.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
C.清晰界定政府职能,增设宏观管理机构 |
D.增强公民权利意识,扩大公民政治参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