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斜线(/)给下面划线部分的文言文断句 (不超过6处)
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归。
(<<答苏武书>> )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①。”
(选自《论语•颜渊》)
【注】①偃:仆倒,倒下。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用“正”字铨释“政”字,忠告季康子,希望他为政能正本清源,以身作则,笃守正道。只有这样,人民才能归于正道。 |
B.孔子认为季康子行为欠正,作为执政者不能起到表率作用。因此谴责他“杀无道”以“就有道”,必将导致“民免而无耻”。 |
C.孔子认为,为政治本之道,本来不在于凶残很戾,专恃刑杀,而要以仁厚的情怀和道德礼法引导人民向上向善。 |
D.孔子用“风”“草”的譬喻阐明君民关系,领导者若能以身作则,为民模范,自能收到上行下效、风行草偃的效果。 |
(2)体现了孔子怎样的为政观?
答: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滕文公上》)
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尽心上》)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可以通过“庠、序、学、校”来教导百姓,使百姓懂得伦理关系。 |
B.“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说的是“在上位的人明白了伦理关系,在下百姓自然就会相亲相爱。” |
C.孟子认为良好的政治比良好的教育更重要,因此历代统治者都奉行孟子的思想第先抓政治,后推行教育。 |
D.两段文字强调的是道德教化的重要性,也是孟子的仁政思想的一部分。 |
2.在这两段中孟子强调的是什么观点?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孟子曰:“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门户求水火,无弗与者,至足矣。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让让百姓有时间种粮食,官方减轻他们的负担,百姓才能能够富起来。 |
B.孟子举晚上敲人门户求水讨火,没有人不给的例子,说明了统治者向百姓索取要讲究时间性。 |
C.孟子认为如果百姓的粮食象水火一样多,那么百姓也会自然而然的产生仁爱之心。 |
D.这段话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制民之产,百姓物质富有的的重要性。 |
2.孟子在这段文字阐述的是什么道理?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孟子说:“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桀和纣失天下的原因就是失去了百姓的拥护。 |
B.孟子认为对百姓要供其所需,因势利导,不能违背百姓的意愿,以免失去民心。 |
C.孟子认为百姓就如同水往下方流、野兽奔向旷野一样喜欢仁政,能实行仁政才是统治者的最高追求。 |
D.孟子认为所有的统治者都如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一样的不行仁政而想称霸天下,但终究是得不到的。 |
2.这段话孟子强调的是什么思想?联系实际有什么现实意义?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景春曰①:“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②?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③,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滕文公·下》)
[注释] ①景春:战国时纵横家。②公孙衍:魏国人,号犀首,当时著名的说客。张仪:战国时纵横家的代表人物,主张连横,为秦扩张势力。③古时男子年二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具有“一怒天下恐”的威力应该可称大丈夫吧 |
B.孟子否定了公孙衍、张仪不是“大丈夫”,因为他们不符合‘仁’“礼”‘义’的条件。 |
C.孟子认为“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意思是说这一般人所要遵守的“礼”,离“大丈夫”条件还差得远。 |
D.“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通俗的讲就是“在其位,就和人们一起努力;不在其位,就独自努力” |
2.这段话提出的是什么?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