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生分析《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情况统计表》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年代 |
商办 |
官办或官商合办 |
外商企业 |
|||
设厂数 |
资本(千元) |
设厂数 |
资本(千元) |
设厂数 |
资本(千元) |
|
1872—1894 |
53 |
4697 |
19 |
16196 |
103 |
28000 |
1895—1913 |
463 |
90801 |
86 |
28469 |
136 |
103153 |
A.“爱国货运动”促进了洋务企业的快速发展
B.鸦片战争以来外国资本逐渐占据经济结构的主体
C.甲午战争后外国资本在华获得了快速的发展
D.辛亥革命后官办工业逐渐让位于商办工业
孙中山先生曾说:“三民主义是为人民而设的,是为人民求幸福的。……革命的目的就是为众生谋幸福。”最能体现上述思想的是()
A.民族主义 | B.民权主义 |
C.民生主义 | D.民主共和 |
1919年6月20日,中国访问的杜威在写给女儿的信中说:“要使我们国家14岁多的孩子领导人们展开一场大清扫的政治改革运动,并使商人和各行各业的人感到羞愧而加入他们的队伍,那是难以想象的。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在当时的中国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其主要原因是( )
A.戊戌变法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
B.新文化运动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 |
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
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进入了新阶段 |
从鸦片战争前后到19世纪90年代,中国思想界的发展历程是()
A.中体西用—开眼看世界—维新变法 |
B.开眼看世界—维新变法—中体西用 |
C.开眼开世界—追求民主共和—维新变法 |
D.开眼看世界—中体西用—维新变法 |
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所著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指出:“鸦片战争的整个过程里,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战争以严酷的实施暴露了这种差距,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二十世纪初,中国爱国知识分子对此思考的结论是( )
A.“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
B.“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
C.“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D.“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 |
20世纪初,巴黎、柏林、伦敦的嗜好和说话腔调,传布到了国内最遥远的乡村。根深蒂固的地方文化开始被全国性文化所取代,各国生活方式也愈来愈受到国际消费文化的影响。”促成欧洲发生这种文化变迁的主要媒介是( )
A.报纸和广播 | B.铁路与飞机 |
C.电影和电视 | D.网络和漫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