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写道:“中国古代社会中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的制度……与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宗族组织相配合,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这说明宗法制( )
| A.有效维系了西周统治秩序的稳定 |
| B.按照宗族组织原则组建地方政权 |
| C.体现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的结合 |
| D.实现了国家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 |
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中国大趋势》一书中,形容中国特殊模式的民主是以信任为连接纽带,以自上而下的政治领导和自下而上的公民参与为结构特征的“纵向民主”,是一种有别于以往西方所走的民主(“横向民主”)道路,使中国稳定转型,避免了以往西方为走向民主而造成的资源浪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中国的民主政治模式是最佳模式 |
| B.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无需借鉴西方 |
| C.政治协商是中国民主政治的特点 |
| D.“中国模式”应该在世界各国推广 |
据载,山西太原有个前清举人叫刘大鹏,辛亥革命后仍以清代遗民自居,拒不承认民国,直到民国二十六年后才承认自己是中华民国人。促使刘大鹏思想转变的原因最可能是
| A.全民族抗战的实现 | B.南京国民政府统一全国 |
| C.民主共和制度的建立 | D.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1926年9月被人嗤之以鼻的国民党人攻下了长沙岳州武昌和汉口。1927年春他们拿下了南京和上海,到1928年6月,北京和整个中国北方都归他们统治了。”这则新闻报道反应的中国政局变化是指
| A.国民党反袁斗争取得胜利 | B.北洋军阀的统治基本结束 |
| C.日本侵华受到有效遏制 | D.国民党发动第五次“围剿” |
“道光后期以来,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与“转折点”相接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 B.《北京条约》 |
| C.马关条约》 | D.《辛丑条约》 |
史书记载:“行中书省与都省(中书省)互为表里……常赋岁钞四百万锭,各省备用之外,入京师者二百八十万锭”。材料反映了行省
| A.代表中央治理地方 | B.是元朝的最高行政机关 |
| C.与都省相互制衡 | D.是征收赋税的专门机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