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D、d和T、t是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在不同情况下,下列叙述符合因果关系的是
A.基因型为DDTT和ddtt的个体杂交,则F2双显性性状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1/16
B.后代表现型的数量比为1 : 1 : 1 : 1,则两个亲本的基因型一定为DdTt和ddtt
C.将基因型为DDtt的桃树枝条嫁接到基因型为ddTT的植株上,自花传粉后,所结果实的基因型为DdTt
D.基因型为DdTt的个体,如果产生的配子中有dd的类型,则可能是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变异
下图是人体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结构,方框甲代表大脑皮层,乙代表脊髓神经中枢。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图中e为感受器,a为效应器 |
B.当有刺激作用时,发生先缩手后产生痛觉的现象,说明缩手中枢位于乙方框处;痛觉中枢位于甲方框处 |
C.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d处膜外的电位变化是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
D.由甲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末端释放的神经递质只能引起乙的兴奋 |
图是突触的亚显微结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中内容物使b兴奋时,兴奋部位的膜对Na+通透性减小 |
B.②处的液体为组织液,③一定是下一个神经元的轴突膜 |
C.在前膜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过程,需要消耗能量 |
D.当兴奋沿b神经元传导时,其膜外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 |
向相同
下列有关兴奋传导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神经纤维膜外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 |
B.兴奋只能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在多个神经元之间单向传导 |
C.突触小体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
D.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后,使突触后膜发生电位变化 |
下列有关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内环境是多细胞生物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
B.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
C.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元正常的兴奋性 |
D.内环境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供能,利于生命活动正常进行 |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基因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 |
B.超级细菌感染病例的出现,是因为抗生素的滥用促使细菌发生基因突变 |
C.人工饲养的公狮和母虎交配,产下的“狮虎兽”不育,说明狮和虎存在生殖隔离 |
D.突变、基因重组和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