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在汉堡发现了一部在1691年出版的《论语》英译本。该书译自法译本,法译本译自拉丁译本。书的前言中说“这位哲学家的道德是无限辉煌的”。对以上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明清政府重视对外传播文化的产物 |
B.儒家思想主张在欧洲曾得到推崇 |
C.译本出现在近代“西学东渐”时期 |
D.欧洲借鉴儒家思想服务宗教改革 |
下表是《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中有关中国古代城市化率变化情况的统计。据此可知,影响唐宋城市化率较高的主要因素是
朝代 |
战国 |
西汉 |
唐 |
南宋 |
清(1820年) |
城市化率 |
15.9% |
17.5% |
20.8% |
22.0% |
6.9% |
A.国家统一 B.商业经济的发展
C.重农抑商政策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有学者认为,从整个都城制度发展历史来看,可以分为前后两大阶段;前一阶段从先秦到唐代,是封闭式都城制度时期;后一阶段从北宋到明清,是开放式都城制度时期,该学者将后一阶段开端定于北宋,其依据是
A.娱乐场所“瓦肆”和纸币“交子”出现 |
B.居民“坊里”制度和集中贸易的“市”的制度的完善 |
C.以街巷结构为基础的街市制度的形成 |
D.都城规模远超过汉唐,人口突破百万 |
有三个鲜为人知的商业窟,为研究唐朝时期洛阳商业繁荣情况及中国商行、社团组织,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龙门商业三窟分别为北市彩帛行净土堂、北市丝行像龛和北市香行社造像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石窟的雕塑家大多从事商业活动 |
B.唐朝的开放造就了商业繁荣 |
C.佛教传播普遍出现了商业化倾向 |
D.石窟艺术受到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
清朝乾隆《吴江县志》记载:“绫绸之业,宋元以前惟郡人为之。至明熙、宣间,邑民始渐事机丝,犹往往雇郡人织挽。成、弘以后,土人亦有精其业者,相沿成俗。于是盛泽、黄溪四五十里间,居民乃尽逐绫绸之利,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而令童稚挽花,女工不事纺绩,日夕治丝。”据此可知
A.政府的倡导对工商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
B.新兴市镇的兴起侵夺了行政机构附属的经济职能 |
C.当地丝织业逐渐从农家副业生产中独立出来 |
D.江南地区的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
以下是太原会战中国军队指挥系统表。它主要说明了()
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副司令长官黄绍竑 |
|||
第2集团军总司令 |
孙连仲 |
第6集团军总司令 |
杨爱源 |
第7集团军总司令 |
傅作义 |
第14集团军总司令 |
卫立煌 |
第18集团军 (即八路军)总指挥 |
朱德 |
第22集团军总司令 |
邓锡侯 |
A.太原会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B.太原会战标志着抗战进入到相持阶段
C.太原会战中国共两党合作抗战
D.太原会战的作战部队都是国民党军队