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同学在做“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实验时,利用坐标纸记下了橡皮筋的结点位置O点以及两只弹簧测力计拉力的大小,如图所示.三
(1)试在图中作出F1和F2的合力图示,并用F表示此力.
(2)如图所示是李明和张华两位同学在做以上实验时得到的结果,其中比较符合实验事实的是________.(力F′是用一只弹簧测力计拉时的图示)
某兴趣小组测量一缓冲装置中弹簧的劲度系数,缓冲装置如图所示,固定在斜面上的透明有机玻璃管与水平面夹角为30°,弹簧固定在有机玻璃管底端。实验过程如下:先沿管轴线方向固定一毫米刻度尺,再将单个质量为200g的钢球(直径略小于玻璃管内径)逐个从管口滑进,每滑进一个钢球,待弹簧静止,记录管内钢球的个数n和弹簧上端对应的刻度尺示数 ,数据如表所示。实验过程中弹簧始终处于弹性限度内。采用逐差法计算弹簧压缩量,进而计算其劲度系数。
n |
1 |
2 |
3 |
4 |
5 |
6 |
|
8.04 |
10.03 |
12.05 |
14.07 |
16.11 |
18.09 |
(1)利用 计算弹簧的压缩量: , , ______cm,压缩量的平均值 ______cm;
(2)上述 是管中增加______个钢球时产生的弹簧平均压缩量;
(3)忽略摩擦,重力加速度g取 ,该弹簧的劲度系数为______ 。(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
为了验证物体沿光滑斜面下滑的过程中机械能守恒,某学习小组用如图所示的气垫导轨装置(包括导轨、气源、光电门、滑块、遮光条、数字毫秒计)进行实验。此外可使用的实验器材还有:天平、游标卡尺、刻度尺。
(1)某同学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步骤,其中不必要的步骤是___________;
①在导轨上选择两个适当的位置A、B安装光电门Ⅰ、Ⅱ,并连接数字毫秒计;
②用天平测量滑块和遮光条的总质量m;
③用游标卡尺测量遮光条的宽度d;
④通过导轨上的标尺测出A、B之间的距离l;
⑤调整好气垫导轨的倾斜状态;
⑥将滑块从光电门Ⅰ左侧某处,由静止开始释放,从数字毫秒计读出滑块通过光电门Ⅰ、Ⅱ的时间 、 ;
⑦用刻度尺分别测量A、B点到水平桌面高度
、
;
⑧改变气垫导轨倾斜程度,重复步骤⑤⑥⑦,完成多次测量。
(2)用游标卡尺测量遮光条的宽度d时,游标卡尺的示数如图所示,则 ___________ ;某次实验中,测得 ,则滑块通过光电门Ⅰ的瞬时速度 ___________ (保留3位有效数字);
(3)在误差允许范围内,若 ___________(用上述必要的实验步骤直接测量的物理量符号表示,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则认为滑块下滑过程中机械能守恒;
(4)写出两点产生误差的主要原因:___________。
在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中,提供以下实验器材:电源E(电动势约 ,内阻约 ),待测电阻 (阻值小于 ),电压表V(量程 ,内阻约 ),电流表A(量程 ,内阻约 ),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 ),单刀开关 ,单刀双掷开关 ,导线若干。某同学利用上述实验器材设计如图所示的测量电路。
回答下列问题:
(1)闭合开关 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应滑到___________(填“a”或“b”)端;
(2)实验时,为使待测电阻的测量值更接近真实值,应将 拨向___________(填“c”或“d”);在上述操作正确的情况下,引起实验误差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填正确选项前的标号);
A. |
电流表分压 |
B. |
电压表分流 |
C. |
电源内阻分压 |
(3)实验时,若已知电流表的内阻为 ,在此情况下,为使待测电阻的测量值更接近真实值,应将 拨向___________(填“c”或“d”);读得电压表的示数为 ,电流表的示数为 ,则 ___________ (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某同学利用如图(a)所示的电路测量一微安表(量程为 ,内阻大约为 )的内阻。可使用的器材有:两个滑动变阻器 、 (其中一个阻值为 ,另一个阻值为 );电阻箱 (最大阻值为 );电源 (电动势约为 );单刀开关 和 。C、D分别为两个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1)按原理图(a)将图(b)中的实物连线。
(2)完成下列填空:
① 的阻值为 (填"20"或"2000")
②为了保护微安表,开始时将 的滑片C滑到接近图(a)中的滑动变阻器的 端(填"左"或"右")对应的位置;将 的滑片D置于中间位置附近。
③将电阻箱 的阻值置于 ,接通 。将 的滑片置于适当位置,再反复调节 的滑片D的位置。最终使得接通 前后,微安表的示数保持不变,这说明 接通前B与D所在位置的电势 (填"相等"或"不相等")。
④将电阻箱 和微安表位置对调,其他条件保持不变,发现将 的阻值置于 时,在接通 前后,微安表的示数也保持不变。待测微安表的内阻为 (结果保留到个位)。
(3)写出一条提高测量微安表内阻精度的建议: 。
某同学研究在固定斜面上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使用的器材有:斜面、滑块、长度不同的矩形挡光片、光电计时器。
实验步骤如下:
①如图(a),将光电门固定在斜面下端附近;将一挡光片安装在滑块上,记下挡光片前端相对于斜面的位置,令滑块从斜面上方由静止开始下滑;
②当滑块上的挡光片经过光电门时,用光电计时器测得光线被挡光片遮住的时间 ;
③用 表示挡光片沿运动方向的长度(如图(b)所示), 表示滑块在挡光片遮住光线的 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大小,求出 ;
④将另一挡光片换到滑块上,使滑块上的挡光片前端与①中的位置相同,令滑块由静止开始下滑,重复步骤②、③;
⑤多次重复步骤④;
⑥利用实验中得到的数据作出 图,如图(c)所示。
完成下列填空:
(1)用 a表示滑块下滑的加速度大小,用 v A表示挡光片前端到达光电门时滑块的瞬时速度大小,则 与 、 和 的关系式为 = 。
(2)由图(c)可求得, , 。(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