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小岛上生活的一种啄木鸟,其喙长分布如甲图,而其唯一的食物是一种在树干中的虫,其在树干中的深度分布如乙图,有四位同学围绕“第一代鸟喙的可能长度如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四位同学的观点分别阐述如下,哪个观点是合理的( )
A.第一代鸟的喙都比亲本长,因为较长的鸟喙是生存所必需的 |
B.第一代鸟的喙都比亲本短,因为在树干浅处就很容易捕捉到虫 |
C.第一代鸟的喙一定比亲本长,因为变异是随机的 |
D.第一代鸟的喙不一定比亲本长,仅一代的时间还不能进化成较长的喙 |
科学家对人类的X、Y两条染色体进行研究发现,两条染色体既有同源区段,又有非同源区段(如图所示)。下列说法哪项不正确
A.若某病是由位于非同源区段Ⅲ上的致病基因控制的,则患者均为男性 |
B.若某病是由位于同源区段Ⅱ的隐性致病基因控制的,则该病发病情况与性别无关 |
C.若某病是由位于非同源区段Ⅰ上的显性基因控制的,则男性患者的女儿全为患者 |
D.若某病是由位于非同源区段Ⅰ上的隐性基因控制的,则一个表现型正常女性的儿子患病、正常均有可能 |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一种遗传病,隐性纯合子(aa)的患者不到成年就会死亡,可见这种突变基因在自然选择的压力下容易被淘汰。但是在非洲流行恶性疟疾(一种死亡率很高的疾病)的地区,带有这一突变基因的人(Aa)很多,频率也很稳定。对此现象合理解释是
A.杂合子不易感染疟疾,显性纯合子易感染疟疾 |
B.杂合子易感染疟疾,显性纯合子不易感染疟疾 |
C.杂合子和显性纯合子不易感染疟疾 |
D.杂合子易感染疟疾,显性纯合子也易感染疟疾 |
人工养殖了一群鸡,下列措施不会造成该鸡群基因库发生变化的有
A.淘汰鸡群中体质较弱的个体 | B.从外地引进新的品种加入鸡群 |
C.将该鸡群置于野外放养 | D.让该鸡群中的雌雄个体自由交配繁殖后代 |
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出现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
B.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意味着新物种的产生 |
C.种群内个体之间的差异越大,种群越容易遭环境的淘汰 |
D.生物进化的方向取决于生物变异的方向 |
下列叙述,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原理的是
A.食蚁兽具有长舌,是因为它长期舔食树缝中的蚂蚁而反复不断伸长的缘故 |
B.害虫抗药性的增强,是因为杀虫剂使害虫产生抗药能力,并在后代中不断积累 |
C.狼和鹿通过捕食和被捕食的关系进行着相互选择,结果狼和鹿的奔跑速度都变快 |
D.现在人们都生活在不同的人工环境中,因此人类的进化不再受到自然选择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