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谢德权字士衡,福州人。归宋,补殿前承旨〔注〕。咸阳浮桥坏,命德权规画,乃筑土实岸,聚石为仓,用河中铁牛制,缆以竹索,由是无患。咸平二年,宜州溪蛮叛,命陈尧叟往经度之,德权预其行。以单骑入蛮境,谕以朝旨,众咸听命。尧叟闻,加阁门祗候,广、韶、英、雄、连、贺六州都巡检使。代归,提点京城仓草场。先是,廥积多患地下湿,德权累甓为台以之,遂无腐败。
京城衢巷狭隘,命德权广之。既受诏,则先撤贵要邸舍,群议纷然,有诏止之。德权面请曰:“臣已受命,不可中止。今沮事皆权豪辈,屋室僦资耳,非有他也。”上从之。因条上衢巷广袤及禁鼓昏晓之制。
会有凶人刘晔、僧澄雅讼执政与许州民阴西夏为叛者,诏温仲舒、谢泌鞫问,令德权监之。既而按验无状。翌日,对便殿,具奏妄。泌独曰:“追摄大臣,狱状具。”德权曰:“泌欲陷大臣邪?若使大臣无罪受辱,则人君何以使臣,臣下何以事君?”仲舒曰:“德权所奏甚善。”上乃可之。
末几,又命提总京城四排岸,领护汴河,兼督辇运。前是岁役浚河夫三十万而主者因循堤防不固但挑沙拥岸址或河流泛滥即中流复填淤矣。德权以沙尽至土为垠,弃沙堤外,遣三班使者分地以主其役。又为大锥以试筑堤之虚实,或引锥可入者,即坐所辖官吏,多被谴免者。植树数十万以固岸。建议废京师铸钱监,徙西窑务于河阴,大省劳费。改崇仪副使,兼领东西八作司。先时,每营造患工少,至终岁不成。德权按其役,皆克日而就。
德权清苦干事,好兴功利,多所经画。见官吏徇私者,必面斥之,所至整肃。
(《宋史·谢德权传》)
注:殿前承旨,阁门祗候,都是宋代官名。
对各句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德权累甓为台以之 藉:垫起
B.室屋僦资耳 吝:舍不得
C.讼执政与许州民阴西夏为叛者构:连结
D.德权以沙尽至土为垠 须:等待
下列加点的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用河中铁牛制奚以九万里而南为
B.尧叟闻,加阁门祗候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分人
C.对便殿,具奏皆出于此乎
D.追摄大臣,狱状具今其智反不能及

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谢德权善于干事的一组是( )
①缆以竹索,由是无患 ②累甓为台以藉之 ③则先撤贵要邸舍
④泌欲陷大臣邪⑤又为大锥以试筑堤之虚实 ⑥德权按其役,皆克日而就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⑤⑥ D.③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谢德权很有才干,会想办法,让他规划咸阳浮桥,管理京城仓草场,他都很好地完成了任务,从根本上解决了浮桥易坏,粮草腐烂的问题。
B.谢德权很有胆量,陈尧叟受命去处理宜州少数民族叛乱问题,谢德权干预他的行动,陈尧叟只好单人独骑进入少数民族地区,将朝廷旨意告知他们,使他们都愿意听从朝廷的命令。
C.谢德权不惧权贵,他受命扩大京城的街巷,首先撤除权贵们的邸舍,众人议论纷纷,皇帝下诏停止。他向皇帝请求说,权豪们只是吝惜出租房屋的租金罢了。终于说服皇帝,坚持把事情办完。
D.谢德权敢于直言,当坏人状告执政为叛时,谢德权监督案件的审理,查明所告没有依据,第二天向皇上汇报。都说背叛的事是假的,唯独谢泌说捉拿大臣进行审问,案件才能弄清楚。谢德权据理驳斥,维护了大臣的人格。

用“|”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
前 是 岁 役 浚 河 夫 三 十 万 而 主 者 因 循 堤 防 不 固 但 挑 沙 拥 岸 址或 河 流 泛 滥 即 中 流 复 填 淤 矣
翻译下面句子
①或引锥可入者,即坐所辖官吏,多被谴免者。 
②见官吏徇私者,必面斥之,所至整肃。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齐宣王见孟子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其上矣。不得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天下,然而不王者,未有也。
“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朝锛,遵海而南,放于琅邪。吾何修可以比于先王观也?’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体?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睊睊胥谗,民乃作慝。方命虐民,饮食若流。流连荒亡,为诸侯忧。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景公说,大戒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兴发补不足。召大师曰:‘为我君臣相说乐。’盖《徵招》《角招》是也。其诗曰:‘畜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不得,则其上矣(非:认为……非,即埋怨。)
B.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忧:以……为忧。)
C.天子诸侯曰巡狩(适:刚刚。)
D.为我君臣相说之乐(作:创作。)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不得非其上者,非也吾何修可以比于先王观也
B.然而不王者,未有也为我作君臣相说
C.乐以天下,忧天下吾王不游,吾何
D.齐宣王见孟子雪宫景公悦,大戒

下列选项全属于“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一项是
①无非事者 ②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 ③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
④方命虐民,饮食若流 ⑤大戒于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兴发补不足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④⑤

下列对选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先承齐宣王“贤者亦有此乐乎”之问,后借题发挥,提出了为民上者应与民同乐、与民同忧的观点。
B.文章第3段记叙生动,形象鲜明,人物对话很有个性,目的是塑造齐相燕子机制灵活和善于雄辩的形象。
C.晏子先引用谚语肯定君主巡游的正确,为下文写君主应关心民生与民同乐张本。接着,晏子又运用了对比的方法,指出先王的出游是与治国相结合的,而现在的君主出游却是为了自己享乐。
D.孟子主要以引述齐景公与晏子的对话,以及景公与民同乐的范例来劝诫齐宣王要与民同乐、与民同忧。

断句和翻译。
(1)用“/”给下面文段断句。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节选自《陈情表》)
(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①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②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少仕蜀,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臣以险衅……臣生当陨身,死当结草。”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以碎耳。”华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注〕①醮:改嫁。 ②烝烝:热切的样子,形容李密对母亲思念之深。 ③游夏:指孔子的学生子游和子夏,他们在文学上皆很有才华。 ④虫流:齐桓公任用竖刁,专权乱政。桓公死,诸子争立,陈尸三月不收,尸虫流出户外。⑤安公乐:刘备之子刘禅。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祖母刘氏,躬自抚养。躬自:亲自
B.服阕,复以洗马至洛。征:被征召
C.密曰:“可齐桓。”次:次于,比……差
D.华之。善:认为……好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成疾。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游无穷者
B.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以碎耳。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溟
C.少仕蜀,郎。奚以之九万里而南
D.齐桓得管仲霸,用竖刁而虫流且举世誉之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下列句子表现李密有才华的一组是()
①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②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
③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
④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⑤密有才能,常望内转
⑥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③④⑥ D.①⑤⑥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李密几岁大的时候,就成了孤儿,是祖母刘把他抚养成人。刘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侍候在祖母身旁,夜里未曾脱衣,为祖母端饭菜、端汤药,他总要尝过后才让祖母用。
B.李密因为孝敬祖母而闻名,也因祖母年老,无人奉养,上疏《陈情表》,“辞不就职”;皇帝看后,停止征召他为太子洗马。
C.李密在祖母去世以后,被迫到晋朝廷任洗马的官职,实现了“先尽孝,后尽忠”忠孝两全的夙愿。
D.李密有才能,常盼望转回朝廷做官,可是朝廷中无人做后盾,于是被调到汉中升做太守,他自己因为不如意而心怀怨恨。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2)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李通,字次元,南阳宛人也。父守,身长九尺,为人严毅。初事刘歆,为王莽宗卿师。通亦为五威将军从事,出补巫丞①,有能名。莽末,百姓愁怨,通素闻守说谶云“刘氏复兴,李氏为辅”,私常怀之。且居家富逸,闾里雄,以此不乐为吏,自免归。
及下江、新市兵起,南阳骚动,通弟轶,亦素好事,乃共计议。会光武避吏②在宛,通闻之,即遣轶往迎光武。光武初以通士君子相慕也,故往答之。及相见,共语移日,握手极欢。时守在长安,通因具言其计。光武既深知通意,遂相约结,定谋议,以材官都试骑士日,欲劫前队大夫及属正,因以号令大众。乃使光武与轶归舂陵,举兵以相应。遣从兄子季长安,以事报守。
季于道病死,守密知之,欲亡归。会事发觉,通得亡走,莽闻之,乃守于狱。会前队复上通起兵之状,莽怒,守家在长安者尽杀之。南阳亦诛通兄弟、门宗六十四人,皆焚尸宛市。时,汉兵亦已大合。通与光武、李轶相遇棘阳,遂共破前队,杀甄阜、梁丘赐。
更始立,使通持节还镇荆州。通因娶光武女弟伯姬,是为宁平公主。光武即位,征通卫尉。建武二年,封固始侯,拜大司农。帝每征讨四方,常令通居守京师,镇百姓,修宫室,起学宫。五年春,代王梁为前将军。六年夏,领破奸将军侯进、捕虏将军王霸等十营击汉中贼。公孙述遣兵赴救,通等与战于西城,破之,还,屯田顺阳。时天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诏下公卿群臣议。大司徒侯霸等曰:“通怀伊、吕、萧、曹之谋,忘身奉主,有扶危存亡义。功德最高,海内所闻。通以天下平定,谦让辞位。夫安不忘危,宜令通居职疗疾。欲就诸侯,不可听。”于是诏通勉致医药,时视事。其夏,引拜为大司空。
通布衣唱义,助成大业,重宁平公主故,特见亲重。然性谦恭,常欲避权势。素有消③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令以公位归第养疾,通复固辞。积二岁,乃听上大司空印绶,以特进④奉朝请。十八年卒,谥曰恭侯。帝及皇后亲临吊,送葬。
(节选自《后汉书·李王邓列传》)
[注]①巫县(今重庆巫县北)县丞。②避吏:逃避狱吏的追捕。③消:病名,即糖尿病。④特进:官名。授予列侯中有特殊地位的人,位在三公下。
(原创题)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弟轶,亦素好事从:堂房(亲属)
B.以材官都试骑士日期:约定时日
C.乃守于狱系:联系
D.以病下上书乞身乞身:请求辞官回家

(原创题)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以此不乐为吏,自免归光武既深知通意,遂相约结
B.遣从兄子季长安有扶危存亡
C.时视事重宁平公主故
D.且居家富逸,闾里雄光武即位,征通卫尉

(原创题)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素有消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
B.素有消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
C.素有消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
D.素有消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通心怀鸿鹄之志。他虽然先后为刘歆、王莽做事,后因谶语“刘氏复兴,李氏为辅”而辞去王莽授予的官职,等待日后恢复刘姓汉室的机会。
B.李通极力支持在外逃亡的光武帝(后称帝的刘秀)。在下江、新市起兵后,李通与堂弟李轶共议迎接光武帝,并与光武帝谋划起兵之事。
C.李通功高位显。他为光武帝建功立业,而且又迎娶了光武帝的妹妹宁平公主,所以备受光武帝器重,也被大臣认可。
D.李通能审时度势,不重权位。虽有朝臣赞誉,官位显赫,但在天下太平之后常以病请求辞官退养。

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光武初以通士君子相慕也,故往答之。
②会前队复上通起兵之状,莽怒,守家在长安者尽杀之。
(原创题)从文章中找出最能表现出李通能审时度势的两个事例。 (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文言文阅读
李嗣昭,本姓韩氏,汾州太谷县民家子也。太祖出猎,至其家,见其林中郁郁有气,甚异之,召其父问焉。父言家适生儿,太祖因遗以金帛而取之,命其弟克柔养以为子。嗣昭为人短小,而胆勇过人。初喜嗜酒,太祖尝微戒之,遂终身不饮。太祖爱其谨厚,常从用兵,为衙内指挥使。
天复元年,梁军西犯京师,围凤翔,嗣昭乘间攻梁晋、绛,战平阳,执梁将一人。梁军遂围太原,而慈、隰、汾州复入于梁。太祖大恐,谋走云州,李存信等劝太祖奔于契丹,嗣昭力争以为不可,赖刘太妃亦言之,乃止。嗣昭昼夜出奇兵击梁军,梁军解去,嗣昭复取汾、慈、隰。是岁,镇、定皆已绝晋而附梁。晋外失大国之援,内亡诸州,仍岁之间,孤城被围者再。于此时,嗣昭力战之功为多。
天祐三年,梁遣李思安将兵十万攻潞,筑夹城以围之。梁太祖遣人招降嗣昭,嗣昭斩其使者,闭城拒守,逾年,庄宗始攻破夹城。梁、晋战胡柳,晋军败,周德威战死。庄宗惧,欲收兵还临濮,嗣昭曰:“梁军已胜,旦暮思归。吾若收军,使彼休息,整而复出,何以当之?宜以精骑挠之,因其劳乏,可以胜也。”庄宗然之。是时,梁军已登无石山,庄宗遣嗣昭转击山北,而自以银枪军趋而曰:“今日之战,得山者胜!”晋军皆争登山,梁军遽下,阵于山西,晋军从上急击,大败之。周德威死,嗣昭权知幽州,居数月,嗣昭将去,幽州人皆号哭闭关遮留之,嗣昭夜遁,乃得去。
十九年,契丹三十万奄至,嗣昭从庄宗击之,敌骑围之数十重,良久不解。 七月二十四日,嗣昭设伏于故营,贼至,伏发,击之殆尽;余三人匿于墙墟间,嗣昭环马射之,为贼矢中脑,嗣昭顾箙中矢尽,拔贼矢于脑射贼,一发而殪之。嗣昭日暮还营,所伤血流不止,是夜卒。
嗣昭诸子,继俦长而懦,其弟继韬囚之以自立,李存渥数诋责之,继韬怀不自安,复赂宦官、伶人求归镇,庄宗不许。继韬阴使人告继远,令起变于军中,冀天子遣己往安缉之,事泄,斩于天津桥。
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父言家生儿适:刚刚 B.太祖尝微之戒:戒除
C.嗣昭知幽州权:暂且 D.契丹三十万至奄:突然

以下各种句子中,直接表明李嗣昭善于用兵的一组是(  )
①嗣昭乘间攻梁晋、绛,战平阳,执梁将一人②嗣昭力战之功为多
③嗣昭昼夜出奇兵击梁军 ,梁军解去④嗣昭斩其使者,闭城拒守
⑤嗣昭设伏于故营,贼至,伏发,击之殆尽⑥嗣昭夜遁,乃得去
A①③⑤ B ②③⑤ C ②④⑥ D①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嗣昭,本是汾州太谷县百姓家的孩子。因刚出生时。林中香气太盛,太祖便拿黄金和丝绸换取了这个刚出生的婴儿·,并命令自己的弟弟收他做义子。
B.天佑三年,梁派李思安率领十万大军前来夺取潞州,建筑夹城包围,梁太祖派人劝降李嗣昭,李嗣昭刚直中正,守城一年多,庄宗解围攻破了夹城。
C.梁军占领无石山,庄宗派遣嗣昭到山的北面率领银枪军向山顶冲击,银枪军争先恐后的登山,梁军慌忙出动,到山的西侧布阵,没有抵抗快攻,梁军大败。
D.在与契丹作战时,李嗣昭跟从庄宗攻击敌人,先是被困,后又设伏,在骑马环绕射击时,被敌人射中脑部,流血不止,当夜死去。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若收军,使彼休息,整而复出,何以当之?宜以精骑挠之,因其劳乏,可以胜也。
(2) 继韬阴使人告继远,令起变于军中,冀天子遣己往安缉之,事泄,斩于天津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郑侠,字介夫,福州福清人。治平中,随父官江宁,闭户苦学。王安石知其名,邀与相见,称奖之。进士高第,调光州司法参军。安石居政府,凡所施行,民间不以为便。光有疑狱,侠谳议传奏,安石悉如其请。侠感为知己,思欲尽忠。
秩满,径入都。时初行试法之令,选人中式者超京官,安石欲使以是进,侠以未尝习法辞。侠三往见之,问以所闻,对曰:“青苗、免役数事,与边鄙用兵,在侠心不能无区区也。”安石不答。侠退不复见,但数以书言法之为民害者。安石虽不悦,犹使其子雱来,语以试法。方置修经局,又欲辟为检讨,更命其客黎东美谕意。侠曰:“读书无几,不足以辱检讨。所以来,求执经相君门下耳。而相君发言持论,无非以官爵为先,所以待士者亦浅矣。果欲援侠而成就之,取其所献利民便物之事,行其一二,使进而无愧,不亦善乎?”
是时,自熙宁六年七月不雨,至于七年之三月,人无生意。东北流民,扶携塞道,羸瘠愁苦,身无完衣。城民至负瓦楬木,卖以偿官,累累不绝。侠知安石不可谏,悉绘所见为图,奏疏诣阁门,不纳。乃假称密急,发马递上之银台司。疏奏,神宗反覆观图,长吁数四,袖以入。是夕,寝不能寐。翌日,命开封体放免行钱,司农发常平仓。青苗、免役权息追呼,方田、保甲并罢,凡十有八事,民间欢叫相贺。
安石去,惠卿执政,侠又上疏论之。在位之臣,各以其类,复为书献之。惠卿奏为谤讪,编管汀州。御史台吏杨忠信谒之,惠卿暴其事,嗾御史张琥并劾为党与。侠行至太康,还对狱,狱成,惠卿议致之死。帝曰:“侠所言非为身也,忠诚亦可嘉,岂宜深罪?”但徙英州。既至,得僧屋将压者居之,英人无贫富贵贱皆加敬,争遣子弟从学,为筑室以迁。
(删节自《宋史•郑侠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安石悉其请如:遵从
B.更命其客黎东美意谕:明白
C.青苗、免役权追呼息:停止
D.忠诚亦可嘉,岂宜深罪:加罪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郑侠耿介不阿的一组是
①感为知己,思欲尽忠②在侠心不能无区区也
③但数以书言法之为民害者④所以待士者亦浅矣
⑤命开封体放免行钱⑥所言非为身也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⑤⑥ D.②③④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侠忠于职守,屡遭弹劾。吕惠卿执政,他上疏抨击,并把朝臣分类,被以朋党之罪编管汀州,神宗皇帝认为他忠诚可嘉,只将他流放到英州。
B.郑侠深知 时弊,数次谏言。他多次谒见王安石,表达对新法的看法,得不到回应后,又屡次寄信给王安石,直陈新法施行给人民造成的扰害。
C.郑侠生性忠耿,百折不回。郑侠把新法实施后的情形绘成图上奏,不被接纳,便假称紧急密报直送银台司,神宗览图,废除部分新法,百姓欢呼。
D.郑侠才华出众,深受赏识。凡郑侠审讯上报的疑案,王安石都按其要求给予批复;郑侠也把王安石当作知己,欲竭智尽忠,报答知遇之恩。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侠知安石不可谏,悉绘所见为图,奏疏诣阁门,不纳。
(2)英人无贫富贵贱皆加敬,争遣子弟从学,为筑室以迁。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