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中国建筑艺术
李泽厚
从新石器时代的半坡遗址等处来看,方形或长方形的土木建筑体制那时便已出现,它最终成为中国后世主要建筑形式。在《诗经》等古代文献中,有“如晕斯飞”,“作庙翼翼”之类的描写,可见当时木建筑已颇具规模,并且具有审美功能。对建筑的审美要求达到真正高峰,则要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进入新阶段,一股追求华美的建筑热潮蔓延开来,大概到秦始皇并吞六国后大修阿房宫时达到最高点,从记载两千年前秦代宫殿的文献资料来看:中国建筑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木结构的可能和特点,一开始就不是以单一的独立个别建筑物为目标,而是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连接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
中国主要建筑大都是宫殿建筑,即供世上活着的君主们居住的场所,大概从新石器时代的所谓“大房子”开始,中国祭拜神灵即在与现实生活紧相联系的世间居住的中心,而不是在脱离世俗生活的特别场所。在这里,建筑的平面铺开的有机群体,实际已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使人在慢慢游历一个复杂多样楼台亭阁的过程中,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和环境的和谐。
中国建筑讲究建筑物的严格对称,以展现严肃、方正、井井有条(理性)。所以,就单个建筑来说,它确实相对平淡,但就整体建筑群而言,它却结构方正、气势雄浑。它不是以单个建筑物的体状形貌取胜,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取胜。非常简单的基本单位却组成了复杂的群体结构,形成在严格对称中仍有变化、在多样变化中又保持统一的风貌。这种本质上是时间进程的流动美,在个体建筑物的空间形式上,也同样能表现出来,这方面又显出线的艺术特征,因为它是通过线来做到这一点的。中国木结构建筑的屋顶形状和装饰,在视觉上占有重要地位,屋顶的曲线,向上微翘的飞檐(汉以后),使这个本应是异常沉重的往下压的大帽,反而随着线的曲折,显出向上挺举的飞动轻快,配以宽厚的正身和阔大的台基,使整个建筑安定踏实而毫无头重脚轻之感,呈现出一种情理协调、舒适实用、有鲜明节奏感的特点,而不同于欧洲或印度的建筑。就是由印度传来的带有宗教性质的宝塔,也终于中国化了。它不再是体积的任意堆积,也不是垂直一线上下同大,而是表现出中国式的节奏美。也由于是世间生活的宫殿建筑,供享受游乐而不只供崇拜顶礼之用,从先秦起,中国建筑便充满了各种供人自由玩赏的精致的美术作品(绘画、雕塑)。
随着封建社会晚期经济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变化,园林艺术日益发展。显示威严庄重的宫殿建筑的严格的对称性被打破,迂回曲折、趣味盎然、以模拟和接近自然山林为目标的建筑美出现了。空间有畅通,有阻隔,变化无常,出人意料,可以引发更多的想象和情感。这种仍然是以整体有机布局为特点的园林建筑,却表现着封建后期文人士大夫们更为自由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思想。它们的浪漫风味更浓了。但在中国古代文艺中,浪漫主义始终没有过多地越出古典理性的范围,在建筑中,它们也仍然没有离开平面铺展的理性精神的基本原则,仍然是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渲染表达的仍然是现实世间的生活意绪,而不是超越现实的宗教神秘。
(选自《美的历程》,有删改)下列有关“中国建筑”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建筑在结构上讲究严格对称,讲究群体配合,但是在对称中又有变化,体现出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
B.中国建筑不同于欧洲或印度的建筑,并且从先秦时它就充满了供人玩赏的精致的美术作品。 |
C.中国建筑颇具规模的木建筑形式可追溯到《诗经》出现的时代,这个时期的建筑已具有审美功能。 |
D.中国建筑中宫殿的建造特点把空间意识转化为了时间进程,因此体现了神灵祭祀和世俗生活的统一。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带有宗教性质的宝塔虽然是从印度传过来的,但它到了中国后就变得中国化了,具有鲜明的节奏美。 |
B.中国木结构建筑的屋顶形状、装饰与房屋宽厚的正身、阔大的台基等配合,使建筑呈现出情理协调、舒适实用、节奏感强的特点。 |
C.《诗经》等古代文献中的“如晕斯飞”,“作庙翼翼”之类的描写,体现出中国主要建筑大都是宫殿建筑的特点。 |
D.封建社会晚期,经济生活和意识形态都有了变化,中国宫殿建筑严格的对称性被打破,有趣的园林建筑艺术日益发展。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建筑多专注群体建筑,而不以单一的独立个别的建筑物为目标,中国建筑是以整个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取胜的。 |
B.从大修阿房宫开始,中国建筑最大限度地利用木结构的可能和特点,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连接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 |
C.中国建筑不以单个建筑物的体状形貌取胜,个体建筑物的空间形式上显示出线的艺术特征,体现出时间进程的流动美。 |
D.园林建筑和宫殿建筑相比浪漫风味更浓了,但没有脱离建筑物平面铺展的理性精神,仍以整体有机布局为特点。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两只狼狗
陈永林
老坎的花狼狗总被村长的黑狼狗咬得遍体鳞伤,花狼狗落荒而逃后,黑狼狗高亢雄壮的欢叫声落满村里的沟沟壑壑。
村长听了黑狼狗的欢叫,就知道黑狼狗又打了漂亮的胜仗,几丝满意的笑容便在村长的脸上跳跃不停。可老坎的脸变成了苦瓜脸,他狠狠地猛吸了几口烟,随后,沉重而无奈的叹息和着烟雾一圈圈从嘴里喷出来了。
片刻,花狼狗呜呜地叫着一跛一跛地来了,狗的脸上掉了块肉,骨头都露出来了。老坎的心痛得痉挛成一团,泪水也涌出了眼眶。老坎的女人说,还是把这条狗送人,省得它三天两头遭罪。老坎却舍不得把狼狗送人。这条狗曾救过他的命。他以前在林场当护林员,一回在林中巡逻时,遇到了一只狼,幸好狼狗拼死相救,才把狼打跑了。前两年,老坎被林场减员增效减下来了。林场领导问老坎有什么要求,老坎说,我想把狼狗带走。林场领导一口答应了。老坎每月只拿一百多块钱的基本生活费,可老坎要养活一家人。老坎便求村长分他一点田地。村长很爽快分给了老坎四亩田地。尽管那四亩田地都是村人不愿种的,但老坎很是感激村长。
老坎没想到他的狼狗总是同村长的狼狗打架,而且村长的狼狗身上每回挂彩。村长便不高兴了,村长便对老坎说,老坎,村里人对我把田地分给你意见很大,我的工作很难做。老坎的女人忙给村长下面条。后来老坎把好话说尽了,村长才说回去研究研究。村长出门时摸着老坎的狼狗的头说,你的狼狗好厉害。
村长走后,老坎狠狠教训了一顿花狼狗。
后来,花狼狗同黑狼狗打架,打赢了,必定遭到老坎一顿毒打。花狼狗起初很纳闷,再同黑狼狗打架,它佯装败了,想不到老坎竞奖赏了它几块骨头。花狼狗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主人只想它打架打输。从此,花狼狗只有一忍再忍……
但让老坎震惊的是村长的狼狗有一天竞被人毒死了。
村长黑着脸说,让我查出来谁毒了我的狗,我决饶不了他。村长说这话时,那闪着刀刃寒光的目光在老坎脸上落了落,便移开了。老坎低下头,浑身激灵灵地打了个寒颤。村长准以为他的黑狗咬了老坎的花狼狗,老坎记恨在心头,便对村长的狼狗下了毒手。
晚上,老坎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半宿,还不时叹气。女人也被吵得睡不着。女人说,我们没毒死村长的狗,怕啥?老坎说,可是村长以为我们毒死了他的狗。女人说你跟村长说他的狗不是我们毒死的。老坎又叹气。
第二天一早,老坎还是丢了村长家。村长还没起床,老坎站在村长的床前说,村长,你可千万别怀疑我毒死了你的狗,我对老天发誓,我如毒死了你的狗,那我全家都让雷打死。村长一般早晨要睡个好觉,可睡意被老坎弄没了。而且一清早,老坎又说这晦气的话,村长很不高兴,说,老坎,你回家吧。我知道我的狗是谁毒死的。我心里清楚,村长说着转过身,给老坎一个冰冷的脊背。老坎的腿一软,扑通一声,给村长跪下了:村长,我真的没有毒死你的狗,我哪有那么大的胆?村长掀起被子坐起来,大吼:老坎,你还有完没完,我又没说你毒死我的狗!老坎竞哭起来,村长,你一定要相信我……你不相信我,那我就一直跪着。
老坎从村长家出来,心里极清楚,村长还是怀疑我毒死了黑狼狗,怎样才能让村长相信他没毒死黑狼狗呢?
老坎把放有老鼠药的肉包子扔给狼狗时,狼狗嗅出了异味竞不吃。老坎便把肉包子放在手上说,还是吃了吧!其实我也舍不得你离开我,我欠你的恩情,下辈子你变成人我变成狗来还你……老坎哽咽得说不下去,狼狗的眼里汪着泪,呜呜地呜咽两声,眼一闭,一口吃掉老坎手里的肉包子,狼狗蓄在眼里的泪水也滚落下来。老坎的心剜样痛。老坎紧紧搂着狼狗的脖颈,哽咽着说,我对不起你,你心里准恨我,你狠狠地咬我一口吧,我不是人..?…狗的身子很快变冷变硬了,老坎便嚎啕大哭起来,这是哪个千刀万剐的毒死了我的狗……
村长也被老坎的哭声引来了,老坎见村长来了,哭得更凶了,村长劝老坎。死了就死了,哭不活的。老坎抬起满脸是泪水的脸,我这狗可救过我一次命。我们不知道得罪了谁?他竞毒死我们的狗。村长出门时对老坎说,村里还多了两亩水田,不知道你还想不想种?老坎忙说,种,我当然想种。第二段中,老坎听到黑狼狗的欢叫为什么发出“沉重而无奈的叹息”?请简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小说为什么反复强调“这条狗曾救过他的命”?请结合文章,分析其作用。
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中老坎这一人物形象特点,你怎么评价老坎这个人?
老坎为了消除自己的嫌疑,毒死自家的花狼狗,请结合全文进行探究。
(1)村长真的怀疑老坎毒死自己的狼狗吗?结合人物性格和小说情节,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2)老坎毒死救过自己命的花狼狗来消除村长对自己的嫌疑,你认为这一情节安排合理吗?请阐述你的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
我们需要怎样的科学素养
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显示,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相当于日本、加拿大和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语境中,科学素养作为一项基本公民素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这个意义上,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应该引发我们足够的深思。
公民科学素养可以从三个方面衡量: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不可否认,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对科学技术持积极态度。但是否就意味着科学素养的提高?
这让人想到在过去的一年里,那些备受关注的科学话题:从“吃绿豆能治百病”的张悟本神话、道长李一的“盖世神功”,到媒体炒作“地球遭遇千年极寒”、“世界末日将来临”,再到“引渤入疆”让新疆变江南、禁止添加面粉增白剂等争议……面对其中一些明显的科学谬误,很多人不加质疑地相信、追捧、盲从,媒体不加选择地跟进、扩大、炒作。
在专业层面,我国已是科技论文和专利数量的“创造大国”,但以衡量质量的论文引用率和国际专利来看,远谈不上“创新大国”。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与发达国家的60%- 80%仍存左很大差距。
公众层面的现象与专业层面的表现,看似相距甚远,实则紧密相连。不从事专业研究的社会公众固然不会参与科学技术前沿的创新,但实际上,公众素养是科技发展的土壤。离开了这个群众基础,即使我们凭借少数科技精英的努力能够实现“上天入地”,也很难持续不断地推动创新,真正迈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这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命题:在经济高速发展、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的背景下,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如何与之同步?
一个公民是否具有科学素养,并不仅仅看他能否正确判断“声音是否只能在空气中传播”这样的科学问题。西方发达国家不仅测试公众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关系的看法,更考察公众对科学技术是否持怀疑态度,是否认为科学技术需要控制,期望科学技术解决哪些问题,希望所纳的税费使用于科学技术的哪些方面等。甚至还有国家专门测试公众对于媒体信息是否具有质疑精神和过滤功能。
一个具备科学素养的公民,不仅应该掌握足够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更需要强调科学的思维、科学的精神,理性认识科技应用到社会中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而具备学习、理解、表达、参与和决策科学事务的能力。
不久前,科技部公布了中国科技实力“清单”:中国科技投入年增20%,科枝人力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一;基础研究取得多个“首次”或“第一”,部分领域比肩国际前沿。如果说,科技创新成果体现科技发展的“硬实力”,公民科学素养则是科技发展的“软实力”。而通过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激励科技创新、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我们任重道远。
(选自2011年02月24日《人民日报》)下列对“我们需要怎样的科学素养”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素养是一项基本公民素质,公民科学素养可以从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三个方面来衡量。 |
B.不仅需要掌握足够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更需要具备学习、理解、表达、参与和决策科学事务的能力。 |
C.应该明白科学技术需要控制,期望科学技术解决哪些问题,希望所纳的税费使用于科学技术的哪些方面。 |
D.需要具备科学的思维和科学的精神,对科学技术能持怀疑态度,对于媒体信息具有质疑精神和过滤功能。 |
从原文看,下列对我国“公民科学素养”现状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许多中国人对科学技术持积极态度,但公民科学素养发展却不能与之同步。 |
B.面对一些明显的科学谬误,很多人不加质疑地盲从,媒体不加选择地炒作,显示了公民科学素养有待提高。 |
C.离开公众素养这个科技发展的土壤,我们不可能有重大科技成果出现,也不可能真正迈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 |
D.中国在专业层面上是科技论文和专利数量的“创造大国”而非“创新大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不容乐观。 |
下列对原文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一项是()
A.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显示,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比较低,相当于某些主要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 |
B.正确判断简单的科学问题,不能说就具有科学素养。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如何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同步,是一个重大命题。 |
C.对于科学素养,公众层面的现象与专业层面的表现是不能隔离的,两者紧密相连,不从事专业研究的社会公众不会参与创新。 |
D.公民科学素养是国家科技发展的“软实力”,提高全民科学素质,进而激励科技创新、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是我们的重要使命。 |
阅读下面的社科文,完成下列各题。
宴饮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学者看来,宴饮可不是简单的饮食烹饪问题,而是关乎国家政治的重要问题。我国考古学发掘证明,在远古时代,先后出现了两种宴饮的方式,第一种是竞争性宴饮,第二种是礼仪性宴饮。宴饮是早期部落(国家)的资源控制策略,是当时部落(国家)的贵族群体之间谋求更大利益和权力的工具之一,也是部落(国家)对外显示其“软实力”的方式。
在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尉迟寺遗址,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宴饮的存在。陕西灵宝有一个西坡遗址,出土了距今5500―6000年的“宴会大厅”。这是一个83平方米的宴会厅,用于部落贵族举行盛宴。宴会规模之大,食品之丰富,令人惊叹。那么,在5000年前的中国大地上,举行这样的盛宴,目的何在呢?原来,在新石器时代,部落内部还没有严格的等级划分,部落之间的竞争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宴饮也就成了部落之间进行竞争的一种“武器”。在食物极其匮乏的远古时期,一场盛宴是该部落实力强大的最好证明,对外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这也就是今天所谓的“软实力”。
进入了早期国家时代之后,宴饮的地位更加重要,出现了“礼仪性宴饮”。这时的宴饮高度重视用餐器皿的规格,餐具由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变成了青铜器。伴随着社会关系出现裂变,宴饮也成为等级分化的标志。上层贵族希望通过大型宴会,一方面提升自己的威望,获取拥戴,巩固现有的权力;另一方面,也借以彰显自身的高贵和富有,宣示其统治阶层的身份。到了距今约4000年前,作为“礼仪性宴饮”最高规格的“国宴”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早期国家举办盛大的“国宴”,能够宣扬国威,宴会越丰富、越奢华,说明这个国家越富足、越发达,从而震慑四方,不战而屈人之兵。
远古时代,食物是最稀缺的资源,谁控制了食物,谁就拥有了权力。早期国家最大的威胁,不是侵略,而是饥饿,国之根本就是食物供给。作为软实力的宴饮,与作为硬实力的军队一样,在早期国家的政治关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竞争性宴饮”与“礼仪性宴饮”都有规模大、食品丰富的特点,都是“软实力”的体现。 |
B.在新石器时代,盛大的宴饮活动是部落贵族们在内进行权力争斗,对外宣扬实力的工具。 |
C.在早期国家时代,青铜器成为礼仪性宴饮的餐具,这说明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有了巨大的飞跃。 |
D.宴饮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早期国家政治关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
2.根据文意,分条概述新石器时代的“竞争性宴饮”和早期国家时代的“礼仪性宴饮”有哪些不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2分)
五九(注)
老舍
张丙,瘦得像剥了皮的小树,差不多每天晚上都来喝茶。他的脸上似乎没有什么东西;只有一对深而很黑的眼睛,显出他并不是因为瘦弱而完全没有精力。当喝下第三碗茶之后,这对黑眼开始发光;嘴唇,像小孩要哭的时候,开始颤动:他要发议论了。
他的议论,不是有系统的。他遇到什么事便谈什么事,加以批评。但无论谈什么事,他的批评总结束在“中国人是无望的,我刚说的这件事又是个好证据”。说完,他自动地斟上一碗茶,一气喝完;闭上眼,不再说了,显出“不必辩论,中国是无望的。无论怎说!”
这一晚,张丙来了,第三碗茶喝过,我笑着说:“老张,有什么新闻?”
出我意料,他笑了笑——他向来是不轻易笑的。“打架来着。”他说。
“谁?你?”我问。
“我!”他看着茶碗,不再说了。
等了足有五分钟,他自动地开始:“假如你看见一个壮小伙子,利用他身体气力的优越,打一个七八岁的小孩,你怎办?”
“过去劝解,是第一步。”
“假若你一看见他打那个小孩子,你便想到:设若过去劝,他自然是停止住打,而嘟囔着骂话走开;那小孩子是白挨一顿打!你想,过去劝解有意义吗?”他的眼睛发光了,看看我的脸。
“我自然说他一顿,叫他明白他不应当欺侮小孩子,那不体面。”
“假如他懂得什么体面,他还不那样做呢!你真要过去说他几句,他一定问你:‘你管得着吗?你是干什么的,管这个事?’你跟他辩驳,还不如和石头说几句好话呢。假如你和他嚷嚷起来,自然是招来一群人,来看热闹;结果是他走他的,你走你的:可是他白打了小孩一顿,没受一点惩罚;下回他遇到机会还这样作!”
“那么,你以为应当立刻叫他受惩罚,路见不平……那一套?”我知道他最厌恶武侠小说,而故意逗他。果然不出我所料,他说:“别说《七侠五义》!我不要做什么武侠,我只是不能瞪着眼看一个小孩挨打;那让我的灵魂全发了火!更不能叫打人的占了全胜去!我过去,一声没出,打了他个嘴巴!”“他呢?”
“他?反正我是计划好了的:假如我不打他,而过去劝,他一定得意扬扬而去。设若我跟他讲理,结果也还是得打架;不过,我未必打得着他,因为他必先下手,不给我先发制人的机会。”他又笑了。我知道他笑的意思。
“但是,”我问,“你打了他,他一定还手,你岂是他的对手?”我很关心这一点。因为张丙是那样瘦弱的人。“那自然我也想到了。这种人,向来利用筋肉的优越欺人,及至他自己挨了打,他必定想想那个打他的,一定是有些来历;因为他自己是看清了有无操必胜之券而后开打的。”
他不言语了,我看得出,他心中正在难受——难受,他打了人家一下,不用提他的理由充足与否。
“他打人,人也打他,对这等人正是妥当的办法;人类是无望的,你常这么说。”我打算招他笑一下。
他没笑,只轻轻摇了摇头,说:“这是今天早晨的事。下午四五点钟的时候,我又遇见他了。”
“他要动手了?”我问,很不放心地。
“动手打我一顿,倒没有什么!叫我,叫我——我应当怎样说——伤心的是:今天下午我遇见他的时候,他正拉着两个十来岁的外国小孩儿:他分明是给一家外国人做仆人的。他拉着那两个外国小孩,赶过来,低声下气地央告他们:踢他!踢他!然后向我说:你!你敢打我?洋人也不打我呀!然后又向那两个小孩说:踢!踢他!
看他敢惹洋人不敢!”
……
他停顿了一会儿,忽然问我:“今天是什么日子?”
“五九!”我不知道为什么,我的泪流下来了。“噢!”张丙立起来说,“怪不得街上那么多的‘打倒帝国主义’的标语呢!”
他好像忘了说那句“中国人没希望”,也没喝那碗茶,便走了。
【注】这篇小说是老舍为“五九”国耻日而写的,发表于1931年10月《齐大月刊》。“五九”即1915年5月19日,就是在这一天,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了“二十一条”卖国条约。开头一段的描写突出了人物怎样的外貌特征?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理解文中画线句子。回答问题。(4分)
(1)文中写到“我不知道为什么,我的泪流下来了”,“我”为什么流泪?
答:
(2)“他好像忘了说那句‘中国人没希望”’这句话有什么含意?
答:综合全文,分析张丙的性格特征。(6分)
作者以“五九”为题有何用意?(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门楣字匾的印记
住在楼房里,出出进进总觉得少了些什么。想来想去,那昔日萦绕眼前的门楣上的字匾不见了。门楣上的字匾,蕴藏着深厚的民俗文化,记录着农村变迁。不管哪一家盖房,都要在大门的上方,用楷书、隶书、宋体或书法名人的狂草,在一米见长、近半米宽的砖磨、石雕上刻字,大多刻四个字。大凡来人登门,都要举目瞻望、默念,别出心裁的字匾,便引来一番赞叹和好评。
门楣的字匾从有院落时就一直沿袭下来,它有农家的热望,有农家的期盼,也有农家的鸿鹄之志。我对门楣上的字匾没有过多的考察研究。我想,除“耕读人家”“紫气东来”“天道酬勤”等字匾是几百年来沿袭下来的外,有许多为应景之作,是针对当时的社会环境、人文教育、宣传理念而设定的。
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中期的房屋,多为土坯房屋,房屋四角用砖砌而成,门窗砌上砖,四周用土坯垒起,住房是简陋了些,但作为门面的门楼,不能含糊,用砖砌起,叫做砖包疙瘩,在当时是富有和气派的象征。门楣上的字匾用砖磨刻写,多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持家”“爱社如家”等。那时农民家里、心里就像是一张纸,没有家底,也没有私念,一心想着集体、国家。只要能为集体、国家多作贡献,再苦再累心也甜。那些字匾是发自他们内心的情感。从旧社会走过来的人,有了土地、吃穿,过上了安稳日子,怎能不知恩图报呢!
文革时期的住房,与五六十年代没有什么变化,但门楣上的字匾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盖的房屋门楣字匾写上了“斗私批修”“大公无私”“红心向阳”“兴无灭资”等字样,用红漆漆着,显得醒目而刺眼。它好像在默默关注着文革,这些语言硬邦邦,像一根根棍子戳到人身上。那时,那些“耕读之家”“光宗耀祖”“书香门第”被铲掉,留下疤痕。这是一种印记,它在土尘的散落中,记录着流年岁月。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春风吹遍祖国大地,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农村一改昔日的破败,展现了新模样。破旧的土坯房不见了,整齐的村道两旁,屹立着两层楼。青砖绿瓦的门楼,高大而气派,门楣上的字匾多姿多态,有青石雕刻而成的字匾,有大理石磨制而成的字匾,有镶着龙凤的烤瓷字匾。其内容也百花齐放,“日耀华门”“耕读务本”“龙凤呈祥”“清昂寰宇”“勤俭廉明”,既有高远的志向,又有幽香的韵律,耐人寻味。这些门楣字匾反映了农民走进新时代、当家做主人的气概,丰衣足食、生活安定的天伦之乐,成了农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如今,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城镇化的建设,形成包围农村之势。也许在一些农村,民居将由楼房代替,门楣上的字匾渐渐消逝,欣赏字匾的雅趣也随之消失了。流年的陈迹远去了,字匾里的故事失传了,但是中华文化传统的字匾,会永远刻在我们的记忆里。
(2011年4月《光明日报》,略有改动)下列关于农村的“门楣字匾”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门楣字匾记录着农村的变化历程,蕴藏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 |
B.门楣字匾从有院落时就一直沿袭,皆为四字,以表达农家的愿望。 |
C.门楣字匾,有许多应景之作,内容和社会环境、人文教育等有关。 |
D.门楣字匾多姿多态,制作材料不同,字体不同,大小则大致相同。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门楣字匾代表着农家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所以许多人家都尽量把字匾写得别出心裁,以求登门之人的赞叹和好评。 |
B.门楼和门楣字匾往往是富有和气派的象征,因此不管住房如何简陋,在门楼和门楣字匾的用料上都绝不能含糊。 |
C.门楣字匾的内容随时代而变,像“爱社如家”、“兴无灭资”等,虽语言生硬,但都表现了农民知恩图报的心态。 |
D.门楣字匾的内容大多既体现高远志向,又有幽香的韵律,既有雅趣,又反映现实生活,成了农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门楣字匾用楷书、隶书、宋体或书法名人的狂草镌刻,选择何种字体,反映了主人的兴趣爱好。 |
B.门楣字匾和时代联系紧密,而有些不一定就是人们真实愿望的反映,如文革时期某些门楣字匾。 |
C.随着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推进,民居被楼房代替,门楣字匾将随之消逝,门楣字匾文化也将消失。 |
D.改革春风吹遍祖国大地,门楣字匾内容也百花齐放,丰富多彩,显示了人们的思想越来越多多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