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初期,大量知青和工人返回城市,为解决这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国家允许他们开办“个体企业”,同时规定“个体户雇工不得超过7人”,企业主自己也必须从事劳动。这说明( )
| A.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 |
|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建立 |
| C.单一公有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 |
| D.城市经济改革已摆脱计划经济束缚 |
杜鲁门提出“对日本的占领不能重蹈德国的覆辙”,这一主张付诸实行后
| A.所有对日作战国家的军队共同占领了日本 |
| B.战争结束后所有外国军队撤出了日本 |
| C.美苏两国联合控制了日本 |
| D.美国以“盟军”名义占领了日本 |
建国后各时期的教育方针具有不同的时代特点。属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育方针是( )
| A. |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
| B. | "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 |
| C. | "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 |
| D. | "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
(山东省泰安市2008年高三期中考试,历史,37)1956年—1966年被称为“文艺学术发展的春天”,这一时期文学艺术硕果累累。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双百”方针的贯彻 |
| B.广大知识分子的辛勤劳动 |
| C.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文艺创作素材丰富 |
| D.全国知识分子会议的召开 |
从1952年秋开始,我国对高等院校进行大规模调整,新设了北京地质学院、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成都工学院,昆明工学院等学院,院校数量从201所减少到181所。这表明,当时调整的主要目的在于( )
| A.彻底改变原有的不合理区域布局 | B.有计划地开始整顿和改造旧教育 |
| C.实现教育为工农服务 | D.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 |
关于1956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不符合史实的是()
| A.确保了学术文化事业此后十多年的繁荣 |
| B.吸取了我国历史上学术、文化发展的经验 |
| C.纠正了科学文化领域存在的教条主义倾向 |
| D.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科学文化事业的教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