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殖民大臣丘吉尔认为:“如果把我们的海上政策建立在同日本联合起来反对美国的基础上,那么很难想象还有比这更加糟糕的政策了。”对这一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主张维持英日同盟 | B.主张同美国结盟 |
C.对英日同盟持反对态度 | D.主张英、美、日三国结盟 |
下列农具最能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是
20世纪60、70年代,世界出现多极化趋势的主要表现,不包括
A.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
B.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发展 |
C.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
D.苏联综合国力的增强 |
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在这种力量均势被打破之前,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导致两极格局“受到撼动”和“挑战”的因素不包括
A.欧洲共同体形成 |
B.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
C.中国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
D.世界多极化格局基本确立 |
图4为美国与四国(英国、法国、日本、联邦德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示意图。它表明
A.美、欧、日形成三足鼎立局面 |
B.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开始动摇 |
C.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出现衰退 |
D.“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形成 |
欧共体宣称要“建设欧洲人的欧洲”,对外“用一个声音讲话”。这表明该组织
A.准备统一欧洲的语言 |
B.谋求欧洲的安全、独立和发展 |
C.严重损害了各成员国的主权 |
D.各成员国团结一致,亲密无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