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比较水和空气对牛奶的冷却效果,某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下的探究实验:将一盒牛奶分别装入两个相同的瓶中,甲瓶放在水中,乙瓶放在空气中,其它条件均相同,如图所示。实验时,他们每隔一定时间记录一次插在甲、乙两瓶牛奶中的温度计示数如下表所示:
| 时间/min |
0 |
2 |
4 |
6 |
8 |
10 |
12 |
14 |
16 |
18 |
| 甲/℃ |
70 |
60 |
53 |
47 |
42 |
39 |
37 |
35 |
34 |
33 |
| 乙/℃ |
70 |
65 |
61 |
58 |
55 |
52 |
50 |
48 |
47 |
46 |
(1)甲、乙两瓶中的牛奶的多少应该 ___(选填“相等”或“不相等”);
(2)本次实验中,小王发现__ 的冷却效果更好;
(3)通过分析,小王又发现,甲瓶中牛奶冷却快慢前后不一致,是越来越___;(选填“快”或“慢”)
如下图所示是小明用来研究液体内部压强特点的实验装置,容器中间用隔板分成左右两边,隔板下部有一圆孔用薄橡皮膜封闭,橡皮膜两侧压强不同时会凹向深度小的一侧。
(1)他在容器两边各倒入适量的水,实验现象如图所示。可以判断_______边水产生的压强较大,你做出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这种现象说明液体压强与_______有关。这种通过橡皮膜形状的改变来判断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方法叫________法;
(2)小明在知道了液体内部压强特点后,想用以上实验装置来比较不同液体的密度大小,他设计的简要实验步骤如下:①在容器两边分别装入_________相同、密度不同的甲、乙两种液体;②观察橡皮膜的变形情况,判断两种液体密度的大小关系;请你帮小明把实验步骤①补充完整,说明判断两种液体密度大小的方法:判断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明同学利用如下图甲所示电路来探究串联电路中导体两端电压与导体的电阻的关系,图中R0的阻值为10
,电源电压恒为3 V;他分别用5
、10
、20
三个电阻替换Rx接在ab之间,并读出对应的电压表的示数,绘制成如图乙所示的Ux—R图像。

(1)请你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甲中的电压表接在RX两端;
(2)根据图像信息可知:串联电路中,其中一导体R0的电阻不变时,另一导体
的电阻越大,
两端电压越_________;由此规律可知在如图丙所示电路中,当变阻器的滑片P向左移动时,电压表的示数将变____;
(3)如果用导线替换
接在ab之间,则电压表的示数为接近V;若电阻
断路,则电压表的示数接近_V;
下面是关于“用天平和量筒测量某小石块的密度”实验步骤的描述,请按要求填空:
(1)将天平放在_________上,然后将游码移至标尺的_________处,发现指针指在分度标盘中央刻度线的左侧,此时应将天平的平衡螺母向_________(填“左”或“右”)调节。
(2)用调好的天平测小石块的质量时,砝码及游码的位置如下图甲所示,则小石块的质量是_________g;放入小石块前量筒内水的体积为10mL,放入小石块后量筒内水面位置如图乙所示,则小石块的体积是_________cm3,小石块的密度为_________kg/m3。
(1)如图甲所示小明用刻度尺测得物体的长度是_________cm。
(2)如图乙所示的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_________,体温计的示数为_________℃。
(3)如下图丙所示是小华测量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图表是小华在实验中所记录的数据:

| 路程(cm) |
运动时间(s) |
平均速度 |
90 |
3 |
|
40 |
2 |
①该实验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中用金属片使小车停止,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小车通过斜面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m/s。
如下图所示是某实验小组合作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实验时当烛焰离凸透镜20 cm时,移动光屏可得到一个清晰、倒立、缩小的烛焰的实像,由此可以知道该凸透镜的焦距应小于_________cm;随着蜡烛的燃烧,可观察到光屏上的像向_________(填“上”或“下”)移动。移动蜡烛,使烛焰离凸透镜10 cm,再移动光屏,_________(填“能”或“不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烛焰的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