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为某同学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后画的模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中的②和⑤及两者间的细胞质组成原生质层 |
B.在用显微镜实际观察时,结构③不容易看到 |
C.整个实验过程中需要始终保持细胞的活性 |
D.该细胞正在发生渗透失水 |
能使植物细胞壁和细胞膜结构均破坏的一组酶是
A.淀粉酶、纤维素、溶菌酶 | B.纤维素酶、果胶酶、蛋白酶 |
C.果胶酶、溶菌酶、纤维素酶![]() |
D.磷脂酶、淀粉酶、蛋白酶 |
将小麦种子分别置于200C和300C培养箱中培养4天,依次取等量的萌发种子分别制成提取液I和提取液Ⅱ。取3支试管甲、乙、丙,分别加入等量的淀粉液,然后按下图加入等量的提取液和蒸馏水,450C水浴保温5分钟,立即在3支试管中加人等量本尼迪特试剂并煮沸2分钟,摇匀观察试管中的颜色。结果是()
A.甲呈蓝色,乙呈红黄色,丙呈无色 | B.甲呈无色,乙呈红黄色,丙呈蓝色 |
C.甲、乙皆呈蓝色,丙呈红黄色 | D.甲呈浅红黄色,乙呈红黄色,丙呈蓝色 |
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高温和低温均能破坏酶的结构使其失去活性 |
B.酶是活细胞产生并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 |
C.细胞溶胶中有催化葡萄糖分解的酶 |
D.细胞质中没有酶 |
右图表示再生能力很强的原生动物喇叭虫,将它切成三截①、②、③(图中a.纤毛;b.大核;c.根部),能再生成喇叭虫的部位是( )
A.① | B.② | C.③ | D.①②③ |
研究人员对分别取自4种不同生物的部分细胞(甲、乙、丙、丁)进行分析、观察、实验,获得的结果如下表(表中“√”表示“有”,“×”表示“无”)。
核仁 |
光合色素 |
叶绿体 |
线粒体 |
中心体 |
核糖体 |
|
甲 |
× |
√ |
× |
× |
× |
√ |
乙 |
× |
× |
× |
× |
× |
√ |
丙 |
√ |
× |
× |
√ |
√ |
√ |
丁 |
√ |
√ |
√ |
√ |
× |
√ |
上述甲、乙、丙、丁4种细胞所代表的生物依次是()
①水稻 ②蓝细菌 ③变形虫 ④大肠杆菌
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④③①② D.②④③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