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为什么有人唱歌不着调?
失歌症从先天因素来讲,遗传(基因)等方面的原因会导致“音乐脑”产生对于音高的识别障碍,且这种识别障碍在现实音乐环境下会被放大,进而出现音乐相关的记忆障碍。从后天发育来说,当大脑产生病变后,易致使患者部分或全部丧失本有的认知音符、歌唱节奏以及欣赏乐曲的能力。
唱歌不着调,又称为“失歌症”,是一种对音调把握不准,有乐感缺陷的异常表现,常伴随着对音乐记忆和识别上的问题。
有统计表明,有10%的人先天五音不全,唱歌跑调。其中的4%是先天性对音调精细识别的失敏。2002年,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的科研人员对失歌症者的脑部进行了全面的扫描,发现有大约一半的失歌症者在韵律认识方面有问题,且找到了一个与辨别音高和记忆旋律有关的大脑区域的脑白质与普通人的细微不同。他们推测,人脑中应该是存在有一个专门处理音乐的“模块”,当此部分发育不全就易导致失歌症症状。
人为什么会患上失歌症呢?目前还没有确切的研究结果。不过从理论上来讲,它应该是先天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的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先天因素来讲,人类大脑的右半球主管着人的想象、颜色、音乐、节奏等,遗传(基因)等方面的原因会导致“音乐脑”产生对于音高的识别障碍,且这种识别障碍在现实音乐情境下会被放大,进而出现音乐相关的记忆障碍。就像色弱者无法分清波长相近的颜色一样,失歌者无法区别出音高相近的音符。当然,也有研究表明,失歌症与大脑左侧额叶的发育有关。左半脑额叶区的运动性语言中枢,管理语言、性格、判断力、注意力、书写等功能,与情感的清晰表达,声音的精准模仿等都密切相关。当大脑左半球颞叶前部产生病变后,易致使患者部分或全部丧失本有的认知音符、歌唱演奏以及欣赏乐曲的能力,进而表现出其唱歌跑调。
2009年,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科研人员对53例脑卒中患者的左或右半球大脑中动脉进行了长期的跟踪研究。结果表明,失歌症组的左、右半球与正常人群并无太大差异,只是失歌症组常有着较多的额叶和听觉皮层病变。试验结果表明,后天失歌症的产生与一系列的认知功能、注意集中力、大脑运行功能,以及记忆能力相关。
当然,许多关于失歌症的研究也同样支持诸如初级听觉皮层、次级听觉皮层,以及边缘系统等多个皮层区域在音乐的处理中的重要性。研究者认为,其它皮层区域的病变,以及皮质厚度的异常,神经连接及大脑可塑性的缺陷等,也都与失歌症的发生有关。
另有一些研究表明,音调的处理一般是由大脑右颞区控制的(此区域有区分旋律、音调及间隔信息的功能),正常的次级听觉皮层会处理音调的变化并操控正确的语音语调。而最近的节奏分辨的试验提示,双颞区和神经运动区的互联动缺乏极可能是致使先天或后天失歌症产生的重要原因。
此外,记忆是有关识别和记录曲调的内部呈现,有助于识别熟悉的歌曲和将演唱歌曲的能力进入到脑中,故记忆的损伤也会很大程度造就失歌症的产生。
(《人民日报》2014年9月1日20版)下列选项对“失歌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从后天发育来说,失歌症者的大脑产生病变,使患者部分或全部丧失本有的认知音符、歌唱节奏以及欣赏乐曲的能力。 |
| B.失歌症是一种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共同作用的,对音调把握不准,有乐感缺陷的异常表现,并常伴随着对音乐记忆和识别上的问题的现象。 |
| C.有少部分人先天五音不全,唱歌跑调,对音调精细识别的失敏,这些是失歌症症状的表现。 |
| D.失歌症的发生也与其它皮层区域的病变,以及皮质厚度的异常,神经连接及大脑可塑性的缺陷等有关。 |
下列有关“失歌症”产生的原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从理论上讲,失歌症应该是先天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的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遗传因素占主导作用。 |
| B.蒙特利尔大学科研人员研究发现大约一半失歌症者在韵律认识方面有问题,且大脑区域的脑白质与普通人不同。 |
| C.失歌症者大脑的右半球会出现音乐相关的记忆障碍,就像色弱者无法分清波长的颜色一样,失歌者无法区别出音符。 |
| D.双颞区和神经运动区的互联动缺乏极可能是致使先天或后天失歌症产生的重要原因。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遗传等方面的原因会导致“音乐脑”产生对于音高的识别障碍,且这种识别障碍在现实音乐情境下会被放大,因而音乐相关的记忆障碍就出现了。 |
| B.人脑中应该存在有一个专门处理音乐的“模块”,当此部分发育不全就易导致失歌症症状,失歌症者的大脑的左右半球与正常人截然不同。 |
| C.左右大脑在人体中各司其职,比如想象、颜色的判断、音调的处理等是由右脑主管,而语言、注意力、书写等由左脑主管。 |
| D.认知能力、注意集中力、大脑运行功能及记忆能力与唱歌水平息息相关,只要这些能力欠佳,就必定会导致失歌症的产生。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启功太傻了(斯文牛)
如果说中国书法家协会原主席启功算不上一个书法家,那你会说这人不是绝顶的无知,就是不知天高地厚的狂妄了。但这话却偏偏有人说,而且还是在中央电视台的节目里。不过说这话的不是旁人,正是启功老先生自己。
那是“东方之子”的名人访谈节目,记者是把启功先生作为大书法家来采访的。可是启功首先声明他不是一个书法家,他说他首先是一个教师,然后勉强算是一个画家,书法只是他的业余爱好而已。
启功老先生说话时态度十分认真,绝无戏言。不过他这话一出,倒弄得许多人好尴尬了。作为全国书协主席的启功尚且算不上一个书法家,那谁个还敢再妄称书法家呢?但事实上,全国挂书法家头衔的,现如今多的已如夏日七月夜空中的数也数不清的繁星了。虽然启功老先生此时说的只是他自己,但春秋笔法的味儿是很浓的,相信那些名不副实的滥竽充数者听了会面红耳赤,心中不悦的。启功先生也真太傻了,何必在大庭广众之下,四面树敌呢?
但我想启功老先生的话是有感而发的,是有着深刻的道理在其中的。试想,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真正自成一体的书法家又有几人?那么几百几千年后,我们这个时代中产生的书法家,能够像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者,又能有几人?如此看来,启功老先生的话绝非是名人的自谦,而是真正懂得书法艺术真谛的大实话,他是在拿真正的书法家的标准来衡量自己呢!只是这尺度太高太严,能够够得上这标准的真是寥若晨星了,而如今能像启功那样敢于拿这标准来衡量自己的,又有几人呢?
采访中那记者又称赞启功的书法是如何如何的好,可启功却又偏不领这个情。他说他的字在成为书法家之前还算可以,自从当了书法家,特别是当了书法家的头儿之后,经常在外给人家题几个诸如某某大酒店之类的字,哪里还讲究什么艺术,灵性,情感,纯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应酬之作,不管别人怎样称赞,他心里非常清楚,他的字是越写越差了。
启功老先生自揭其短也便罢了,可他偏偏把字越写越差归结为经常给人家题字,这话说得虽很实在,却又未免发傻。现如今,有些所谓的书法家,一天到晚地给人家一字千金的题字,成了题字的专业户,还有些人是为了给人家题字才专门练字的。这些人的字如果按照启功老先生的逻辑,那是越题越差,越练越差的,而且也根本不入书法艺术之流。启功先生的这一席话,简直是在砸他们的饭碗,拆他们的台子。这年头,说奉承话都还来不及,启功先生却哪句话不中听,就说哪句,这还不算是天字第一号的傻人吗?但据说真正搞艺术的,都是率真之人,有的只是赤子之心,不傻反倒不正常了。启功老先生敢说这样的傻话,与其说来自为人的胆识,莫如说来自艺术的良知。
那些把练书法作为追名逐利工具者可能会为启功老先生的傻话大动肝火,但那些把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去追求的人却会把他的话作为逆耳的忠言来对待,他们也一定会学着启功先生的样子,去做书法艺术的傻子的。
1、启功老先生不承认自己是书法家的两个理由是:( )( )
| A.完全是出于谦虚 。 |
| B.与他的教学绘画比,书法成就甚微。 |
| C.他的“书法家”的尺度与众不同。 |
| D.书法艺术高不可攀。 |
E、目的是要讽刺那些妄称书法家的人。
F、他自认为未能达到像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等书法大师的艺术境界。
2、根据文意,“春秋笔法”是什么味儿?
3、为什么启功老先生作了书法家甚至书法家的头儿后字“越写越差”了,试简要回答其原因。(不超过20字)
4、启功老先生的“傻”表现在哪些方面?试分条概述。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美与物理学(杨振宁)
物理学自(1)到(2)到(3)是自表面向深层的发展。表面有表面的结构,有表面的美。譬如虹和霓是极美的表面现象,人人都可以看到。实验工作者作了测量以后发现虹是42°的弧,红在外,紫在内;霓是50°的弧,红在内,紫在外。这种准确规律增加了实验工作者对自然现象的美的认识。这是第一步(1)。进一步的唯象理论研究(2)使物理学家了解到这42°与50°可以从阳光在水珠中的折射与反折射推算出来,此种了解显示出了深一层的美。再进一步的研究更深入了解折射与反折射现象本身可以从一个包罗万象的麦克斯韦方程推算出来,这就显示了极深层的理论架构(3)的美。
牛顿的运动方程、麦克斯韦方程、爱因斯坦的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方程、狄拉克方程、海森堡方程和其他五六个方程是物理学理论架构的骨干。它们提供了几个世纪的实验工作与唯象理论的精髓,达到了科学研究的最高境界。它们以极度浓缩的数学语言写出了物理世界的基本结构,可以说它们是造物者的不朽诗篇。
这些方程还有一方面与诗有共同点:它们的内涵往往随着物理学的发展而产生新的、当初所完全没有想到的意义。举两个例子:上面提到过的19世纪中叶写下来的麦克斯韦方程是在本世纪初通过爱因斯坦的工作才显示出高度的对称性,而这种对称性以后逐渐发展为20世纪物理学的一个最重要的中心思想。另一个例子是狄拉克方程。它最初完全没有被数学家所注意,而今天狄拉克流程已成为数学家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
学物理的人了解了这些像诗一样的方程的意义以后,对它们的美的感受是既直接而又十分复杂的。
它们的极度浓缩性和包罗万象的特点也许可以用布雷克的不朽名句来描述:
一粒沙里有一个世界 一朵花里有一个天堂
把无穷无尽握于手掌 永恒宁非是刹那时光
它们的巨大影响也许可以用波普的名句描述:
自然与自然规律为黑暗隐蔽:
上帝说,让牛顿来!一切既臻光明。
可是这些都不够,都不能全面的道出学物理的人面对这些方程的美的感受。缺少的似乎是一种庄严感、一种神圣感、一种初窥宇宙奥秘的畏惧感。我想缺少的恐怕正是筹建哥特式教堂的建筑师们所要歌颂的崇高美、灵魂美、宗教美、最终极的美。
1、物理学自表面向深层的发展有三个阶段,它们是:( )
A、从观察自然现象到了解自然现象的表象美,直到体验自然现象的终极美,
B、从实验研究到唯象理论研究,直到建立极深层的理论架构。
C、从观察自然到计算研究,直到建立方程。
D、从观察自然现象表面的美到显示自然现象深层的美,直到体验自然现象的崇高美和灵魂美。
2、依据文意,关于虹和霓的认识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根据实验测量,虹和霓的角度和结构不同。
B、作者借助虹和霓的例子,形象而又准确的描述了物理学从表面向深层发展的不同阶段。
C、虹和霓能全面反映自然现象的表象美、深层美和崇高美、灵魂美、宗教美、最终极的美。
D、作者利用虹和霓这个人人可以看见的例子来说明美与物理学的关系,浅显明了而又引人入胜。
3、作者用“不朽诗篇”来形容物理学上的几个著名方程,由此可以推导作者对诗歌的认识,下列各项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诗歌的语言是凝练的,具有极度的浓缩性。
B、诗歌的内涵是丰富的,读者对诗歌的新的感受可以超出作者赋予的范围。
C、诗歌给读者的感受是直接而又复杂的。
D、诗歌虽然高于生活,但毕竟来于生活,因此诗歌和物理学有相通之处,那就是都能够反映自然规律。
4、对作者引用雷克和波普的诗句的用意或效果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形象的说明物理学的理论架构有着极深层的概括性和广泛的应用性以及由此产生的巨大影响。
B、形象的说明深入研究即使极小的自然现象也能获得惊人的成就,从而产生深远的影响。
C、物理学的美很难用科学的术语去形容,只有用诗歌的语言才能道出科学的庄严感、神圣感、初窥宇宙奥秘的畏惧感。
D、只有把科学的语言和诗歌的语言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全面的反映物理学深层的理论架构之美。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贝壳未碎(余秋雨)
小城萨拉曼卡十分紧凑,不管你怎么走,只要找得到中间像一个方形老城堡似的市政广场,怎么也迷不了路。几乎所有的街道都从那里伸展出来,每次走的有点迷糊了,就再回到那里重新开始,几次下来,已熟如故土,不再有迟疑的步履。
但是,对于欧洲小城,千万不能这么套近乎。你以为已经了如指掌,实际上恐怕连边沿都没有摸着。特别是那些只给你提供一二个亮点的小城,更要另眼相看。 一二个亮点,是醇化过后的简明,背后躲着大量被省略的文章。
萨拉曼卡在市政结构上的亮点是那个广场,而在精神结构上的亮点却是大学。萨拉曼卡大学没有围墙,因此构不成表面上的中心,转弯抹角都是大学的某系某科,连城里的一切纪念品商店都在出售与大学有关的物件。
事情一与大学相连,便立即变的深不可测,更何况萨拉曼卡大学是西班牙最古老的大学。我曾在一本历史书上读过,哥伦布出发远航前为了进一步熟悉与航海密切有关的天文学知识,曾特地来到萨拉曼卡,与几位博学的修士探讨,这些修士,当时好像就是萨拉曼卡大学的教授。那么,小小的萨拉曼卡,早在哥伦布时代就已经是学术研究中心,它在欧洲人发现新大陆之前已经对辽阔的未知世界有过推测和遥望,而且懂得从天文学的高度来设计航线。
因此它小不堪言又大而无边。
哥伦布来到这里的具体行迹当然是不可能找到参证的了,但我愿意带着冒险家出发前的心境在这些安静的街道间走走,想想安适如何怂恿了冒险,小街如何觊觎着大海。
正这么走着,我突然停步,在一个街口看到了一幢古老又巨大的建筑,浑身是古朴的土黄,但满墙却雕满了贝壳!对大海的渴望如此不言而喻,又把这种渴望展现得如此气派。我连忙拉住两个学生模样的青年人打听,他们说,这楼叫贝壳屋,建于十五世纪末至今已有五百多年。我在心底暗暗一算,那正是哥伦布准备出发的年代。
贝壳屋有台阶可上,无人阻拦。进去几步就是一个洞窟般的大厅,四周古柱森然。此时已是黄昏,天色黯然,大厅古柱间更是阴气森森,像是不小心误入了一个酋长的巢穴,一个恐怖的王府,但我心里明白,这王府的名称就叫时间。大厅有二楼,是长长的回廊那里倒是泛出一些光来,是我还能在大厅古柱间辨别物象,轻步踩蹋。
左前方有了灯光,越进越亮,也开始有人,终于走进了一间有现代设施的厅室,看那文字标牌,原来是到了萨拉曼卡大学的公共图书馆。伸头一望,有不少学生在书库翻阅,至此我才明白过来,刚才穿越的古柱森然的贝壳屋,就是这个图书馆的门廊。
那么,这个图书馆也实在太排场了。
哥伦布当年一定会来到这里。萨拉曼卡大学不大,贝壳屋当时新建,他没有不来的道理。这个航海迷一见满墙的贝壳一定笑逐言开了吧?
五百多年来贝壳未碎、古柱未倒本是一个奇迹,更大的奇迹是五百多年后它们仍不以自身的资格让人供奉,只是默默的支撑在一起做了大学图书馆的门廊,就像一代元勋已经须发皓然还乐呵呵的为孩子们看家护院。
我猜想大学当局作这番设计是要让所有的青年学生每天走一走这门廊,但不知有多少学生能够体会,这里有一个巨大的象征。今天图书馆里的任何一本书都比不上墙上贝壳的年岁,而贝壳还只是路标,指引着更为悠久和未知的世界。因此,灯光明亮的现代书库只是白沫一闪,人类求知的道路仍然如古柱下无灯的恐怖,老墙上对水的渴念。等着吧,当今天自以为是的学者们全部退出历史,这满墙的贝壳仍不会破碎。
欧洲文明的本性,本不在纸叶间。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或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 A.小城萨拉曼卡是一部文化内涵丰富的“大书”,读懂这部“大书”,不能只关注小城的那“一两个亮点”。 |
| B.萨拉曼卡大学图书馆是探险家哥伦布研修学习过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上说,它的确是“太排场了”。 |
| C.作者惊叹贝壳屋的文化价值,因为它是萨拉曼卡五百多年来文明的见证,并且至今还能引起人们无限的回想和憧憬。 |
| D.小街能够“觊觎着大海”,是与前文“小不堪言而又大而无边”相呼应;而“贝壳未碎”,则点明了文章的主旨:萨拉曼卡人虽然疏远了现代文明,但保住了萨拉曼卡城的历史风貌。 |
E、“欧洲文明的本性,本不在纸叶间”,意思是在欧洲像“贝壳屋”这样的文化古迹处处皆是,它们对文明的传承作用大于任何图书馆和书籍。
2、作者说,欧洲小城的“一二个亮点,是醇化过后的简明,背后躲着大量被省略的文章”。请简要回答:
① “亮点”指的是:
② “被省略的文章”指的是:
3、作者说贝壳和古柱“就像一代元勋已经须发皓然还乐呵呵的为孩子们看家护院”,这个比喻的含义是:
4、萨拉曼卡城“贝壳屋”满墙的贝壳在当初和现今都具有象征意义。请依据文意说明“贝壳”的象征意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李格非先生二三事(戴建华)
我的老师、武汉大学教授李格非先生年届八十,德高硕学,知识界多尊称他为“我们的格老”。他担任《汉语大字典》常务副主编,主持编纂工作十又五年,确实苦心孤诣。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十载铅椠虫鱼,一片寒毡,埋头修纂”,“不为利锁名牵,不省疾疢淹缠。编摩恽恽,呕出心肝一片丹”(《增字锦堂月曲·编纂抒怀》)。我曾亲见格老推敲例句十分辛苦,忍不住劝他:“您成竹在胸,资料卡片又这么丰富,可以手到拈来。例句只要证明释义就行,何必尽善尽美?”格老正色答道:“同样解释一个‘把’字,林语堂的例子是‘把人杀死,把钱抢走’,我的例子是‘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善恶分明自不待言,但佳者得之不易。”又说:“潜移默化,著书立说者岂可轻忽?”
格老业余喜撰对联,认为可以寄托性情,不必以雕虫小技视之。一日,他想起唐朝娄师德逆来顺受、忍辱负重的故事:人家把口水吐在其脸上,擦也不擦,让它自己干去;能够喝下五斗老醋,肚量亦自不凡。格老就用“唾面自干鼻吸五斗醋”为出句,反复推敲对句。一位才子对以“掉头不顾耳听万松声”,可说气象恢弘,对仗也工稳熨贴。但格老以为潇洒有余,谦诚不足。他宁愿声律小疵,对以“虚怀好学心萦一字经”。“一字经”用的是《诗经》“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和《荀子》“用心一也”的典故。格老安贫乐道,不完全赞成《论语》上“居无求安,食无求饱”和《礼记》上“富润屋,德润身”的说法,略加增删,集成一副佳联:“居无求安食求饱,。”于此可见先生襟怀。我久为人师,最苦不过的是所教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而聪明好学者令人愉悦,反之使人头疼,大率也是常情。一日与格老讲论此事,先生略一沉吟,说起他在成都的一件往事:某一工艺作坊,竟以最不起眼的树根老藤雕刻嫁接为绝妙盆景,令人叹为观止。格老应嘱撰题一联:“天生我材必有用,世无朽木不可雕。”店主十分感激,我听后也是深受启发。
格老忙余小憩,爱听京戏,并能清唱,自得其乐。曾观赏某名家演艺,十分佩服其做工老到,功力深厚。但随后又万分惋惜他有一处败笔。原来那是一出悲剧,那位艺术家随意表演出一个惟妙惟肖的抽烟动作,嘴唇一张一合特别边式,惹得观众忍俊不禁,但同时全然破坏了悲剧气氛。格老因此告诫:“有人运思作文,全不顾通篇情调意境,一味在丽辞佳句上施才逞能,正与此一般无异。”这使我不禁检讨起多年前的一段往事:我的家乡生产队死了耕牛,托我写一份贷款买牛的申请,我煞费苦心,洋洋洒洒写了几百字,中有一句“牛乃耕者之本”,当时颇引为得意。不料一略识文字的老农事先已写好了申请,也来让我润色,那纸上径直写道:“我们队耕牛死了,眼下青黄不接,申请贷款五百买牛,秋后一定偿还。”我霎时羞愧得无地自容。格老对此感喟再三,说,这正如鲁迅先生所告诫过的,要“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啊!
1、下列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 A.格老编纂字典时选择例句力求“尽善尽美”,其标准是:内容健康,善恶分明,形式完美。 |
| B.引用“唾面自干鼻吸五斗醋,虚怀好学心萦一字经”这副对联要表现的意思是为人要大度,为学要谦诚。 |
| C.第三段用艺术家的败笔和“我”写的贷款申请作类比,意在说明写文章要顾全通篇情调意境,不可在丽辞佳句上施才逞能。 |
| D.格老引用鲁迅先生的话“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来批评学生,虽然尖锐,但语重心长。 |
E、本文的中心内容是赞扬李格非先生人品高尚,治学严谨。
2、第二自然段横线处删去了对联的下句,请补写完整。
3、格老撰题一联,“店主十分感激,我听后也是深受启发”。请回答:
① 店主为什么“感激”?
② “我”受到的“启发”是什么?
4、“我霎时羞愧得无地自容”的原因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题。
泥泞
迟子建
北方的初春是肮脏的,这肮脏当然缘自于我们曾经热烈赞美过的纯洁无瑕的雪。在北方漫长的冬季里,寒冷催生了一场又一场的雪,它们自天庭伸开美丽的触角,纤柔地飘落到大地上,使整个北方沉沦于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中。如果你在飞雪中行进在街头,看着枝条濡着雪绒的树,看着教堂屋顶的白雪,看着银色的无限延伸着的道路,你的内心便会洋溢着一股激情:为着那无与伦比的壮丽或者是苍凉。
然而春风来了。春风使积雪融化,它们在消融的过程中容颜苍老、憔悴,仿佛一个即将撒手人寰的老妇人。雪在这时候将它的两重性毫无保留地暴露出来:它的美丽依附于寒冷,因而它是一种静止的美、脆弱的美;当寒冷已经成为西天的落霞,和风丽日映照它们时,它的丑陋才无奈地呈现。
纯美之极的事物是没有的,因而我还是热爱雪。爱它的美丽、单纯,也爱它的脆弱和被迫的消失。当然,更热爱它们消融时给这大地制造的空前的泥泞。
小巷里泥水遍布;排水沟因为融雪后污水的加入而增大流量,哗哗地响;燕子在潮湿的空气里衔着湿泥在檐下筑巢;鸡、鸭、鹅、狗将它们游荡小巷的爪印带回主人家的小院,使院子里印满无数爪形的泥印章,宛如月下松树庞大的投影;老人在走路时不小心失了手杖,那手杖被拾起时就成了泥手杖;孩子在小巷奔跑嬉闹时不慎将嘴里含着的糖掉到泥水中了,他便失神地望着那泥水呜呜地哭,而窥视到这一幕的孩子的母亲却快意地笑起来……
这是我童年时常常经历的情景,它的背景是北方的一个小山村,时间当然是泥泞不堪的早春时光了。
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
泥泞常常使我联想到俄罗斯这个伟大的民族,罗蒙诺索夫、柴可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蒲宁、普希金就是踏着泥泞一步步朝我们走来的。俄罗斯的艺术洋溢着一股高贵、博大、阴郁、不屈不挠的精神气息,不能不说与这种春日的泥泞有关。泥泞诞生了跋涉者,它给忍辱负重者以光明和力量,给苦难者以和平和勇气?一个伟大的民族需要泥泞的磨砺和锻炼,它会使人的脊梁永远不弯,使人在艰难的跋涉中懂得土地的可爱、博大和不可丧失,懂得祖国之于人的真正含义:当我们爱脚下的泥泞时,说明我们已经拥抱了一种精神。
如今在北方的城市所感受到的泥泞已经不像童年时那么深重了。但是在融雪的时节,我走在农贸市场的土路上,仍然能遭遇那种久违的泥泞。泥泞中的废纸、草屑、烂菜叶、鱼的内脏等等杂物若隐若现着,一股腐烂的气味扑入鼻息。这感觉当然比不得在永远有绿地环绕的西子湖畔撑一把伞在烟雨濛濛中耽于幻想来得惬意,但它仍然能使我陷入另一种怀想,想起木轮车沉重地辗过它时所溅起的泥珠,想起北方的人民跋涉其中的艰难的背影,想起我们曾有过的苦难和屈辱,我为双脚仍然能触摸到它而感到欣慰。
我们不会永远回头重温历史,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但是,当我们在被细雨洗刷过的青石板路上走倦了,当我们面对着无边的落叶茫然不知所措时,当我们的笔面对白纸不再有激情而苍白无力时,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为此,我们真应该感谢雪,它诞生了寂静、单纯、一览无余的美,也诞生了肮脏、使人警醒给人力量的泥泞。因此它是举世无双的。
.文章在开头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雪,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作者为什么说"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请联系全文回答。
.最后一段,作者既说"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又提出"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你是如何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