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下列赏析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两句诗是南宋诗人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诗句,表现了他以死明志,舍生取义的决心。
B.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一个“望”字统领下文,有登高远眺的意思并有很大的想象成分,它显示了诗人自身的形象,使人感受到他那豪迈的意兴。
C.郑愁予的《雨说》一诗中有两节写到了雨要“教你们勇敢地笑”,“笑”在这里代表一种快乐幸福,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D.陶渊明《饮酒》中“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点明了生活的地点及地理环境,表明作者喜欢热闹的田园生活,忘怀世俗与自然相契合的心境。
科目 语文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概括说明内容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下面句子没有语病一项是()
A.我们在心里由衷地感谢老师多年来的默默付出。
B 有没有正确的环保关,是低碳生活实现的关键。
C.开展“绿色网络”进校园,是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需要。
D.同学们写作文,要有真情实感,切记不要胡编乱造。

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吸收知识,使自己学识更加渊博。
B.经过大家一番苦心孤诣的开导,他终于明白了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C.灾后的尼泊尔,重建工作千头万绪,百废俱兴
D.繁华的商业街,观光购物的人济济一堂,笑容满面。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蹑手蹑脚争妍斗燕无济于是络绎不绝
B 庞然大物翩翩起舞豁然开朗水泄不通
C.束手无策引经据典怒不可遏相题并论
D.养遵处优孤苦伶仃黔驴技穷饴然自得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奇(qū)利(xī)丰(yú)忍不禁(jīn)
B.妙(juàn)逸(jùn)息(qì)融融泄(yì)
C.引(háng)窥(cì)分(wǎn) 蹑手脚(liè)
D.丽(qǐ)悍(biāo) 凝(móu) 络不绝(yì)

摘不掉的眼镜
方冠晴
1938年,日本兵攻占了黄梅县城,四处抓人当劳工修筑炮楼
一次,鬼子又抓来十多个人,其中,有两个教书的先生,一个姓何,一个姓方,两个人都是近视,戴着眼镜何老师大约三十来岁,身体稍微强壮一些,而那个方老师,则五十好几,斯文,瘦弱
这两个老师被抓来的第一天,就没能完成鬼子规定的任务,只能接受鬼子的惩罚
鬼子让没能完成任务的人站成一排,然后,挨个儿抽他们的耳光,抽得大家鼻青脸肿抽到队伍的后面,就是两个戴眼镜的老师那个日本兵冲何老师吼:“眼镜,摘下!”何老师只得摘掉了眼镜,日本兵照何老师的脸上“啪啪啪”抽了三个耳光,然后来到方老师的面前,照样下达命令:“眼镜,摘下!”方老师昂着头,腰板挺得笔直,一动没动日本兵只得再次吼叫:“你的,眼镜,摘下!”方老师不屑地看着日本兵,问:“你让我摘下眼镜给你打,我就摘下眼镜给你打吗?你以为我这样犯贱?”他的语气惹恼了鬼子,鬼子对他拳打脚踢,将他打得趴在地上。
鬼子走后,劳工们都围了上来,何老师赶紧来搀扶方老师,方老师却一掌将他的手推开了,冷冷道:“你不配扶我!鬼子没有人性,他让你摘掉眼镜好让他抽耳光,你就真的照办,这跟他要打你的脸你就将脸送上去有什么区别?你难道就没有一点点做人的尊严,做人的骨气?”
何老师低下了头,所有的劳工都低下了头。
第二天傍晚,鬼子再次惩罚那些劳工鬼子第一个就来找方老师
鬼子仍要方老师自己动手摘下眼镜,方老师岿然不动,鬼子便用刺刀顶在方老师的胸口上,命令方老师摘下眼镜,每命令一声,刺刀就往前推进一点刺刀扎进了肉里,一点一点往方老师的胸膛刺进,血,顺着胸口往下淌,鬼子仍在高声叫嚣:“想活命,就摘下眼镜!”方老师咬着牙,傲视着鬼子,就是不抬手摘眼镜。
刺刀终于从后背穿出,方老师倒下了,但,眼镜,仍戴在他的脸上。
鬼子举着血淋淋的刺刀,来到何老师面前,命令何老师摘下眼镜,何老师咬了咬牙,发出一声吼:“你真以为我是孬种!”就扑了上去,一把抓住了鬼子的枪,与鬼子扭打起来。
方老师的死,给了所有劳工以震撼,现在又见何老师动了手,大家激昂起来,一拥而上,与鬼子们拼了结果,六个鬼子都被愤怒的百姓打死了。
虽说城里的鬼子闻讯赶了出来,虽说百姓们也有死伤,但大多数人保住了生命,成功逃了出来
是方老师不摘眼镜的微小举动,唤醒了人们的尊严和勇气,让这些微弱的人们强大了起来,奋起抗争,改变了命运。
摘不掉的眼镜,就是摘不掉的尊严,是一种气节,也是一种气概一个人,会因为尊严而高贵,一个民族,会因为尊严而强大。(选自:2011年第2期《时文精粹》)
理解标题“摘不掉的眼镜”的含义


“刺刀终于从后背穿出,方老师倒下了,但,眼镜,仍戴在他的脸上”这句话实际上是写:方老师被敌人残害致死了但是,作者没有写“死”,而是说“倒下了”,还加上“眼镜,仍戴在他的脸上”,你觉得这样写好在哪儿呢?


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对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本文多处个对比手法,请任选一例并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联系李大钊的《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谈谈你阅读本文的启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