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文后各题。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战国策》)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荆轲顾笑武阳顾:回头看 | 
| B.愿大王少假借之假借:宽容,原谅 | 
| C.秦王惊,自引而起引:伸直身子 | 
| D.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废:残废 |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中加点词相同的一项是
例:而乃以手共搏之
| A.以次进 | B.以故荆轲逐秦王 | 
| C.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 D.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 
下列句中加点通假字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武阳色变振恐振:通“赈” | 
| B.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卒:通“猝” | 
| C.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 | 
| D.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 | 
下列对情节、人物及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描写了荆轲刺秦王过程中“顾笑武阳”“图穷匕见”“倚柱笑骂”等惊心动魄场面。 | 
| B.写荆轲“笑”——“顾”——“前”三个动作,衬托出秦武阳的胆怯和秦王的威严。 | 
| C.作者以群臣的惊愕,秦王的惶急、左右的惊呼,从侧面衬托了荆轲的英雄虎胆。 | 
| D.选文最后写荆轲事败之后“倚柱而笑,箕踞以骂”,从正面刻画了荆轲的英雄形象。 | 
文言文阅读
 芋老人传
 周容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也。”雨止,别去。
 十余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丞、尉闻之,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子不佣矣。
 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老人老矣,所闻实多: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幸或名成,遂宠妾媵,弃其妇,致郁郁而死,是芋视乃妇也。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灯、一窗、一榻,晨起不辨衣履,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是芋视乃友也。更闻谁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是芋视乃学也。是犹可言也。老人邻有西塾,闻其师为弟子说前代事,有将、相,有卿、尹,有刺使、守、令,或绾黄纡紫,或揽辔褰帏,一旦事变中起,衅孽外乘,辄屈膝叩首迎款,惟恐或后,竟以宗庙、社稷、身名、君宠,无不同于芋焉。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
 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遣之。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
 赞曰:老人能于倾盖不意作缘相国,奇已!不知相国何似,能不愧老人之言否。然就其不忘一芋,固已贤夫并老人而视芋之者。特怪老人虽知书,又何长于言至是,岂果知道者欤?或传闻之过实耶?嗟夫!天下有缙绅士大夫所不能言,而野老鄙夫能言者,往往而然。
 【注释】倾盖:途中相遇,停车交谈。此指偶然相会。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就:参加 | B.谓老人与相国有旧旧:老交情 | 
| C.厚资而遣之资:赏赐 | D.相国遽惊谢曰谢:道谢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老人能于倾盖不意作缘相国有一于此,不如死也 | 
| B.致郁郁而死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 | 
| C.以污贿不饬罢木欣欣以向荣 | 
| D.或传闻之过实耶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用传记方式借题发挥的讽世之作,讽喻因地位改变“而忘昔日”的种种世态。 | 
B.芋老人的借芋说理是全文的主要部分,由回答相国“何 向者之香而甘也”直截了当地提出“时、位移人”的论点。 | 
  
| C.芋老人所谓“芋视乃妇”,即厌弃糟糠之妻,“芋视乃友”,即忘记贫贱之交,“芋视乃学”,即品性堕落,渎职犯法。此三者由家庭、朋友到个人品德,危害的范围比较大。 | 
| D.篇末“赞曰”,这是用史家笔法,由作者直接评论芋老人其人其事,在写法上,表明了传记体的格式,从意义上说,深化题旨。 | 
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犹是芋也,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
 (2)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梦亦同趣趣:同“趋”,往,赴 | 
| B.始指异之异:感到……奇怪 | 
| C.外与天际际:边界 | 
| D.颓然就醉就:接近 | 
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隙也,则施施而行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 B.醉则更相枕以卧无以至千里 | 
| C.穷山之高而止吾尝终日而思矣 | 
| D.洋洋乎与造物者游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 
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便表明自己是个“僇人”,既含有对贬谪流放的不满之情,又引出下文的出游。 | 
| B.作者写西山“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的景色,用以表明自己顽强不屈的性格。 | 
| C.文章扣住“始”字来写,从“始知”,到“始指”,再到“游于是乎始”,可谓别具匠心。 | 
| D.文章和《赤壁赋》异曲同工,“乐山”、“乐水”,都是在特殊人生境遇中感悟自然的佳作。 |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2)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阅读《赤壁赋》语段,回答问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作者使用曹操的典故,其用意是 ()
| A.赞颂曹操横槊赋诗的英雄气概。 | 
| B.同情曹操不遇于时。 | 
| C.慨叹人生无常。 | 
| D.借曹操自比,表明自己被贬的心志。 | 
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 A.本文是散文,因而重在写景抒情,而不用议论的表达方式。 | 
| B.作者对客人箫声悲凉而感到不解,因而发问。 | 
| C.作者借用江水、明月、清风这些意象,阐述事物皆具“变”与“不变”的二重性。 | 
| D.客人转悲为喜,最后主客畅饮而酣睡舟中。 | 
翻译下列句子
 ⑴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⑵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尝废离。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29.“慈父见背”中“见”作何解释?另外还有哪些理解?
 答:
 30.第一段是如何有层次的叙述了“闵凶”哪些具体内容?
 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冯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上既闻廉颇
、李牧为人,良说,而搏髀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唐曰:“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
 当是之时,匈奴新大入朝那,杀北地都尉卯。上以胡寇为意,乃复问唐曰:“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唐对曰:“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曰‘阃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此非虚言也。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遣选车千三百乘,彀骑万三千,百金之士十万,是以北逐单于,破东胡
,灭澹林,西抑强秦,南支韩魏。当是之时,赵几霸。其后会赵王迁立,其母倡也。王迁立,乃用郭开谗,卒诛李牧,令颜聚代之。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出私养钱,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虏曾一入,尚率车骑击之,所杀甚众。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安知尺籍五符。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莫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由此言之,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臣诚愚,触忌讳,死罪死罪!”文帝说,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
 七年,景帝立,以唐为楚相,免。武帝立,末贤良,举冯唐。唐时年九十余,不能复为官,乃以唐子冯遂为郎。遂字王孙,亦奇士,与余善。
  (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2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 冯唐以孝著② 以大中臣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 
| B.① 乃复问唐曰② 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 
| C.① 陛下虽得廉颇、李牧② 虽累百世,垢弥甚也 | 
| D.① 委任而责成功② 蟹六跪而二螯 | 
24.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都能反映冯唐“有识见,性耿直”的一项是
 ① 冯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② 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
 ③ 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④ 上怒,起入禁中
 ⑤ 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⑥ 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
| A.①③⑤ | B.②③⑥ | C.①⑤⑥ | D.②④⑥ | 
2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冯唐不仅有真知灼见,而且敢于坚持正确的意见,批评最高统治者,是难得的令人折服的杰出之士。 | 
| B.此文一笔两涉,冯唐之所以能显示自己品格的卓异,是因为遇到了“从善如流”的汉文 帝。文章通过对话描写,再现了敢于直谏的良臣和勇于纳谏的贤君形象。 | 
| C.冯唐虽然杰出,但仕途却大起大落,坎坷不平,最后连一个官职都保不住。唐代王勃也有“冯唐易老,李广准封”之叹。 | 
| D.这段文字体现了司马迁一贯的风格:全文朴实的叙写,蕴蓄着强烈的爱憎之情;许多生动的细节描写,显示着强烈的文学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